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不起,我們設計的時候沒考慮女性

為了讓外界知曉醫護人員的辛苦,媒體的鏡頭記錄下了醫護人員一層又一層穿脫防護服的畫面。由於一件防護服足以讓人“膨脹”一大圈,穿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被友善地稱為“大白”。然而,你有沒有想過:防護服這麽肥大是正常的嗎?特別是對女性醫護人員而言

為了照顧各種身材的使用者,防護服本身的設計偏寬鬆,可寬鬆不是唯一的問題,尺寸、比例完全不合身材也帶來了不便。不少女性醫護人員穿的防護服,襠部都快垂到膝蓋了。

果殼調查發現,醫用防護服不分尺碼,隻分大小,而女性穿著的是以男性身材標準生產的“小號”。

醫用防護服只是冰山一角。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多個領域,女性的需求往往被忽視,女性只能去適應根據男性數據制定的標準。我們生活在一個以男性數據為基礎的世界——數據上的偏見給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帶來種種不便,甚至威脅到女性的健康和生命。

過大的醫用防護服

需要提前說明的是,醫院使用的防護服偏大,確實有現實不得已的原因。為了保證送到醫院的物資都能用得上,各個組織在購買物資的時候會“就大不就小”——大了還能穿,小了穿不進去物資就浪費了。在孝感市中心醫院的隔離病房工作的艾護士告訴果殼,送到醫院的防護靴(類似雨靴的質地)最小號是40碼。

在酒店隔離點工作的楊護士,身高161,曾穿著棉襖套進XL碼的防護服。對於楊護士來說,倒是不存在防護靴過大的問題——因為物資實在緊缺,在酒店隔離點這樣的“二線”,大家都直接套上厚厚的塑膠袋代替防護靴。

特殊時期,需要理解和包容。無論是醫生還是護士,即便行動有些不便,都少有抱怨。

但不是為女性設計的防護用具,確確實實地會影響她們的工作。

由於防護服的來源不同,有衛健委調配過來的,有醫院集中採購的,還有各類愛心組織的捐贈,楊護士見過各式各樣的防護服。某不知名品牌的防護服她穿著特別不舒服。由於帽子的部分做得太大,“帽簷不停地往眼睛的方向掉,能把整個額頭都包住”,楊護士只能時不時用手去提。戴著兩層手套,又要用手套提帽子,本來頭部應該是相對清潔的區域,這麽做無疑會增加暴露的風險

無論什麽品牌,醫用防護服不分性別,隻分大小號,從S號到XXXL號或者更大。不同公司的S號會略有差別,但多以164cm、165cm為起點。

美國雷克蘭工業公司中國分公司的技術專家告訴果殼,防護服的尺碼不是公司決定的。該公司生產的防護服規格在GB19082-2009《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技術要求》要求的標準尺寸基礎上制定。根據該規定,最小號對應的身長是165cm。

然而,根據衛健委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中國女性的平均身高為155.8厘米。也就是說,即便是最小號的防護服,對相當一部分女性來說還是太大

艾護士身高155cm,防護服對她來說普遍偏大,“一腳蹬進去褲腿都踩在腳底下當鞋套”。過大的防護服對她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走路。上半身偏長,襠部偏低,“只能‘慢’步而行,走起路來,整個人像企鵝一樣”。

由於面料的特殊性和構造,穿上醫用防護服的體驗本就不太好。3M公司的技術專家告訴果殼,醫用防護服的面料需要阻隔傳染性介質,這樣的面料必然透氣性會差;並且這些防護服都是連體的,防護服的帽沿、袖口、褲腿都要保證密封以防止在空氣中懸浮的帶有傳染性微生物的細微飛沫、氣溶膠等顆粒物從縫隙處泄漏進入防護服內部。“這會導致防護服穿起來比較悶,比穿著普通衣物舒適性差很多。”

加上讓人呼吸憋悶的口罩和40碼的防護靴,“確實增加了幾倍的工作負荷,”艾護士說,“換一個被套就會出一身汗。”平時只需要一兩分鐘的工作,在隔離病房不但需要兩個人合作,還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再加一道消毒工序,換一個被套要花兩個人五到十分鐘。

艾護士對此並無怨氣,還樂觀地說,“只要有得穿就不錯了,管它大小號,至少身上是安全的。”

對於女性醫護人員不得不穿著過大的防護服的狀況,3M公司的技術專家表示,這是“由於受疫情影響,小尺碼防護服的需求增加過快, 這種尺碼的防護服平常需求沒有那麽多。而各大防護服生產公司的庫存以較大尺碼居多,所以一時間不能滿足需求, 即便現在大家都開足馬力生產,也不能快速扭轉供需失衡。”

