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筆墨、造型及題款:任伯年作品鑒別的關鍵

黃鼎

【編者按】“海派巨擘——任伯年繪畫作品展”正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出,共展出任伯年及相關藝術家繪畫精品98件(組),展覽全面展示了任伯年不同時期的藝術成就,給觀眾提供了一次近距離學習其繪畫筆墨技法的機會。任伯年是近代大家,作品存世量大,但市面上流通的其作品真偽雜糅,令人難辨。本期我們邀請學者黃鼎,從任伯年創作的筆墨技法等方面來探討其作品的真偽問題。

在中國繪畫史上,被譽為“畫聖”的畫家只有兩位,一位是唐代的吳道子,另一位則是晚清的任伯年。

任伯年(1840—1895),名頤,初名潤,別字伯年,字次遠,號小樓、山陰道上行者,浙江紹興人。他“多能”兼善,對花鳥、人物、山水、魚蟲無所不精,是海派藝術中承前啟後的巨擘。任伯年的繪畫最突出的成就便是他繼承傳統的同時,吸收了西洋畫和日本畫的寫生、設色諸法,在陳陳相因毫無生氣的正統派繪畫之外,另辟蹊徑形成了新穎生動、雅俗共賞的獨特畫風。縱觀其代表性作品,就如同翻閱了一部能夠啟迪我們如何理解中國畫繼承與創新、高雅與通俗、專與博的教科書。任伯年一生的藝術實踐,對近現代中國畫的變革產生了重大影響,他是傳統中國畫藝術從古代走向當代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也正因如此,早在任伯年在世時,便有了偽造任伯年畫作者,致使目前存世的任伯年書畫真偽雜糅,這便給其書畫收藏與研究帶來了諸多困難。筆者以為,欲考證任伯年書畫,要採用對比法,從其筆法、墨色、造型和題款等來確定真偽。

此圖為《東山絲竹》偽作,全畫用筆迂緩疲弱少神采,所繪人物相對呆板,所繪樹葉、石頭或綿軟、或笨拙、或僵或散,整幅畫境界偏俗。

從任伯年最具代表性的小寫意作品可看出,他用筆很注重寫意與灑脫效果——用筆多用中鋒,雖是以線為主,但卻常常是在線的基礎上再與點、面(墨塊)的有機結合,線條有圓厚之感。此外,任伯年在繪畫時,雖然以勾線為主要造型手段,但每勾畫或長或短的線常融合了勾、皴、擦、點和染等各種筆法,其線中的起、承、轉、合均能變化自如。而現在所見偽作上的線條每每是筆線輕而單薄,運速偏慢,一到轉折或二筆連接處便出現氣斷或有僵滯的描摹相,如加上作點與墨塊,則會發現筆觸過多、筆勢亂與散。

此圖為《東山絲竹》真跡,可以看出全畫用筆酣暢爽利,

所繪主體人物造型更加準確生動,配景的樹與石都畫得極為理想,

整幅畫作一氣呵成。

早在2006年,南方某拍賣行曾上拍了一幅《鍾馗圖》,此畫尺寸接近整張四尺(縱135厘米、橫68厘米)宣紙大,畫面表現的是傳說人物鍾馗與“半個”鬼,原畫本無款,而此畫右上方卻有謝稚柳所作“任伯年鍾馗圖,謝稚柳題”的題跋,下方鈐有六方規格大小不一的鑒藏印,整幅畫面看似較為完整、充實。或許一般的收藏愛好者面對這樣一件經鑒定名家“掌眼”的畫作,對它的真偽不會起疑心,但此作卻“克隆”自任伯年真跡《鍾馗圖》。將兩圖對比,最明顯的是,原作有畫家本人的款識,且所題位置恰到好處。此外,原作材質偏舊,紙已發赭黃色;偽作中底色雖白,但全紙遍布著霉點,可見此系人為做舊而成。偽作上的線條相對筆力軟、輕、薄,筆線運勢失暢,線與線的呼應感較弱,人物造型略顯呆滯;原作上的線條生挺、蘊籍,不僅筆筆相生相融,且更能很好地表現出所塑造人物的體面結構,因此人物造型神態更好。

任伯年在創作時對水、墨、色的運用極為巧妙。在用墨上,他重淡輕濃,使作品總是呈現一派淡雅恬靜的氣息,較少看到他在作品中運用大面積的焦、濃墨。在用色上,他常以輕淡的淺絳為主,重色為輔,作品有一種高雅的氣息。在造假者的成品上,則必是墨彩濃淡無序,或滿紙黑氣,或是色與墨、色與色之間不能柔和相配,或顯髒相,少見有把水、墨、色運用到接近真跡五六成程度的。

前幾年,筆者在南方某拍賣會預展中看到一幅名為任伯年所繪《東山絲竹》的畫作,經仔細觀察,發現其實系一幅仿品,其真跡曾刊載在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任伯年畫集》中。在拍賣行上拍的這幅《東山絲竹》上,“有心者”還特意在拍品裱邊左下方讓著名畫家程十發題跋,稱其系任氏真筆。其實將兩幅作品的用筆、用墨做對比,便可發現二者在藝術品質上的明顯差別。首先是真品的全畫用筆非常酣暢爽利,筆的輕重和墨的濃淡變化視感極其舒適,偽品的用筆明顯要迂緩一些,致使畫中筆墨韻致疲弱少神采。其次,真品畫面所繪主體人物造型更加準確生動,作為配景的樹與石都畫得極為理想,以至於畫面主次得體,整幅畫作更是一氣呵成。而偽作中所繪人物相對都有些呆板,所繪樹葉、石頭都畫得或綿軟、或笨拙、或僵或散,局部筆墨被重描修正過,濃墨作點尤其失態。再次,真跡的款字,書寫很自然,行款編排與所處畫面的位置都很到位;偽作的款字筆勢欠穩正,書寫位置亦不如前者妥當,故而影響到全畫的章法完美。最為重要的是,真跡總體上既有極佳的筆墨韻味,又有較高的人文意境思想內涵,而偽作整體的筆墨則屬一般化,且境界偏俗。

除了畫作本身,畫中題款也是鑒定任伯年作品真偽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任的繪畫作品中,雖然其所題款字都不太多,卻總能和畫的筆墨與造型很好地相互呼應,形成一個完滿而有機的整體。從書畫造假的常規手法分析,畫和字一般都是分開操作,這就使得造假者即使能把畫或字的某單個的外形仿到較接近程度,也很難做到使畫面所有的筆墨基調(俗稱氣息)都逼真自然。

不論是任伯年還是其他名家的作品,利用名人題跋是近些年較多見的書畫造假伎倆。所以我們必須從書畫鑒定學基本原理入手,以被鑒定物作品本身畫面內的筆墨與造型包括題款等這些為主要依據進行判斷,只要我們的眼力夠——能像高像素的相機一樣明辨世間的萬千不同,那就一定能穩操勝券。

(本欄目文章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