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馬明博:那些藏在佛號裡的秘密

作者丨馬明博

首發丨騰訊佛學

01

參禪有意思,念佛沒意思嗎?

“嘴裡不停地重複‘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多枯燥!念佛浪費時間,不如參禪。當然,上年紀的人可以念。”

戒嗔認為參禪有意思,念佛沒意思。這是對佛法的一種誤解,就跟有人認為“佛教相信輪回,是把生命的重點放在了來世”一樣。

佛法的核心是覺醒。修行就是活在當下;在當下一刻,管理好心中生起的每個念頭。就像淨慧長老說的:“我們的心靈是一個陣地,你不用佛號佔領它,妄念就會佔領它。

淨土宗提倡的“念佛”,禪宗提倡的“參話頭”,都是“把心專注在一點”上,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自北宋末年大慧宗杲禪師提倡“參話頭”以來,參話頭已經成為禪宗的代名詞。禪宗著名的話頭,有“念佛的是誰”、“拖死屍的是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麽”、“狗子有沒有佛性”等。

說到“參話頭”,柏林禪寺明海大和尚把“話頭”比作一根鐵橛。

他說:“我們的分別心,就像人的牙齒,它總是要咬一個東西。現在我們給這個分別心的嘴巴一根鐵橛,讓它咬。它咬不動,就不斷地咬。結果呢,分別執取的習氣慢慢地歇下來。你心裡千頭萬緒,慢慢地塵埃落定,只剩下這個話頭。”

戒嗔說:“參禪時把佛號當作一句話頭可以嗎?”

“那就是人們常說的念佛禪。不過,念佛也不能有口無心地念。明代憨山大師說: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閑;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

02

藏在佛號裡的秘密

“既然把心專注在一點上就能培養覺照,那念佛的人不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別的可以嗎?”

佛號裡藏著不可思議的妙用。看來戒嗔不知道。

在佛陀的聲聞弟子中,尊者目犍連被譽為“神通第一”。

據《大寶積經》記載,一天,佛陀在祇園精舍講法時,目犍連想知道佛陀的聲音能傳多遠。他暗用神通,像孫悟空一樣翻個筋鬥騰空而去。

目犍連來到位於須彌山頂的忉利天宮。此刻,佛陀講法的聲音,清晰地響在耳邊。他又翻了個筋鬥,向外騰飛。他發現,在三千大千世界內,無論走到哪兒,都能聽到佛陀講法的聲音。

一時興起的目犍連,接連翻筋鬥,不知不覺間穿越了如恆河岸上的沙子一樣眾多的世界,來到一個名叫“光明幢”的佛國。他看到光明王如來正在教化眾生,然而,即便在這裡,他依然能清晰地聽到佛陀的聲音。

光明王如來問:“目犍連,你不安心聽釋迦牟尼佛講法,怎麽跑到這裡來啦?”

目犍連說:“我想測量一下佛陀講法的聲音能傳多遠。”

“諸佛如來的法音,超絕無限,巍巍無量,不可為喻。目犍連,你用錯心了,趕快回去聽釋迦牟尼佛講法吧。”

目犍連說:“唯然,世尊。”他向光明王如來頂禮,起身後,卻愣在那兒。

原來離開祇園精舍後,目犍連只顧歡快地翻筋鬥了,不知道自己是怎麽來到光明幢世界的。此刻,他也搞不清,在浩瀚的星空中,地球到底在哪裡。

目犍連對光明王如來說:“我迷失方向了。惟願如來慈悲,幫助我回娑婆世界吧。”

光明王如來說:“你靜心觀想釋迦牟尼佛,一心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目犍連依照光明王如來的教導,至心觀想釋迦牟尼佛,稱念釋迦牟尼佛的名字,翻了一個筋鬥,一念間回到了祇園精舍。

聽了這個故事,戒嗔、賢友兩個人笑個不停。

賢友點了點頭,“我明白了,就像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能指引方向,佛號其實是信仰的導航系統。故事中的目犍連想回娑婆世界,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人們想到西方淨土世界去,就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是這樣吧?”

03

人生最大的意義,在於獲得了一次覺醒的機會

說到淨土導航系統,佛陀宣講了西方淨土世界的殊勝;而大力推廣這一系統的,當屬普賢菩薩。

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在西方淨土世界,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兩大助手。這兩大助手對淨土世界的弘揚,卻遠沒有普賢菩薩用心。

在《楞嚴經》“念佛圓通章”中,記錄了大勢至菩薩對淨土世界的介紹。佛經中,卻不見觀音菩薩對淨土法門的弘揚。雖然在亞洲,觀音菩薩可謂家喻戶曉,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之說。

戒嗔問:“普賢菩薩為什麽這樣做?”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人是向死而生的。”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希求財富、美貌、成功、健康、長壽……然而這一切都是不確定的;生命中唯一確定的事,就是死亡。明白向死而生的意義,不僅能減少人對死亡的恐懼,還能給人活下去的勇氣。

很多人認為,死亡象徵著絕望與終結,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試圖躲避死亡;然而,這只是人們的一廂情願。人只有認識到死亡隨時會發生,才會審慎地抉擇自己應該擁有什麽。

佛陀之所以覺醒,是因為他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秘密:在每一期生死中,人都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痛苦;人生最大的意義,在於獲得了一次覺醒(解脫生死輪回)的機會;當然,如果不靜心修行,也就浪費了一次寶貴的覺醒的機會。

人這一輩子無論做什麽都會事先準備,唯有對死沒有任何準備;也無論願不願意,人總有一天,都要無奈地離開這個世界,痛苦地放下那些以為屬於我們的一切;就像當初哭泣著來這個世界,歡喜地擁有了那些原本並不屬於我們的一切。

04

淨土移民指南

1942年7月,“納粹德國”的軍隊圍捕了法國維希市的一萬三千多名猶太人,把他們集中到一座體育場中。到“二戰”結束時,幸存者不及百人。

1964年,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以這件事為題材創作了獨幕劇《維希事件》,再現了法西斯分子在拘留所裡審訊猶太人的殘酷場景。

一個風度翩翩的猶太紳士向納粹軍官出示了自己各種榮譽證書,大學畢業證、傑出市民證等。

納粹軍官問:“這些是你所有的嗎?”紳士點點頭。

納粹軍官微笑著把這些東西扔進廢紙簍,禮貌地告訴他,“現在,你什麽都沒有了。”

……

想一想,在死亡面前,你擁有什麽?權勢、財富、健康、才華、榮譽、親情……你所引以為豪的一切,都不過是一層層待剝的洋蔥皮;在剝洋蔥的過程中,除了淚滿雙眼,你還擁有什麽?

“納粹集中營”幸存者、美國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後,深切地感慨說:“只有剝去那些外在的東西,人才能找到活著的意義。

在死神眼裡,人生不過是一座彌漫著死亡氣息的集中營。普賢菩薩願意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回的痛苦,但他不會強迫。

作為“淨土移民指南”,普賢菩薩在《行願品》中明確地指出:“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法國思想家蒙田說:“學會怎樣死亡的人,才不再做死亡的奴隸。”在死亡到來之前,應該為自己做些什麽呢?

蓮華生大士說,如果不憶念死亡,人就沒有時間修行;如果不相信因果,人就不會捨棄不善;如果不厭棄生死輪回,人就不會希求解脫;如果只想自己獲得解脫,人也不會真正覺醒。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