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國:他為大魏鞠躬盡瘁,卻因輕信司馬而斷送王朝

導語:

作為大魏的四朝老臣,蔣濟為魏國做的貢獻數不勝數,四代君主對他的評價都很高,晚年卻輕信司馬懿對他的許諾,害死大魏最後的希望曹爽,導致後來司馬篡魏。

一.力護揚州

蔣濟生於公元188年,卒於公元249年,字子通,楚國平阿人(今安徽省懷遠縣常墳鎮孔崗),蔣濟第一次登上大眾視野的時候是,當時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當時曹操南征孫劉,但輕信黃蓋的苦肉計,導致被火攻赤壁大敗,損失慘重傷了元氣,孫權看準時機,打算擴大戰果率領大軍進攻合肥城。

曹操無力前來救援這就導致合肥岌岌可危,當時蔣濟在,他想到一招妙計,他假裝援軍來了,告訴手下士兵讓他們去報信,使得孫權抓住了他們,一問說援軍將至,孫權大驚失色以為真的有援軍,於是只能無奈退走,正是因為蔣濟的妙招才使得軍事重鎮合肥沒有失守,蔣濟第一次見曹操的時候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和曹操聊起了遷民的事宜,蔣濟大力勸阻曹操,給曹操分析利弊。

曹操覺得此人是個可造之材並且見識獨到,於是開始重用他升遷蔣濟為丹陽太守,後來他和司馬懿一起來到了丞相府中做了曹操的屬官親近之人。

後來孫權劉備合擊曹操,劉備攻漢中,孫權攻合肥,關羽趁機在荊州舉兵攻打襄樊之地,勢如破竹,圍困曹仁於樊城之中,曹操派軍來救,但被關羽利用雨季的優勢水淹於禁七軍,威震華夏,嚇的曹操都有意遷都避其鋒芒。

但蔣濟等人卻站了出來,力勸曹操,說遷都會動搖國之根本,區區幾萬人覆沒根本沒有動搖曹軍的根本,但一旦遷都之前所做的努力穩固的勢力範圍就化作烏有。

可以聯合孫權剿滅前後夾擊剿滅關羽,只要許以厚報就可以勸動孫權,這樣襄樊之危就可以藥到病除,曹操聽取了蔣濟的建議聯合孫權,果然呂蒙小兒趁機偷襲關羽,導致關羽最終兵敗身死,襄樊的危險就此解除劉備元氣大傷。

二.為國為民

關羽戰敗後不久一代梟雄曹操就病逝了,世子曹丕繼位魏王,不久之後便篡漢自立,建國大魏,曹丕對蔣濟也是十分器重,任命他為東中郎將,之後幾年沒有什麽戰事,直到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不滿足於現狀想要建功立業,趕超其父。

於是打算大舉進軍伐吳,蔣濟就跟隨其中,本來形勢一片大好,但大將軍曹仁卻看到了敵軍買的一個破綻信以為真,上當了,率軍攻打蔣濟百般勸阻可是曹仁當時立功心切,沒有聽從。

導致當時進攻的魏軍近乎全軍覆沒,後面的魏軍也因水土不服多有不適,人困馬乏甚至起了瘟疫,最後曹仁只能率軍無奈撤退,不久之後就帶著愧疚的心情去世了。

大將軍曹仁的去世對魏國的打擊很大,蔣濟臨危受命暫時代替曹仁統領他的軍隊,直到找到合適的人選之後,被調回中央擔任尚書一職,後來魏文帝病逝,其子曹叡登基對蔣濟依然是極其恩寵,賜爵封官,後來孫權又不老實了。

他聯合下屬的太守又上演了一出苦肉計,讓太守周圍假意投降魏國,然後將敵人引入包圍圈,隨即殲滅其實這招算得上即是陰謀也是陽謀了,因為如果敵軍來降他們不接受的話會寒了其他有歸降之心的人的心。

所以是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只能寄希望於周魴是真的投降,當時魏國的軍隊總司令也就是大司馬曹休擔當重任前去接應,蔣濟勸說曹休不能去去就是九死一生,但曹休還是毅然決然的去了。

蔣濟見狀只能讓曹叡提前準備好救兵去救援曹休,果然曹休在石亭之地受到了埋伏差點就全軍覆沒,幸虧蔣濟和曹叡提前說了,曹叡讓賈逵去救援曹休,這才救了下來,因為蔣濟優秀的戰略眼光,被曹叡賞賜升為權柄很大的中護軍一職彰顯了曹叡對他的信任和寵愛。

之後蔣濟在朝中也常常給曹叡一些建議,他希望曹叡修身養民,讓百姓得以喘息減少征戰的次數,要多多體恤民情,積攢國力這樣才能在有生之年滅掉蜀吳兩國,一統天下成就霸業,曹叡深以為然,認定蔣濟就是賢臣之首。

三.輕信司馬,抱憾而終

如此君賢臣忠的畫面沒有持續多久,因為曹叡和他的父親一樣短命,在曹叡病逝之後,年幼的曹芳繼位,司馬懿曹爽等人輔政,司馬懿進位太傅之後,蔣濟沾了光成為了三公之一的太尉大將軍曹爽仗著自己是曹氏宗親,飛揚跋扈不明法度,經常縱容手下親信違法亂紀,使得朝中大臣很是不滿。

蔣濟就是如此他想的是除掉曹爽恢復朝中清明,和司馬懿的想法完全不一致,但是目標相同,當時曹爽帶著皇帝去祭拜曹叡,司馬懿裝作病重蒙混過關,待到曹爽離開京城,司馬懿立刻帶著兒子進宮逼迫太后罷免曹爽,蔣濟得知此事不願雙方起兵戈。

於是在得到司馬懿的同意之後,勸說曹爽投降司馬懿,雖然不能繼續做官但是他是曹氏宗親可以終生榮華富貴,曹爽得知之後相信了蔣濟的話,因為蔣濟的人品眾所周知。

但司馬懿卻反悔了,一開始只是軟禁了曹爽,但最後卻屠了曹爽三族,自此之後司馬家就完全掌控了朝中的權利,將曹芳視作第二個漢獻帝,蔣濟自從曹爽死了之後也看清了司馬懿的嘴臉,在無盡的自責和羞愧之中含恨而終。

結語:蔣濟一生為魏國鞠躬盡瘁,立下了無數功勞,輔佐了大魏四代皇帝受盡恩寵但最後竟然沒有看透司馬懿的本質,相信了他的話,這也為他清白的終生留下了汙點。

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鑒》、《魏略》、《後漢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