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山東出土畫像石,再現漢代齊魯繁榮,畫中出現兩口大鍾是幹什麽用的

齊魯地區因為氣候特點,盛產石灰石;漢代的時候,由於厚葬之風盛行,人們將陽間的一切以圖畫或者文字的形式雕刻在石灰石上,由死者帶入墓葬;期盼其在陰間也能過上如圖畫中的富貴生活;畫像石是漢代齊魯地區的民間藝術,它形象生動地展現了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其中有一幅畫面中,出現了兩口龐大的掛鍾,一人正手持木棒撞擊它們;這是寺廟的和尚在撞鍾嗎?但是為什麽有兩口鍾?撞鍾的人也不是和尚;那麽圖中兩口鍾是幹什麽用的呢?這幅圖又表達了什麽意思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1986年,山東省考古隊在諸城市涼台鄉前涼台村西邊1000米處,發現一座東漢時期的墓葬;其墓門西向偏南,為磚石墓,而且帶有多室;有前、中、後三室,前室兩側各附一耳室,後室後面還附有三個並列的後庫房,各室間有門相通;專家在墓葬中的耳室、庫房中發現有大量的畫像石,共計33塊;畫作內容豐富多彩,有庖廚圖、樂舞圖、送葬圖等等;還有比較罕見的"授課圖";專家發現,在所有畫像石中,有一幅圖十分特別:畫中兩排人整整齊齊以跪坐姿勢面向前方;每個人手中拿著不同器具在敲打前面的青銅器;這幅圖代表了什麽意思呢?

專家發現,有一個打擊青銅器非常眼熟;在之前發掘出土的春秋戰國墓葬中經常見到;1978年,曾侯乙墓中就發現有這種青銅器;它就是"編鍾";指的是若乾個大小不同的"鍾",有次序地懸掛在木架上,編成一組或幾組;鍾是中國青銅樂器的主體;

春秋戰國時期,編鍾的製作和使用達到鼎盛;據考古資料證實,山東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編鍾數量十分可觀;海陽、臨淄、章丘、臨朐、莒縣、沂水、莒南、臨沂俄莊和鳳凰嶺、蓬萊、諸城、滕州、臨沂西花園、齊故城、陽信等地都曾出土過這一時期的編鍾;相對而言,秦漢時期的編鍾,在考古中較少發現;於是諸城市涼台村畫像石中的編鍾形象較為珍貴。

然而與整套編鍾不同的是,專家發現圖中架上還懸掛著兩口大鍾,一人手握長棒撞鍾,此形象讓人聯想到寺廟的僧侶;古人這是在幹什麽呢?

既然這兩口鍾和編鍾掛在一起,那很可能是樂器的一種;有專家認為他們是"紐鍾",紐種是金類擊奏樂器,為編鍾的一種類型;也有專家認為它們是大編鍾;但是從形體上來看,紐鍾雖然略大,還不夠,圖中的鍾足足有半人高;另外一個關鍵的地方是鍾體下方的收口;無論是紐鍾還是編鍾,鍾下部的收口都呈一弧形;然而圖中出現的鍾下面是平口;在經過仔細辨別之後,專家最後認定它們是"鎛";

據《儀禮·大射禮》鄭玄注曰:"鎛如鍾而大,奏樂以鼓鎛為節。"鎛在古代禮樂中主要扮演著一個擊節的角色;另據《說文解字》"金部"曰:"鎛,大鍾,淳於之屬,所以應鍾磬也。"從史料看出,鎛的形體比鍾要大;屬於大型打擊樂器;器型上,它與鍾的主要區別在於,其鍾口是平的;而且,在樂隊演奏中,人們雙手執錘演奏編鍾,輕巧靈活;但圖中樂人用一隻長棒撞擊樂器;這種略顯笨拙與沉重的演奏方式,是不可能演奏連綿不絕的旋律的,只能是以其聲音加強樂曲的節奏;這與史料記載鎛的用途相符合;所以,諸城市涼台村畫像石中展現的是漢代人們演奏打擊樂器的情景。

參考資料:《齊魯考古》《古代樂器》《儀禮·大射禮》《說文解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