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知|「怒火」真的會攻心 警惕這些「心碎」情緒

在生活中,有不少人是「臭脾氣」,常常無緣無故地為小事情發火。可是你知道嗎?身體就是心情的鏡子。我們常說的「怒火攻心」並非只是在打比方,所謂「攻心」是有科學依據的。研究發現遍布心臟的多功能感官神經組織,對我們的壞心情相當敏感,尤其是容易「間歇性情緒爆發」的人,既要注意心理情緒的警報,也要小心「心臟情緒」的觸礁。

直覺的源泉:

我們心臟也會產生「情緒」

你聽說過「心碎綜合征」嗎?這種應急性心臟病,多見於在過度悲傷的情感打擊下發生的心臟病,因為悲傷的激素分泌過多,導致對心臟的毒性反應。

卡通片《頭腦特工隊》中,將喜悅(joy)、悲傷(sadness)、恐懼(fear)、憤怒(anger)以及厭惡(disgust)這幾種最常見的情緒,擬化為五個特點鮮明的可愛小人,充當居住在我們大腦中的「情緒特工」。雖然說大腦是我們身體的最高指揮官,可是近年來卻有研究發現,心臟也會產生「情緒」——心臟傳向腦部的神經資訊,要比從腦部傳向心臟的多得多。因為我們不可能單純靠感官來獲得對世界的認知。在很多情況下,當我們意識到感覺資訊時,它已經與情感緊緊地交織在一起。

想要了解情緒的產生,先讓我們回看最經典的大腦模型。大家都知道,資訊會在大腦皮層之間逐層傳遞,而我們的身體中有各種各樣的感受器或感覺器官,它們接受各種資訊並傳達到大腦,產生感覺和知覺,並形成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毫無疑問,感覺是一切認知過程的開始,無論是我們的眼睛、鼻子還是耳朵,抑或是皮膚、肢體甚至心臟,這些遍布在我們身體的感受器,統統都是我們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的途徑。

因為感官,我們從而形成了認知,由認知所帶出的情緒,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感覺。對於大腦和心臟的關係而言,也是如此。知名心臟智能研究專家羅林·麥克拉迪曾說過,心臟是我們直覺的源泉,而最終被我們大腦中的思維所感知。

專家聲音

「地震後諾思裡奇效應」:情緒不安惹的「禍」

如果把電腦硬體比作人的器官,那麼中央處理器等於大腦,用於計算;主機板則是心臟,用於供電和組裝。心臟不是孤立地在跳動,大腦的思維也不是特立獨行。大概二十多年前,美國洛杉磯附近發生了地震。震後,研究人員發現那裡的人們由於心臟病而引起的死亡率急劇上升。在災難發生時,這些人並未受傷或受困於瓦礫中,他們為什麼會死?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認為,容易患心臟病的人群中,是情緒緊張導致了他們發病——這便是著名的「地震後的諾思裡奇效應」。

在隨後這些年間,已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緊張、焦慮、敵意和抑鬱等長期的精神狀態對心臟的影響比地震這類突發事件要大得多。尤其是憤怒,更容易為潛在的心血管患者火上澆油。不久前,美國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的臨床精神病學家研究發現,在憤怒發作後的一兩個小時內,心臟病發作的幾率會增加一倍。

「情緒和心臟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比如緊張、焦慮、憤怒、悲傷等都是常見的影響心臟的因素。」北京大學航天中心醫院心臟醫學部主任、心血管內科研究員丁春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下緊張和焦慮是最常見的導致病症的情緒。當面臨危險或威脅時,焦慮是人們所表現的最普通的情緒反應,特別是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適度的焦慮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然而過度焦慮不但會成為心理疾病,甚至還會導致心血管疾病。

來自杜克大學精神病學與人類行為學專家曾指出,有50%發過心臟病的人膽固醇並不高,言下之意就是,心理與社會因素對心臟的影響和肥胖、抽煙、高血壓等因素幾乎一樣大。「對於心臟病患者,心理調適是特別重要的,目前所提倡的『雙心醫學』,就是同時處理心臟本身的問題和心理問題。從患者角度,積極的主動進行心理調整對健康是很重要的。」丁春華主任說道。

不良壓力下女性更易生病

古代有修養的人強調「心」為一身的主宰,心常靜則神安,心平氣和才能達到「心如止水、處事不驚」的最高境界,沿用至今也是同樣道理。心臟通過血脈向全身各組織器官輸送養料,其功能關係全身的生命活動,對於任何生物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在平日裡,攻擊性行為通常都與憤怒相關,因此這種情緒通常男性表現得更明顯,但這並非就意味著男性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更高。除了憤怒的情緒會「攻心」之外,女性人群最容易產生的焦慮,同樣也成了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

不久前,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者一項長達17年的追蹤調查發現,感情好的夫妻比經常吵架的夫婦更長壽,對於妻子而言尤為如此。研究者表示,女性患心臟病在年齡構成上是一個特殊的高危人群,年輕婦女和中年婦女更容易受到情感上的壓力,因為她們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相當大的壓力,比如說管理孩子和婚姻、照顧父母等。此外,生物學也可能起了作用。

對此,丁春華主任表示,冠心病的女性在不良情緒壓力下比男性風險更高,這可能與女性冠脈舒縮功能及微血管病變有關。對於女性而言,在情緒應激時傾向於異常的血管功能,如幅度較大的收縮管狀或外圍血管。

所幸的是,並非所有的心血管疾病都是「貨真價實」的,在日常案例中,還有著「真假心臟病」之說。突發心跳加速,反覆心慌、胸痛,甚至無法進行體力活動……心內科醫生常常遇到的一種特殊類型的病人,他們以「心臟不適」為表現,但實際並沒有器質心血管疾病。丁春華主任告訴記者,類似這種情況的病人被統稱為「心臟神經症患者」。「這類患者自己感覺心臟不適的癥狀很多,比如心慌、胸痛等,並且與情緒關係較大。但是檢查上沒有發現器質性的病變。所以在治療上,要注意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

話題延伸

小心!

這些情緒「破壞力」超強

無可否認,血管對壞心情很敏感。因為跳動於我們體內的心臟,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監測我們的整個環境包括內外環境,並建立一種連貫或者不連貫的心率變化模式——從心臟傳遞到腦部,通過迷走神經而送達延髓、丘腦和杏仁體。無論何時,數據都是最權威有力的聲音,科學家以強而有力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帶有消極情緒的人,會打破心臟跳動速度隨外界變化而有規律波動的狀況,對心臟系統產生壓力。

「害怕」情緒: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人們在有心臟病癥狀時表現出嚴重的害怕情緒,可能會使血液中一些易引起發炎的化學物質含量升高,從而加重心臟病風險。科學家認為,擔憂和害怕不僅是心理問題,這些情緒還會引起一些生理反應,從而對病情造成實實在在的影響。

「悲傷」情緒:研究證實,如哭泣、叫喊等悲傷難過的情緒會引起心臟收縮的改變。在自主神經調節下,激動時心率變快、抑鬱時心率變慢,再加上呼吸節律的改變對心臟功能的影響,都可以帶來生理性的心律不齊,甚至心臟收縮力的變化,從而引起「心悸」的感覺。簡單地說,就是心裡難過也會造成生理上心臟的疼痛,所謂「心痛」,是真的。

「緊張」情緒:生活過度緊張、超長時間工作、經常處在壓力下和睡眠不足,是導致現在許多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患上心臟病、引發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的原因。儘管他們中許多人從沒有心臟病的發病史,也沒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等心臟病的誘發因素。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