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潘家園“偶遇”地質學家袁複禮:一張珍貴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1950年春,清華大學地質系師生參加河北省工業廳關於靈壽剛玉礦點檢查工作,中心騎毛驢者袁複禮老師)

潘家園舊貨市場對於每一位喜歡收藏的人來說,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對於未進入收藏領域的人來說,它又是閑暇之時增長知識、開拓視野的好去處。

在潘家園舊貨市場,除去琳琅滿目、五光十色、眼花繚亂的商品外,它巨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人們用一種新奇的眼光不斷地審視著它。無論春夏秋冬,每到周六、日,這裡的人們最早迎來曙光,南來北往,腳步匆匆,擦肩摩背、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場面異常火爆。“潘家園”三個字已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徵,成為人們文化生活中的一個符號。

最早的潘家園舊貨市場,遠沒有今日的規模,場地凌亂,人貨混雜,攤位的棚屋參差不齊,礁渣的地面凹凸不平,陣風襲來爆土揚場,弄得遊客灰頭土臉。即使這樣,人們遊逛的興致不減,爭相前往,趨之若鶩,可見初始的潘家園舊貨市場生命力之強盛。隨著時間的推移,潘家園舊貨市場一天天變得美麗起來,亭亭玉立如花季的少女一般。

多年來,我在每周六的清晨去潘家園舊貨市場“淘寶”,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先後收集到各式各樣的家庭老照片相冊,有的老相冊本身就是一件珍品。在各式各樣的老照片中,每個人的成長歷程、每個家庭經歷的時代風雨,一張張、一頁頁呈現在你的面前,引發你無窮無盡的思考。閑暇之時,細品這些老照片中的人物,似乎覺得他們正在與你對話、交流、探討,一起體會共同跳動的脈搏和呼吸著宇宙中的同一縷空氣。每當此時,相冊中的人們活靈活現的容貌,會立體的顯現在你的面前。

2004年初冬一個周六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樣,徜徉在潘家園舊貨市場一個個排列緊密的書攤前,用一種特有的眼神,搜尋著我需要的書籍。在一個老相識書商的攤位之前,我發現了一本暗綠色的老相冊。相冊是那種老式的工藝品相冊,裡邊的冊頁是由鏤空的桃形、心形、花形、長方形、正方形、變異形的紙板圖案組成。在這些鏤空的紙板圖案中,嵌插著一張張發黃的照片。照片中一群群身著長袍大褂、西服革履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在各種背景前,留下了臉上蕩漾著青春風采的容顏。

翻過幾頁之後,一張較大的照片映入我的眼簾。這張照片與眾不同,黑白反差適中,場面詼諧有趣。照片中一位戴眼鏡的老者身背像腰鼓一樣的東西,右手挾煙,騎在一頭毛驢身上,一群歡天喜地的年輕人,圍擁在老者的周圍。憑直覺這是一張有意義的照片,相冊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相冊。通過與攤主一番拉鋸式的討價還價之後,我把相冊收入囊中。

回到家中之後,我把相冊裡的照片逐一整理。真要感謝相冊主人的細心與細致,每張照片背後的文字,詳盡的記錄了照片拍攝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從記錄的時間上可以看出,照片大部攝於民國三十四年——三十六年(1945年——1947年)間,還有一部分攝於解放後的五十年代。從照片的背景顯然可以看出,相冊的主人是一位我國老一輩的地質工作者,而那張老者騎驢照片背後的文字,更令我驚喜異常。照片背後的文字記載:“1950年春,清華大學地質系師生參加河北省工業廳關於靈壽剛玉礦點檢查工作,中心騎毛驢者袁複禮老師”。

袁複禮,字希淵,與前北京圖書館館長袁同禮先生、前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袁敦禮先生,被我國文化教育界尊稱為“袁氏三禮”。袁複禮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和地質教育學家,他是我國第四紀地質地貌學和新構造學的奠基人之一,1893年12月31日出生於北京宣武區南橫街20號(今南橫東街155號)。

袁複禮教授1915年獲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深造,1921年回國後任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技師時,發掘出河南澠池縣新石器時代遺址,被命名為“仰韶文化”。1927年應聘為清華大學教授,參加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期間,歷盡千辛萬苦,為了解大西北全貌、解開大西北的奧秘,填補地質空白,采集到許多新化石種類。在新疆發現以他名字命名的“袁氏三台龍、袁氏闊口龍”等,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讚揚,並榮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北極星”獎章。

1932年袁複禮先生出任清華大學地理系主任,為該系的擴大和完備,奔走資金,添置圖書。1937年七.七事變,清華、北大、南開在雲南昆明成立西南聯大,袁複禮先生前往任教,提出嚴格的規範要求,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袁複禮先生繼續出任清華大學地學系主任,在國民黨發動內戰、物價飛漲的年月,仍以嚴格求實的校風艱難的恢復辦學。

新中國成立後,袁複禮教授熱情激發,確定遷安鐵礦為首鋼的礦山基地。先後寫出《新疆地質概況和對今後的意見》、《對修建北京市地下鐵路的地質工作意見》等多篇重要文章。改革開放後,袁教授不顧高齡,指導多名研究生,為我國培養了幾代優秀的地質工作者。同時編譯審校《現代科學技術詞典》、《韋氏大辭典》,並為《英漢地質詞典》、《英漢綜合地質學詞匯》提供了大量意見,可謂碩果累累,桃李滿天下。這就是照片中騎驢老者經歷一生的故事。

為了這張照片和裡面的故事,我相繼在近幾年的秋季,多次探訪了袁複禮教授居住過的南橫東街155號老宅。老宅是四進四合院,基本的框架模式還在,只是院內居民見縫插針的蓋起了許多棚屋和小廚房,顯得凌亂破敗不堪。在最後一進院內,高大粗壯的銀杏樹,兩人方可懷抱,在陽光的照耀下,樹葉發出金色的光彩,仿佛在向我訴說著往日的情懷。

最近,我聯繫到袁複禮教授的女兒袁揚阿姨,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的袁揚阿姨告訴我:照片中我父親肩背腰鼓一樣圓圓的東西,是當時唯一的一個氣壓計。它是測量地形高度變化的儀器。因是唯一,故而珍貴,怕學生們不小心碰壞,只好像寶貝一樣,自己背著。

這就是潘家園舊貨市場,一張老照片裡帶給我的故事。在潘家園舊貨市場,每天發生這樣的故事數也數不清,而這樣的故事還必將繼續發生下去……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邱崇祿

監製:張鵬

編輯:張鵬

流程編輯:吳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