然而,過於肥大的防護服不但會妨礙行動、增大暴露風險,還會加大體力消耗。有國外學者測量穿著6種不同款式功能防護服作業時的人體新陳代謝產熱量,發現穿著體積龐大的防護服作業會對加重人體行動時的生理負荷,引起不適感特別是大腿圍,防護服大腿的部分越寬鬆,越會加大著裝者的消耗

另外,像3M、雷克蘭等公司出品的防護服腰部都做了收腰設計,能稍微緩解過大防護服帶來的困擾。一位在湖北荊州工作的護士告訴果殼,她曾穿過一套肥大又不收腰的防護服,導致走路的時候只能提拉著防護服往前走,“我都想找個繩子當腰帶”。

女性≠小號的男性

包括醫生在內,許多職業都有本職業特有的制服,有些也需要不同程度的防護穿戴裝備,例如警察、工程師、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等等。同樣,這些制服和防護裝備大多是基於成年男性的平均身材和特徵進行設計的,不存在性別之分,只有大小之分。大多數雇主認為,女性只需要穿著偏小尺碼就行了,卻忽略了女性身材的特殊性,比如胸部和臀部,以及與男性相比更為窄小的手和腳。

2016年,英國一項聯合英國工會聯盟(TUC)等組織發起的研究調查了各行各業需要穿著防護裝備工作的女性。有超過一半的女性都表示,她們的工裝和防護裝備不但不合尺寸,更會影響行動、嚴重妨礙工作進度

研究中有女性警官提出,警局提供的調查犯罪現場用的防護靴不分男女,女警們普遍覺得這些靴子又重又不合腳,穿著很不舒服,還會對跟腱造成壓力(相比較男性,女性的腳更窄,足弓也更高)。她們向警局的負責人反映情況,但無疾而終。女警們只能自己出錢私下購買合適的靴子。

直到2011年,美國軍事學院才第一次採用了專門為女性設計的制服。這套制服的設計考慮到了女性的胸部和臀部,重新設計了膝蓋的位置,調整了胯部的尺寸,並且取消了通用的襠部的拉鏈——這些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通通被忽略了。即便如此,女學員們對於靴子的需求還是沒有被滿足。《華盛頓時報》報導說,美國陸軍購買了不同款式的靴子以適應的不同的氣象和地理環境,卻單單沒有考慮到另一種性別。

防護裝備——包括防護面罩、眼罩、防護帽、手套、靴子等等——本應起到對人的保護作用,但是在不合身的情況下,防護裝備本身卻會成為安全隱患。紐約職業健康安全委員會(NYCOSH)指出,過於寬鬆的服裝和手套容易被機器卷入,過大的靴子會增加被絆倒的概率。有鐵路行業的女性工作人員曾經反映說,自己的工作本就比較危險,需要用手爬坡,而她被派發到的“標準尺碼”的手套和安全帽都太大了,更增加了工作時的危險性。

用來防止化學品飛濺,阻擋粉塵等有害物質的防護眼罩、防護面罩在化學實驗室、工廠車間等工作場合十分普遍。但是這些眼罩和面罩都是根據白人男性的標準臉型來設計的,對於大多數女性,以及其他族裔的男性來說都是不合適的。眼罩和面罩不夠貼合面部,大大增加了使用者被有害物質傷害的可能性。

對於危險系數較高的工作,不合適的防護裝備甚至有可能危及女性的生命。拿防彈衣來說。有國內研究人員發現,一般的個體軟質防彈衣普遍由 10~50 層的無緯布或機織布構成,屬於平面結構,很難適應女性的身體曲線。特別是女性的胸部。這使得防護服無法與穿著者的身體貼合,在遭受子彈的衝擊時,分散子彈的應力傳遞會不均勻,很難發揮防彈衣的防彈性能。尤其是水準入射的槍擊對女性的胸區更容易造成損害。

“數字”性別偏見

女性在工作中要時刻面對基於男性數據的不平等待遇,然而褪去了工作服,這些隱性的歧視仍然如影隨形——數據偏見給女性帶來的不便和影響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拿如今大多數人生活中最離不開的智能手機為例。蘋果在2018年下半年推出iPhone XS和iPhone XR系列之後,收到女性用戶的反饋,指出新版iPhone的尺寸對於女性而言太大了。智能手機的平均尺寸是5.5英寸,像iPhone XS Max這樣的機型更是達到了6.5英寸。大多數男性可以輕鬆地用一隻手握住這麽大的手機,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就吃力多了,很多女性的手甚至還沒有手機大。

