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滿屏哈喇子橫流,這誰頂得住啊!

8年前,《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

用萬千飲食重溫中國傳統,出道即巔峰。

不僅促使國產美食紀錄片崛起,至今豆瓣近15萬人的評分依舊居高不下,9.4。

2年前,《風味人間》接下它的衣缽。

用全球美食尋得人間煙火味,繼續續寫神話。

播出的兩季,每季都是9分+。

提到這兩部紀錄片,不得不提陳曉卿。

陳曉卿是誰?

“舌尖”和“風味”系列的總導演,中國美食屆的扛把子。

1989至2017年10月,任職於中央電視台,後從央視離職,創立了自己的公司——稻來傳媒。

今天要聊的這部片子,便是他成立“稻來傳媒”後的第一部作品。

不同於以往,這次他不再擔任導演,而是以總策劃的身份回歸。

至於製作團隊嘛,還是兩部前作的原班人馬。

配音也還是李立宏老師。

所以甭管這次講的啥,光聽陣容小探就已經開始流口水了。

《尋味東莞》

A Bite of Dongguan

2020.6.21

比起兩部前作,這部《尋味東莞》最大的特點就是“小”。

哪裡小?兩層含義。

首先,片名給出了一個答案。

範圍小。

離開國際舞台,放棄全國視野,隻將焦點聚向一個地方——東莞。

其次,體量小。

一共三集,每集50分鐘,也就一部電影的長度。

但別看它小,質量可絲毫不差。

8.6,妥妥的上乘之作。

廣東,素來以“吃”文明。

不僅愛吃、能吃,而且會吃。

光是雞的吃法,相傳就多達100多種,所以才有了那句玩笑話——

“沒有一隻雞,能活著離開廣東”。

不過,提起東莞,可能更多人首先想到的還是它“世界工廠”的身份,很少有人會將其與美食之城掛鉤。

所以,這部《尋味東莞》就顯得尤為重要。

於外,它能讓人們更加了解東莞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情;

於內,它能喚醒一份藏在心底的味道,解一份思鄉之情。

看完後你會發現——

東莞不僅愛吃、能吃、會吃;

而且吃的豐富、吃得獨特。

東莞,一座有著兩千年底蘊的城市。

獨特的氣候、多樣的地貌、發達的水系,造就了其豐饒的物產。

雖然這裡常年濕熱,四季沒有明顯變化,但諳熟天時的東莞人還是能夠敏銳判斷季節的流轉。

他們因循時節,用淳樸的民風把天時的賜予凝聚在餐桌之上,美味之中。

每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味覺記憶。

春季,清明節前夕。

山谷之中,一種野生植物剛剛綻開黃色的小花。

這種植物名叫鼠曲草,當地人管它叫艾草。

別看它長相普通,味道可不俗。

長江以南的人們,習慣把它當成春季嘗鮮的野菜。

到了東莞,吃法就多了起來。

配上雞蛋用熱油煎熟,便是一道家常的“艾草煎蛋”。

芳香濃烈,下飯神器。

與鯽魚同煮,又是一道鮮美的“艾草鯽魚湯”。

去腥提鮮,為湯汁增添別樣的余韻,錦上添花。

煮熟加入糯米粉揉撚成團,再配上花生碎、芝麻、白糖、椰蓉混合而成的餡料,

墊在樹菠蘿葉上蒸熟,便是最傳統的艾粄”和“艾角”。

艾草的微苦襯托出餡料的香甜,兩種看似對立的味道在口腔中相互碰撞、交融,回味無窮。

夏季,到了吃荔枝的季節。

經過兩個月雨水的滋潤,飽滿的荔枝早已掛滿枝頭。

桂味的荔枝,核小肉厚,天然糖分高,綿延著桂花的香氣。

輕輕一扒,汁水噴湧。

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荔枝在口中爆漿的感覺。

至於吃法嘛,也是五花八門。

荔枝片皮雞;

荔枝琥珀核桃蘆筍丁;

