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86歲馬旭用傳奇書寫家國情懷?告訴你什麼是撼人心魄的人生

14歲奔赴炮火紛飛的戰場,參加過震驚中外的遼瀋戰役,多次立功授勛;曾經是中國第一位跳傘女兵,後來投身軍隊科研,刷新一項項世界空降兵史紀錄;憑藉祖傳精湛醫術,為無數患病將軍、士兵和百姓解除病痛;家徒四壁,卻將1000萬元畢生積蓄捐獻給家鄉木蘭縣……

馬旭,一位86歲的老人,畢生以至高無上的家國情懷書寫著撼人心魄的人生傳奇。

不愛紅裝愛武裝,青春之花綻放在萬裡藍天

1933年3月出生於我省木蘭縣建國鄉建國村的馬旭,在1947年剛剛14歲時就加入了人民解放軍的行列。1948年著名的遼瀋戰役打響,她背著紅十字藥箱奔赴在遼瀋戰場上。在激烈的戰鬥中,她端起鋼槍痛擊迎面進攻的敵人。曾光榮負傷並立功,被授予「解放勳章」。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年輕的馬旭在上甘嶺戰場上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還把清脆甜美的歌聲帶給了志願軍官兵,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戰地風雲小百靈」。她先後被授予保衛和平紀念章和三等功勳章。

回國後,她作為優秀衛生員,被保送到第一軍醫大學深造,1956年她以全優的成績分配到原武漢軍區總醫院,二十剛出頭的她,就獲得了「一把刀」的美譽。

1961年,中央軍委命令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作為一個新的兵種,參加跳傘訓練的人都是經過反覆挑選,政治條件從嚴,功臣模範優先,身體更是好中選優。此時,負責跳傘訓練衛勤保障的軍醫馬旭剛結婚不久,她為了能成為一名傘兵,毅然做了絕育手術。然而她想成為一名傘兵的請求並沒被通過。有的同志不無嘲諷地說,「沒看看你的形象,一米五的個頭,不足70斤的體重,跳離機艙不得被風吹跑了」。面對這些冷言冷語,馬旭沒有退縮,沒能參加跳傘訓練,她就在一旁偷偷學習。晚上等傘兵們訓練完了,她就悄悄跑到訓練場,借著月光練習。當時訓練跳台有兩米高,她就在單身宿舍挖了一個坑,墊上細沙,把椅子疊到桌子上,自製一個簡易跳,每天晚上練習幾百次。

她一邊刻苦訓練,一邊繼續去軟磨硬泡說服首長。一次次被拒絕,她仍不灰心,她乾脆咬破手指寫了封血書:「身在空降師,如果不跳傘,怎麼能叫傘兵?我懇求組織批準,並保證成為合格的傘兵!」部隊領導被她磨得實在沒有辦法,說:「如果你跳得比部隊戰士好,就讓你上,比部隊戰士差,就別再提!」她立馬跳上平台,連跳三下,動作標準利索,戰友們都為她喝彩。這漂亮的一跳,為她跳傘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部隊終於同意她的請求。

幾年之後,馬旭被批準為「試風跳」小組成員。從1962年秋馬旭第一次登機跳傘開始,這一跳馬旭就從青年、中年一直跳到老年。直到1984年3月,年屆知天命之年的馬旭還跳傘兩次。20多年間,馬旭跳傘140多次。她的矯健身姿閃現在山壑叢林、皚皚雪原、碧波南海、大漠戈壁。在新中國空降兵裡,她創造了三項中國之最――第一位跳傘女兵、跳傘次數最多女兵、實施空降年齡最大女兵。「95年世界婦女大會」召開之前,馬旭被我國有關部門評為中華文明史上「婦女第一人」。

告別藍天搞科研,她與丈夫創下世界空降史紀錄

在跳傘部隊時,馬旭發現總有因為傘兵落地不穩而腳踝受傷。因為傘兵在著陸的一剎那,身體如同巨石撞擊地面,乾土地也可蹬個淺坑。腰、腳挫傷的事在傘兵中時有發生。踝骨骨折更會直接造成戰鬥減員。如何避免傘兵著陸時損傷,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幾十年來一直困擾著國際軍事保健醫學界。為攻破這一難關,馬旭與從事軍醫工作的丈夫顏學庸一起查閱大量資料,深入連隊調查研究,親自登機跳傘,研究設計各種護踝器材。為此,他們不知推翻了多少方案、繪製了多少張圖紙,有時都到了癡迷的程度。