也許有人會說,用兩隻手不就行了?但是生活中不乏一些需要單手操作手機的場景: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打電話或回短信的母親;擁擠的公車上一手拉著扶手一手刷微博的上班族;對於一些手比較小的女孩來說,單手自拍有時候也是一件費力的事。而且,本來工具被設計出來是用來滿足人的需求的,為什麽反而要強迫一半的人去適應工具呢

另外,國外已經有研究發現,在使用手機時,男女的手部肌肉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性的肌肉活動水準更高。研究者認為,導致差異的原因在於女性的手比較小,在按鍵時拇指的活動幅度和速度都高於男性。而重複性的、高頻率的拇指運動是導致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之一,過快的移動速度可能會增加罹患肌肉骨骼疾病的風險——已有的數據顯示,女性出現肌肉骨骼疾病症狀並患病的幾率確實要高於男性。

有研究者提出,隨著科技的發展,比如說語音識別軟體的出現,也許可以緩解類似長時間使用手機所導致的重複性肌肉勞損。但是遺憾的是,至少目前為止,市面上的語音識別軟體仍舊存在明顯的性別偏見

谷歌在2017年宣布,他們的語音識別軟體的準確度可以達到95%,但是這個95%的數據顯然與女性無關。華盛頓大學的語言學家雷切爾·塔特曼(Rachael Tatman)的研究發現,谷歌語音識別軟體在識別男性的聲音時,平均準確度要比識別女性的聲音時高13%,在一些偶然的情況下,這樣的差異甚至高達70%——而這已經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語音識別軟體了。

強大的消費能力使女性消費者成為各大廠商力爭的用戶群體,然而卻鮮有廠商意識到:女性需要的不是粉紅色自帶美顏功能的手機,而是讓女性一隻手能輕鬆操作、並能聽得懂她說話的手機。

默認設置:男性

上文提到的都是實際應用場景,倘若把時間線往前推,就會發現早在設計和測試的場景下,女性已經被忽略了

在測試消防服、化學防護服等功能性服裝的性能時,廠家會使用出汗暖體假人來模擬人體、服裝和環境之間的熱濕交換過程。Newton是經常使用的型號之一。最初,只有男版的Newton。當女版Newton終於出現後,美國Thermetrics公司特別在官網寫道“多虧了客戶的要求,現在某些Newton模型可以被很快地變成女性,以便讓試驗人員測試女式服裝的熱學性能”。

怎麽“很快地變成女性”?加一個可拆卸的胸部就行了。尺寸還是男性的尺寸,用完了把胸部拆下來還能“迅速還原”(Thermetrics公司宣傳語)。

另一個經常使用假人做測試的場合是汽車出廠前的碰撞試驗。過往的數據顯示,車禍受傷的人中男性佔多數,然而女性受輕傷的可能性要比男性高71%重傷的可能性比男性高47%死亡率比男性高21%。考慮到男女身高、體重上的差異,以及安全帶的使用情況、車禍的強度等因素,之所以會出現男女在受傷率和死亡率上的差別,原因只有一個——汽車是根據成年男性的平均身材所設計的。

更確切的說,進行汽車碰撞測試時,所使用的人體模型是以成年男性的平均身材為標準的。這種人體模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被首次使用,最常見的一種身高1.77米,體重76公斤,有著男性的肌肉質量和脊柱形狀。由於人體模型的身高遠遠高於女性的平均身高,於是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看見女駕駛員為了適應座位,不得不將座椅向前挪,腿向前夠。

有科研人員以國內某款汽車為原型研究汽車約束系統對女駕駛員的保護效果,發現由於汽車安全氣囊的完全展開時間以男性假人為基準,而女性假人因為身材坐得相對靠前,導致女性假人在氣囊沒有完全展開時就衝撞氣囊,使女性假人頭部加速度更早地達到峰值並且數值較大。這意味著在車禍中女性駕駛員會更早地接觸安全氣囊,所受的傷害也將更加嚴重

根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新車評價規程(C-NCAP,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的規定,汽車做正面碰撞試驗時,要在前排駕駛員和乘員位置分別放置一個男性假人,用以測量前排人員受傷害情況。在第二排座椅最左側座位上放置一個女性假人,最右側座位上放置一個兒童安全座椅和兒童假人。在默認的測試場景中,女性不是駕駛員,只能充當後排的乘客

