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收復台灣後,滿族大臣提議放棄台灣,姚啟聖一句話康熙才作罷

文/徐永超

1662年,愛新覺羅·玄燁成為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二個皇帝。同年,鄭成功病逝,鄭氏集團內部發生權力鬥爭。清廷的輔政大臣們商議了一番,決定派使者去廈門,說服鄭氏歸順。台灣問題最終能和平解決嗎?

01

當時的鄭經,還駐守在廈門,正想回台灣奪權,卻又擔心清廷進攻廈門。正猶豫之際,部下報告:清廷派使者來了。

於是,鄭經馬上與伯父鄭泰商議好和談條件。使者來到後,他拿出南明皇帝賜給的印璽,同時說出了自己的條件:像朝鮮那樣,稱臣、納貢,但不剃發。

和談期間,鄭經斷定清廷不會趁機來攻,將鄭泰留在金廈,自己率領舟師急赴台灣。

清廷明面上按兵不動,但背地裡卻在通過間諜散布流言,借以擾亂鄭氏人心。

鄭經來到台灣後,展開了一場大清洗,一大批熟悉水戰將領被逼出走。這些官兵後來成為清廷水師的主力。

施琅趁機上奏,建議出兵廈門。施琅也曾是鄭氏部將。鄭成功進軍台灣時,金廈這塊後方基地,一直由施琅鎮守。鄭成功攻下台灣後,認為金廈過小,距離大陸太近,易受清軍攻擊,不如放棄此地,撤至台灣。施琅則認為,金廈是反擊大陸的跳板,堅決反對放棄。

鄭成功認為施琅想自立門戶,不但殺了他的全家老小,還派人赴金廈準備捕殺施琅。提前得知消息的施琅,憤而降清。對鄭氏,他有深仇大恨。

但清廷雖然有福建水師,但遠不如鄭氏善戰,這時,荷蘭人來了,他們企圖再次奪取台灣,就向清政府表示,願意幫助他們奪取金廈,條件是清廷允許他們進駐台灣島。

當時,清廷統治者一方面還沒有佔據台灣的意識,一方面苦於海軍實力不足,就答應了荷蘭人的要求,與之聯合進攻鄭氏。

就這樣,荷蘭出動了2653名士兵,17艘戰艦,幫助清廷作戰。在荷蘭艦隊的援助下,清軍取得金門、廈門,鄭經退守東山島。後來,姚啟聖還想與荷蘭人組成聯軍,攻打盤踞在台灣的鄭氏,但荷蘭人卻放棄了佔據台灣的打算。因此清廷與荷蘭只有這一次短暫的軍事合作。

攻取廈門後,施琅多次出兵,欲拿下澎湖,都因為中途遇到台風,不得不西還。至此,朝堂又響起了主和的聲音。

02

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兩次派人去台灣勸降鄭經,都沒有成功。

這一年,施琅兩次上書,建議對台灣采取“寓剿於撫”的策略,結果沒有任何回復——當時朝堂上正在明爭暗鬥,吳三桂也在虎視眈眈,誰有心思顧及台灣?

兩年後,康熙親政。皇帝派遣兵部尚書明珠招撫,結果還是老樣子:雙方依然在鄭氏是否剃發,是否如朝鮮例兩個問題上爭執不休。沒辦法,兩岸繼續維持分裂的現狀。

直到三藩之亂打破了僵局。

康熙十二年(1673),撤藩令逼反了吳三桂,他打出興明討虜的旗號,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相繼響應。鄭經看大陸亂了,也派出水師進攻廣東、福建,佔據了沿海的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地。這讓耿精忠非常不滿,因為鄭經佔據的大部分是他的地盤,兩家頓生仇隙。

到1681年,持續八年的三藩之亂,終於平定。清廷終於可以騰出手來,收拾鄭氏了。這一年,鄭經去世,鄭氏內部發生了血腥的權力鬥爭。長子鄭克臧,做事井井有條,未嘗有過,大臣馮錫范卻毒死了他。然後,他擁鄭經幼子,年僅10歲的鄭克覃覃繼位。馮錫范掌權後,排斥異己,貪贓枉法,不堪忍受的鄭氏官兵紛紛渡海降清。

這時,大學士李光地建議康熙,趁此良機,剪除根株。康熙深以為然,傳旨文武大臣要同心合志,底定海疆。重新啟用在京閑居13年的施琅,又命總督姚啟聖與之同心協力。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實行了“窮台”戰略。除了人們熟悉遷界禁海(這一點有利有弊),還有就是加強了與日本的貿易聯繫。

在此之前,鄭氏家族一直掌握著中日貿易的渠道,這才有了源源不斷的經費。清日雙方在長崎進行貿易,這讓鄭氏集團的收入大大減少,從而加劇了集團內部的傾軋。

03

經過一年準備,施琅率水師從平海(今福建莆田市)出發了,途中遇台風,只好撤回。

次年6月,施琅再次率水師三萬,戰船三百多艘出擊,直驅澎湖。守衛澎湖的是大將劉國軒,此人勇略不下施琅,因此這一戰打得非常激烈。兩軍廝殺了整整七晝夜,連施琅右眼都受了傷。經過短暫休整,清軍再次出擊,一番激戰,鄭軍大敗,死傷過萬,五千人投降,主將劉國軒退回台灣。

澎湖海戰後,鄭氏內部對降是守展開了激烈爭論,有大臣拿出呂宋地圖,提議攻下此地,繼續與清廷對抗。馮錫范對這一建議非常讚同。

這時,劉國軒說話了:“如今的局面,是守則有變,戰則難料。最好的辦法,還是請降為好。”

在清廷強大的軍事壓力下,鄭氏集團決定投降。1683年10月,施琅的軍艦登上台灣島,鄭克倫匍匐請降。

當年,他的祖父鄭成功在聽到施琅降清的消息後,長歎:“楚國之患,其在伍子胥矣!” 就是說施琅像向伍子胥對待楚王那樣,對鄭氏血債血償。但出乎意料的是,施琅登島後,不但沒有大肆殺戮鄭家人,還親自到鄭成功祠前祭拜。

鄭成功終究錯看了施琅。

04

攻取台灣後,朝堂上對台灣的是棄是留起了爭端。相當一部分滿族的王公大臣,認為台灣孤懸海外,只因鄭氏佔據此地對抗朝廷,才不得已發兵攻打。如今鄭氏的威脅已經解除,應“遷其人,棄其地”,避免勞民傷財。

這時,幸虧有施琅、姚啟聖等人挺身而出,堅決反對放棄台灣。施琅更是以親身經歷向康熙說明,台灣物產豐富,有大量大陸移民在此定居。而且,台灣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江浙閩粵四省之左戶”,一旦被夷人竊據,後果不堪設想。

終於,康熙決定留守台灣,在此設立一府(台灣府)三縣(台灣縣、鳳山縣、朱羅縣),隸屬福建管轄。又設台灣總兵官一員,兵八千,守衛台灣。

至此,台灣島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管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