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降準之爭再起:央行調控流動性 方向比手段更重要

  降準之爭再起 方向比手段更重要

  □本報記者 張勤峰

  從擔保品範圍擴容,到加量續作到期資金,最近因央行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引起的市場討論還在繼續。近期央行還會不會降準,成為其中一項熱門話題。央行調控流動性的工具和手段的確值得關注,但更應該關注的是方向。今年以來,央行貨幣政策取向微調已成為市場共識,流動性穩定性提升也有目共睹。面對潛在風險隱患,央行用以穩定市場的手段更充足了,太空更大了。對於金融市場來說,這才是更明確的利好。

  6月6日,央行開展4630億元1年期MLF操作,對衝到期後MLF餘額新增2035億元。這次操作備受市場關注,也引起較多討論。關於MLF與準備金工具之間的替代關係,或者說近期央行會不會降準是其中一項主要議題。

  今年以來,準備金工具重回公眾視野。從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到春節前“臨時降準”,再到4月降準置換MLF,央行使用準備金工具的頻率增多。市場對繼續降準的期待上升。進入年中時點,流動性風險隱患與相應帶來的維穩需求,被認為是央行再次降準的契機。

  然而,本月初,央行宣布擴大MLF擔保品範圍,重新將MLF推向前台,動搖了部分市場參與者對降準前景的判斷,此次央行超額續作到期MLF後,圍繞央行還會不會降準討論進一步發酵。

  從歷史淵源來看,MLF很大程度上是作為準備金工具替代品的存在。因此,這兩項工具之間或多或少存在著替代關係,但在實際操作中,並不是簡單替代或者“有你無我”的關係。至少從今年來看,降準與MLF操作就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並行。

  作為央行釋放流動性的幾項主要手段,降準、MLF操作、逆回購操作定位各有側重,更多是互補和搭配的關係。在特定階段,用哪種、不用哪種、主要用哪種或哪幾種工具,取決於當時經濟工作、巨集觀調控的現實需要。

  今年以來,經濟金融形勢更加複雜多變。一方面,外需前景變數增多,巨集觀調控對穩增長、擴內需的關注度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巨集觀去杠杆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轉向穩杠杆的階段,為對衝廣義信用收縮的一系列副作用,央行在狹義流動性層面有所放鬆。這構成央行重新運用準備金工具的巨集觀背景。這個背景沒有出現大的變化,未來央行繼續運行準備金工具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就目前來看,年中時點上,銀行體系流動性可能面臨的擾動較多,除了金融監管考核之外,央行流動性工具到期、法定存款準備金補繳、政府債券發行繳款、境外上市企業分紅購匯,均可能對流動性供求造成不利影響。未來一段時間,市場資金面不確定性加大。雖然此次央行超額續作到期MLF,但從全口徑來看,當次操作釋放的增量流動性有限。而月內已無MLF到期,未來填補資金缺口的任務,將主要落在公開市場操作上。當然,降準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應該說,央行調控流動性的工具和手段的確值得關注,但更應該關注的是方向。今年以來,央行貨幣政策取向微調已成市場共識,流動性穩定性提升也有目共睹。面對未來一段時間,流動性波動可能加大的局面,央行通過貨幣政策操作給予必要流動性支持是可以期待的。無論是準備金工具,還是MLF,亦或是央行逆回購,都是流動性投放工具。面對各類潛在風險隱患,央行用以穩定市場的手段更充足了,太空更大了。對於金融市場來說,這才是更明確的利好。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以來,即便是央行多次動用準備金工具,也帶有鮮明的結構化政策的特徵。央行日前擴大MLF擔保品範圍,並開展MLF操作,也重申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三農”、綠色經濟等領域。推動金融脫虛向實,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經濟結構轉型,始終是最近幾年金融工作的一條主線。因此,一個合理的判斷是,在堅持穩健中性取向的基礎上,央行將繼續搭配運用各類貨幣政策工具,維護流動性合理穩定,實施總量寬鬆的概率依然較低,但結構性的寬鬆應該還有戲。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