而在做測試座椅頸部保護性能的鞭打試驗時,只需使用男性假人。然而,現實的數據表明,在追尾事故中女性更容易扭傷頸部。一位法醫學博士告訴果殼,交通事故裡車內人員的頸部損傷,是由於車禍時,車體和車內人員的突然加速或減速以及頭部的慣性作用,使頸前後過屈或過伸,導致頸椎、頸髓及腦組織遭受牽拉扭轉斷離及壓迫,造成頸椎半脫位、頸髓受壓或挫傷。“由於在肌肉上男女差異很明顯,男性的肌肉普遍較女性發達。男性的頸部肌肉也可以在車禍中給男性更好的保護。”

C-NCAP的技術專家告訴果殼,之所以在鞭打測試中使用男性假人,是因為“在實際碰撞事故中,乘員形態各異,很難找到一個通行的假人能夠代表所有的乘員,因而會尋找一種最具代表性的形態來模擬真實事故,並為汽車產品開發提供一個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

可男性代表不了女性。男女的肌肉質量分布不一樣,脊椎骨間距不一樣,女性的骨密度更低,身體的平衡性也存在差異。然而,女性卻一而再地被忽視,被當成縮小版的男性。這種忽視,有時是致命的。

有國外學者測試了三種不同的汽車頸頭部保護系統,發現和標準駕駛員座椅相比,配備某種頸頭部保護系統在降低70%男性在車禍中遭受永久性醫療創傷的風險的同時,竟能增加13%女性駕駛員遭受永久性醫療創傷的風險。

心肺復甦CPR培訓經常使用的假人——被親切地稱為“復甦安妮”,是一個頂著女性臉孔、有著男性身材的假人。有研究發現,在公眾場合因心髒病倒地不起,女性接受陌生人心髒復甦的概率比男性低27%。研究人員猜測,一個可能的原因是CPR訓練時假人都是男性身材,沒有胸部;在現實中,不習慣觸碰女性的胸部等問題,會令原本會伸出援手的人有所遲疑。

你知道有胸部的CPR假人出現是在哪一年嗎?2019年

當社會秩序平穩、萬事太平時,女性的觀點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女性的需求得不到足夠的關注。當災害發生、正常秩序被打亂時,女性在平日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仿佛更加被合理化了——因為要拯救生命,所以你們的頭髮不重要,你們只能穿著以男性身材標準設計的防護服,甚至生理期間所需要的衛生用品都被認為是“不重要的”。女人佔了全世界總人口數的一半,但女性的聲音卻始終被忽略。

在《隱形的女性》一書中,作者卡羅琳·克裡亞多·佩雷茲(Caroline Criado Perez)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個世界的“默認設置”是男性。女性的“缺席”無處不在,卻又鮮為人知。無論是廠商、研究機構還是其他相關方,都不能再漫不經心地假設,針對“人們”收集到的結果對男女都適用。男女平等,意味著兩性都應該得到平等的考量和保護。在設計標準上,不能不假思索地要求女性向男性靠攏,應該對兩種性別予以同等的尊重,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兩種性別。

參考文獻

[1]Perez, C. C. (2019). Invisible Women: Exposing 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for men. Random House.

[2] Thumb postures and physical loads during mobile phone use – A comparison of young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musculoskeletal symptoms

[3] https://hbr.org/2019/05/voice-recognition-still-has-significant-race-and-gender-biases

[4] https://edition.cnn.com/2019/06/05/health/female-cpr-dummy-women-cardiac-arrest/index.html

[5] Dorman, L. E., & Havenith, G. (2005). The influence of clothing weight and bulk on metabolic rate when wearing protective clothing.

[6] Linder, A., & Svensson, M. Y. (2019). Road safety: the average male as a norm in vehicle occupant crash safety assessment.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 44(2), 140-153.

[7] Kullgren, A., Stigson, H., & Krafft, M. (2013, September). Development of whiplash associated disorders for male and female car occupants in cars launched since the 80s in different impact directions. In Proceedings of IRCOBI Conference.

[8] C-NCAP管理規則(2018),http://www.c-ncap.org/cms/files/cncap-regulation-2018.pdf

[9] 趙學超, 陳光, 陳勇, & 劉曉昂. (2018). 約束系統對不同坐姿女性駕駛人的保護性研究. 2018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

[10] 葛如海, 黃凱凱, & 應龍. (2017). 兼顧女性駕駛員的約束系統研究.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1), 24.

[11] 張向輝, 王雲儀, 李俊, & 張文斌. (2009). 防護服裝結構設計對著裝舒適性的影響. 紡織學報(06), 145-151.

[12] 方心靈, 王瑞嶺, 吳中偉, & 艾青松. (2015). 女士防彈衣的研究. 中國個體防護裝備(04), 7-10.

[13] 賴丹丹. . 女式消防服設計及其熱濕舒適性和工效學性能評價. (Doctoral dissertation, 蘇州大學).

作者:雪竹, Edan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