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因缺少一物,劉秀放棄長安城,遷都洛陽

大唐長安城很是繁華,它的繁華是有物質基礎的,此前,就因為缺少一物,漢代劉秀被迫放棄長安城,遷都洛陽。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了項羽,在洛陽登基,他本來打算建都於此,但張良等人認為洛陽所在的伊洛盆地太小,僅方圓幾百裡,土地薄,四面受敵,西漢最終定都於長安。200多年後,劉秀卻放棄長安,遷都於洛陽。那麽這背後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首先,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經常發生旱災。據統計,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3年),該地區發生31次旱災,平均7年便會發生一次旱災,頻率很高,而同一時期,洛陽卻隻發生了7次旱災,明顯比長安要少得多,而且多發生於西漢後期,期間發生了6次。就關中地區的災情程度而言,多是大旱災,史書中記載的大旱災多達21次,即約每隔10年便會發生一次大旱災,其中有些大旱災導致大批人口死亡,例如,公元前107年(漢武帝元封四年)夏,關中“大旱,民多渴死”;又如,公元前115年(漢武帝元鼎二年),關東“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

其次,西漢中後期關中地區經常發生蝗災。蝗災和旱災之間呈正相關,乾旱之後往往是蝗災。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第一,氣候變暖和春季氣溫回暖早,持續乾旱,導致蝗卵在土壤中過冬時的死亡率比較低,蝗蝻的發生期提早,形成蝗災;第二,連年乾旱,易導致河灘、窪地裸露,湖泊水庫頻繁脫水,土地乾涸開裂,蝗蟲的繁殖有了適宜的生存空間。從公元前136年(漢武帝建元五年)到公元23年(新朝地皇四年),關中地區總共發生了12次蝗災,平均9年發生一次,頻率很高,而同一時期,洛陽地區隻發生了1次蝗災。

最後,由於乾旱,關中地區漕運能力下降,導致糧食供給能力下降。作為西漢帝國首都的長安,聚集了大量人口,如皇室、官僚集團、駐軍和平民,僅在漢平帝時期(公元前1年―公元6年),不包括郊區人口,長安城內人口便達25萬。長安的糧食消耗量驚人,而關中地區無法做到糧食自給。西漢初年,長安城每年從關東漕運入幾十萬石糧食,漢武帝時,沿著渭河南岸挖掘了一條從長安直通黃河的運河——漕渠,其主要目的就是用來運輸關東糧食。漕渠開通後,每年從關東運入的糧食從漢初的幾十萬石猛增到400多萬石,從公元前110至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元封年間)每年竟高達600萬石。

黃河、渭河、漕渠這條水上運輸線,是長安城的生命線,可是漕渠隻大約使用了七八十年。為何如此?渭河是一條靠雨水補給的多沙性河流,流量、沙量變化和流域降雨條件、地面植被密切相關。秦至西漢中後期,氣候較現今溫暖濕潤、中上遊植被未被破壞,渭河的航運條件要優於後世。西漢後期,氣候乾旱,在漢武帝時期,關中地區未發生過大降雨的情況,旱災頻發,漢武帝之後,氣候仍然十分乾旱,旱災仍然頻發。氣候乾旱,關中糧食下降,需要從關東運入更多的糧食,但同時受到乾旱的影響,渭河水量減少,漕運能力下降甚至不通,所運糧食遠不能滿足長安的需求。

總之,由於西漢中後期關中地區氣候異常,旱災以及與之緊密相隨的蝗災頻發,導致關中地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農業生產條件與資源衰退,農業歉收,經濟蕭條,加上漕運能力下降,長安糧食供給困難,從而導致其失去作為京城的地理優勢。再加上戰亂的破壞,長安城已不具備建都的基本條件了。於是在公元23年,東漢帝國誕生後,劉秀遷都洛陽,此後又成為曹魏、西晉、北魏四個王朝的國都。因此,劉秀放棄長安城,是因為缺少這一物——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