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聽黑膠,像是大師們為我一個人演奏

聽黑膠,像是大師們和我素面相對,為我一個人演奏,琴聲觸手可“摸”。

黑膠唱片,一直是我的心頭癢。癢,但撓不到。

接觸黑膠,是個偶然的機會。十多年前,出差去德國漢堡拍片,閑逛路過一家門面不起眼的小店,裡面鋪天蓋地的黑膠唱片。我的腳再也挪不動了。再看,價錢才一兩塊歐元一張,合人民幣也就十幾塊錢。我一口氣,連選了十幾張我最喜歡的演奏家的唱片。店裡只有我一個顧客,白發蒼蒼的老闆眼神詫異,似乎在說:“小年輕,也喜歡這個?”買時爽,拖回來是個體力活,但對這些“文化”之“重”,我深有敬畏。

黑膠抱回後,我磨蹭了幾年,才在網上買了個二手LP機。插上電,接上喇叭,竟不響。輾轉請教了幾位樂友,原來光買唱盤沒用,還要買唱頭放大器。聲音終於出來了,但音質好像還不如我那台破CD機。沒過幾天,轉盤又不動了,束之高閣吧。某些時刻,瞥見一張張李赫特、古爾德、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縮在角落裡吃灰,心裡實在不是味道。

前年,當時《三聯生活周刊》的老總朱偉老師,從京城來滬探親,他是資深的古典音樂專家,見我還在買CD,開導我說:“買黑膠吧,那聲音實在太好了。”是嗎?他厚厚的鏡片背後射出來的目光誠懇而堅毅。

上個月,我趁著抱回羅傑斯3/5A古董小音箱之際,順帶又買了台入門級的LP唱盤,唱盤悠悠地轉起來,流淌出來的聲音,真的就是天籟。

同樣的錄音,我翻出CD和黑膠來做“實驗”,最先想到的是一代大提琴宗師卡薩爾斯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那套EMI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老錄音,雖是經典名盤,但年代久遠,很多細節只能靠腦補:背景“雨聲”滂沱,琴聲依舊乾、冷、澀。這次換上黑膠,同樣的演奏者,同樣的琴聲,完全變了。大提琴聲溫暖極了,敦厚、寬廣、色彩斑斕,像是大雪的冬夜裡,一團暖人的爐火,給夜行人無限的慰藉。我也悟到,比琴聲,不能光比琴和人,比錄音,還要比介質。

三十多年前,CD取代了LP,如今,LP黑膠唱片卻回潮了。可以說,黑膠溫暖、細節豐富,CD冷峭、薄而蒼白。聽黑膠,像是他就在我家,和我素面相對,為我一個人演奏,那些呈現出了人類曾經的智慧上的美好,或是人間情愛的婉轉纏綿,或是個人求索的千辛萬苦、痛苦掙扎,或是百思不解的蒼茫“天問”……那些實實在在的甜蜜和痛苦,他們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深陷其中,他們用音樂解剖給我看,琴聲觸手可“摸”。

每次,小心翼翼取唱片,擦灰塵、洗唱片、晾唱片、測針壓、辨角度,然後把黑膠放入盤中……像是種久違的“儀式”。麻煩,但很考驗人的心性,似乎也是別樣的一種“修行”。黑膠,讓我們的生活慢一點,再慢一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