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家歸晉後,劉禪封公、曹奐封王、孫皓封侯,為何待遇差別這麽大

漢中平元年(184年),一場動搖東漢王朝統治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廣義上的三國時代也由此拉開序幕。東漢朝廷無力鎮壓起義,便將權力下放給地方自行募兵,地方諸侯也由此做大,漢室衰微到了無力回天的地步。延康元年(220年)十二月,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前後四百多年的大漢壽終正寢。為了顯示自己的德行和胸懷,曹丕降封劉協為山陽公,許他在其封地內“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還封劉協的四個兒子為列侯。

有道是“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和後世的亡國之君相比,曹丕對劉協是真的非常優待了,只不過他沒有想到,自己從漢室手中接過來的江山,最後被別人學著他的樣子奪走了。魏鹹熙二年(266年),晉王司馬炎逼魏元帝曹奐禪讓,享國46年的曹魏宣告滅亡。司馬炎學著曹丕的故事,降封曹奐為陳留王。對三國歷史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魏蜀吳鬥來鬥去,最後都便宜了司馬家,也就是“三家歸晉”。

魏蜀吳三家的亡國之君,都接受了西晉的降封,只是在爵位上各有不同。蜀漢後主劉禪,封爵是安樂公,而孫吳的亡國之君孫皓卻只是一個歸命侯。這也不禁讓人疑惑,同樣是亡國之君,為何曹奐、劉禪和孫皓的待遇差別這麽大呢?公元263年,已經大權獨攬的司馬昭兵分三路攻蜀,鄧艾偷渡陰平奇襲成都,後主劉禪出降。之後鄧艾上書司馬昭,建議降封劉禪為扶風王,但是司馬昭並不采納,隻給劉禪封了公爵。

自西漢“白馬之盟”以來,無論是漢室還是曹魏,王爵都不輕易給外姓之人。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然後第二任魏王曹丕就篡了漢。當時司馬昭已經被封為晉王,司馬昭之心也已經是路人皆知,只不過他只想當曹操,曹丕當年做的事他打算留給兒子去做。在司馬昭主導的魏國,怎麽可能給劉禪這麽一個外姓封王爵?更何況當年曹丕降封漢獻帝,也只不過是一個公爵,劉備以漢室後裔自居,蜀漢帶有漢室的政治血統,所以封公最合適不過了。

滅蜀兩年後司馬昭去世,兒子司馬炎成了當年的曹丕,但是如何安排魏帝曹奐呢?古代的政權交替講究一個“正統”,在司馬氏看來,曹魏受漢禪讓便得了漢之正統,晉室再受曹魏禪讓,便也是得了曹魏之正統。而名義上繼承了漢室正統的蜀漢,亡國之君劉禪已經封了公爵,給曹奐也封公爵讓兩人並列顯然不太合適。為了維護新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地位,司馬炎決定提高曹奐的地位。公爵之上是什麽爵位?只有王爵。雖然對晉室而言是異姓王,但說白了也只不過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前朝廢帝。

雖然魏蜀吳三家都曾克成帝業,但是吳國的合法性存在著許多問題,以至於三家之中吳國給人的感覺始終比另外兩家矮一截。在正統地位上,曹魏起碼有名義上的漢帝禪讓,蜀漢則是“漢室後裔”建立,有大漢的政治血統。而吳國一樣都沒有,就連孫堅拿命換來的傳國玉璽,也讓孫策當成“啟動資金”抵押給袁術了。所以曹丕篡漢之後,劉備可以借著給漢獻帝發喪的名義稱帝,而孫權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之後吳蜀雙方結怨,孫權為了自保轉而在名義上依附曹丕,曹丕也順水推舟給了孫權“吳王”的名號。

所以在司馬家看來,吳國稱帝是並不合法的,沒有任何的正統可言。所以吳國的君主最多只能算個王,不算皇帝。劉禪先前是皇帝,降封為公爵,孫皓是諸侯王,所以降封只能當個侯。畢竟給劉禪封爵的時候,還得考慮裝裝樣子給吳國看,滅掉吳國之後天下重歸一統,怎麽分封孫皓已經不需要考慮那麽多了。司馬炎本人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子孫日後還要在吳國的故土延續國祚。

但是不管怎麽說,陳留王曹奐、安樂公劉禪、歸命侯孫皓這三位亡國之君能夠安度晚年,結局還是不錯的。至少比起後世動輒被殺的亡國之君,下場好很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