還有荔枝果凍……

無論你喜歡哪種口味,總有一款適合你,可見廚師們的良苦用心。

再過些時日,便到了端午節。

吃粽子的節日。

每年端午,全國各地都會吃粽子,但粽子的味道和形態卻千差萬別。

這一點,在東莞最為明顯。

由於製作方法和餡料的差別,風格迥異的粽子甚至超過20種。

在盛產香蕉的麻湧,人們會就地取材,用蕉葉做粽子的外衣,煮出來的粽子會帶有蕉葉的植物清香。

這種粽子取名為“蕉葉粽”。

在水鄉道滘(jiào)鎮,人們則更加偏愛“裹蒸粽”。

綠豆、鹹蛋黃、五花腩肉做餡,甜鹹兼備。

口感豐富,味道濃鬱。

不過,這些都比不上東莞特有的粽子——林旁粽。

端午前後的大雨,被東莞人稱作龍舟水。

每年這個時候,一種叫林旁的植物都會伴隨著雨水瘋狂成長。

東莞人會用它的葉子編織成不同的造型,再裝入豐富的餡料,蒸上七八個小時,便是當地特有的林旁粽。

它奇特的外觀,象徵著吉祥美好。

而天然林旁葉所富含的與大米相同的芳香成分,又能為粽子增添更加濃鬱的稻穀芬芳。

一口下去,那叫一個香。

端午過後,便是漫長的酷夏。

這時候的餐桌上怎麽可以少得了螃蟹。

事實上,在東莞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嚐到青蟹。

只不過它的肉質和風味,在不同季節卻各有千秋。

冬春的奄仔蟹,是未成年雌性青蟹。

半流質的膏體,淡雅清甜,幼嫩鮮美。

夏秋的膏蟹,是成年雌性青蟹。

橙黃色蟹膏更加致密緊實,鮮味濃鬱內斂。

但要說青蟹中的極品,還數在最熱的六到八月集中出現的黃油蟹。

由於卵膜破裂,汁液滲透全身,青蟹通體都會呈現油潤的金黃色。

這樣的青蟹,便被稱為黃油蟹。

每1000隻青蟹中,才有一只能夠蛻變成黃油蟹。

可見其珍貴。

所以烹飪起來,也必須格外小心。

首先,得給它洗個冰水澡,然後才能放入蒸籠。

為的是避免肢體破裂,黃油溢出。

蒸好的黃油蟹,汁液與蟹肉渾然一體,呈現出綿密的顆粒感。

它的鮮味是普通膏蟹的十幾倍。

一口下去,回味無窮。

余味中還會帶有松子般的油脂香。

到了深秋,北風漸起,東莞迎來一年中短暫的乾爽。

各種冬令風味該集中登場了。

何為冬令風味?

各種臘味。

臘腸、臘肉、臘魚、臘豬頭皮;

還有只有冬天能見到的“金銀潤”。

何為金銀潤?

豬臀間肥肉冰凍後,用鹽、糖、酒醃製,再嵌入簡單晾曬後的豬肝內部。

最後再晾曬,自然風乾,便成了所謂的“金銀潤”。

它的口感豐富而奇妙。

外層富有韌勁,內裡油潤微甜。

除此之外,“白沙油鴨”也是東莞人餐桌上的特色。

尤其是風乾後的鴨喉,堪稱一絕。

與素淡的蘿卜煲湯,湯汁清澈濃鬱。

經過高溫,鴨喉內的油脂已經完全融化。

一口咬下去,瞬間在口內爆漿,味道極美。

再過些時日,便到了冬至。

這是東莞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製作最豐盛的食物。

冬團、蘿卜粄、蕃薯糖水、鹹丸……

雖然各個地域的食物不盡相同,但寓意都是為了慶祝一年的收獲、冬日的團圓。

從初春到冬至,隨著四季流轉,東莞人餐桌上的食物也在不斷發生著改變。

而這,其實還只是東莞美食的冰山一角。

俗語有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多樣的地理環境,為東莞孕育出豐富而獨特的食材,也自然養成了東莞人獨特的飲食偏好。

豐富的水產,衍生出多樣的海鮮美食。

檸香黃皮頭 、清蒸九節蝦、火焰醉麻蝦、白灼麻蝦……

丘陵地帶的天然環境,適合鵝的生長。

而鵝,在嶺南飲食中又佔據著當之無愧的霸主地位。

在廣東,每年都至少有1.7億隻鵝走上本地人的餐桌。

這也間接造就了東莞人吃鵝的多樣化。

酸梅鵝、白斬鵝、脆皮燒鵝、大嶺山燒鵝……

就連鵝的內髒,都可以變成一道道美食。

比如白灼鵝腸、爆炒鵝肝。

在盛產香蕉的麻湧,香蕉也在菜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香蕉燜鵝、香蕉扣肉、香蕉鯽魚湯、香蕉紫菜糖水……

每道菜品都新奇又誘人。

除此之外,隨著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大量台灣人的流入,東莞也開始出現了海峽對面的美食。

鹵肉飯、大腸面線、碗粿、台灣肉粽……

幾乎每道美食都保留了最原始的台味。

而隨著迅猛發展的製造業重塑了東莞,世界各地的人也被吸引到這裡。

國際化的美食也不勝枚舉。

水牛芝士、火車頭湯粉、披薩、部隊鍋……

還有各種西式甜點。

白蘭洛神花慕斯蛋糕、芥末蛋糕、火山菠蘿、冰火奇緣……

《尋味東莞》用20多個人物故事,串聯起130多種食材和菜式。

通過食物,它探索了東莞的命運流轉與時代變遷。

同時,它又為觀者展現了一個不一樣,卻又最真實的東莞。

而說到人物故事,其實它才是這部紀錄片最核心的元素。

在一次《圓桌派》的對話上,陳曉卿曾說過他真正拍的,不是美食。

滿屏的肉欲橫流,不是美食是什麽?

人味。

何為人味?

《尋味東莞》中處處可見。

工廠日益發達的今天,仍然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手工製作的街邊小店;

每逢佳節,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美食的天倫之樂;

漂泊在外,一餐帶有鄉味的家鄉美食;

夜市攤前,相濡以沫的忙碌夫妻……

這時再來看,何為人味?

無非是滿滿的“煙火氣”和“人情味”。

雖然普通,但卻猶如一劑精神良藥,撫慰人心。

它隨處可遇,隨時可見。

唯一缺的,是一個能夠發現它的靈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