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草鞋村”的致富經

新華社貴陽8月23日電(記者周宣妮、劉勤兵)兩棟深咖色的木屋並排矗立在青山腳下,屋外院壩上曬著火紅的辣椒。

72歲的萬塘村老人黃景國坐在屋內,滿是褶皺的手指在麻繩間左右翻動,彈出的細小纖維,映著門外照進來的陽光,上下飛舞。

曾經是“五保戶”的他,已於今年實現脫貧。如今,他和80歲的哥哥黃景武守著兩棟百年木屋,相鄰而居,草鞋編織這門傳統技藝已經成為兄弟倆增收的重要途徑。

貴州省思南縣許家壩鎮萬塘村位於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地處偏遠,是一個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村寨。

“我年少時就開始編草鞋,這把椅子已經陪了我幾十年。”黃景國抬起頭,滿臉皺紋,眼睛依然炯炯有神。

他身下坐著的那把實木椅,因為年歲久遠,通體泛著黑色。他彎腰從一捆麻料中挑出粗細一致的麻線,再將麻線搓成六股粗繩,作為製作鞋底的主繩。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村裡家家戶戶都做著編草鞋的營生。鎮上有一整條街賣的都是我們村的草鞋,我們村也被稱為‘草鞋村’。”萬塘村村支書黃朝剛說。

“那時村裡人白天乾農活,傍晚趁太陽還沒下山,一家人就坐在院子裡編草鞋。”黃朝剛介紹,當地村民就地取材,利用收割後的稻穀稈製成草鞋,遇水即濕,被稱為“水草鞋”,不耐穿還很廉價。

夕陽西下,兩棟木房子被染上金黃色。“那時候一雙草鞋能賣兩毛錢,膠鞋很少見,買草鞋的人多,我一天能編四五雙。現在老了,手腳慢了,一天只能編兩雙。”哥哥黃景武感慨道。

如今,村民對編草鞋的原料和技藝進行了改良。編織出來的麻草鞋,樣式精美,經久耐用,已經成為萬塘村的特色手工藝品,遠銷海內外。

市場有需求,草鞋的利潤也上來了。黃景國笑著說:“以前,草鞋不值錢,我的收入很少。現在,一雙草鞋的淨利潤超過30元,每月能增收至少1200元。國家每個月還會給我幾百元補助,生活寬裕不少。”

“我們用的編織材料,比如麻料、棉繩、鞋帶等,都是村裡統一採購後發給村民的,自己只需要出點材料錢。”一邊說著,黃景武用力拽了一下麻繩,鞋底立刻變得緊湊整齊起來。

“村委會還跟銷售公司簽訂了協議,並派人來家裡收購,一雙草鞋的批發價就是40元,我們再也不需要走兩個小時的山路去集市上賣了。”

曾經的萬塘村,以種植玉米、水稻為主,產業結構單一,村民農閑時只能靠編草鞋增加收入。

隨著時代變遷,現在村裡的老年人依舊堅守著古老的草鞋編織技藝,年輕人則已開始謀求致富新路子。

2018年,萬塘村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起蔬菜產業種植園,種有西葫蘆、南瓜、冬瓜、辣椒、茄子等13種蔬菜,種植面積超過400畝。

在蔬菜大棚裡,村民文永鳳正忙著給黃瓜苗吊繩子,好讓秧苗順著繩子往上生長。“家門口有活乾,我就不外出打工了,一年能掙兩萬多元,還能照顧老小。”文永鳳覺得現在的生活既充實,又開心。

依托農校對接,這些蔬菜成為周邊學校“營養餐”的配送原料,並銷售到重慶等地。2019年,萬塘村貧困戶戶均實現分紅16800元,務工收入戶均增加6000元。

“村裡的草鞋編織技藝正在申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希望這門手藝能更好地傳承下去。”黃景國起身走向灶台,準備生火做飯。

太陽落山,炊煙升起,山腳下新舊相間的房子相繼亮起燈光,點綴著田園山村的夜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