1983年4月,這對相愛在朝鮮戰場上的伉儷,共同研製出的「充氣護踝」,填補了我國空降兵這方面的空白。他們研製的充氣護踝結實、輕便、柔軟,可使跳傘著陸時的衝擊力減半,扭傷情況接近零。1989年獲得國家專利,這是中國空降兵獲得的第一個專利。

其實,充氣護踝只是她們夫婦許多發明中的一項,幾十年來他們的小革新數不清。即使年過六旬,已經離休了的馬旭又獲得了「單兵高原供氧背心」的國家發明專利證書,她和她的丈夫又在世界空降史上創下了一項新紀錄。

馬旭從事醫務工作幾十多年,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並在第一軍醫大學系統地學過專業知識,她決心把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獻給部隊。為此她從1983年開始著書立說。她與丈夫在軍內外報刊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和體會。她們撰寫的《空降兵生理病理學》、《空降兵體能心理訓練依據》已填補我國在這方面的空白。

馬旭與丈夫的發明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美國發明年會等多次邀請他們參加國際會議。在我國空降兵中,會運用英、日、俄三國語言、科研碩果累累的馬旭,令外國專家讚嘆不已,他們說,中國女兵創造了一個個神話,不愧為中國軍中的「居裡夫人」。

懸壺濟世,她為無數將軍、士兵和百姓醫治病痛

馬旭出生在醫學世家,她的爺爺曾是清朝著名的「禦醫」,保存有治療胃病的祖傳秘方。當她離開了眷戀的藍天時,就潛心挖掘、開發和改進這一秘方,使之服務於人類。她曾是武漢總醫院響噹噹的主刀醫生,由於醫術精湛獲得了「一把刀」的美譽。鑒於她政治上可靠,醫術上過硬,有一年,阿爾巴尼亞領導人謝胡來華訪問,她被選撥為保健醫生,負責周總理和外賓的保健工作。

離休後,馬旭與長期從事軍醫工作、畢業於軍醫大學的丈夫把祖國傳統醫學、祖傳秘方和自己的實踐有機結合,經過無數次的反覆研究試驗,研治出了治療胃病的「秘密武器」「馬旭生命寶」。她的家門口每天前來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多年來,經她治癒的胃病患者上至將軍、市長,下至普通士兵、百姓,多得連她自己都記不清楚。一些患者和親人紛紛寫來感謝信,感謝她為胃病患者帶來了人生的春天。

她家徒四壁,卻將1000萬畢生積蓄捐給家鄉

走進馬老的家,小小的院落、斑駁的石階寫滿簡陋。室內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除了滿屋子的書外,幾乎沒有什麼家什,兩個沙發露出了破麻袋和破棉絮,睡的是六七十年代的硬板床,穿的是部隊發的軍裝、吃的都是粥和饅頭這樣簡單的飯菜。

她與丈夫一年到頭緊張忙碌,忙實驗,忙科研,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用於所鍾愛的事業上。生活上卻對自己很「小氣」,節儉到不能再節儉。

1999年,國家專利局公布了她的「生命寶」這項發明,頓時,在海內外產生了強烈反響,一批批客商紛紛前來洽談合作意向。一位香港製藥商了解了這個情況後,提出要出100萬人民幣買斷她的發明。100萬對於她來說的是一個天文數字,但她並不為之所動,她笑著對港商說:「我搞發明圖的不是金錢,而且我的發明專利不屬於我,它屬於人民軍隊,屬於人民。」

人行千里常思親,樹高千丈不忘根。馬旭少小離家,戎馬一生,熱愛家鄉之情始終如一,到了晚年更是思鄉心切。86歲的馬旭說:「我生在木蘭,雖然回家鄉的次數少,但對木蘭的一草一木都非常有感情」。去年國慶節前夕,已是耄耋之年的馬旭將她畢生的積蓄1000萬元捐給家鄉黑龍江省木蘭縣政府,用於教育、公益事業建設。教育是她對家鄉希望的寄託,她說,只有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家鄉的發展就會更充滿希望 。老人的這一善舉感動了整個木蘭小城,崇高的家國情懷,令人為之動容。

馬旭曾經說過,「與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相比,我能活著就是無比的幸福。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為祖國作貢獻是無限的,只要生命不息,就得奮鬥不止。」她是一盞燈,殘年風燭依舊發光,用無疆大愛照亮人間。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