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威尼斯雙年展十年觀察:從2009到2019,世界在關心什麽?

在信息爆炸的十年,我們討論女性問題、討論戰爭影響、討論多元文化。如今,我們討論的主題愈發狹隘,能夠實現的媒介卻愈發寬廣,藝術則是其重要一環。今天,施越回顧了世界最重要的藝術展覽之一——威尼斯雙年展的十年,借由藝術的角度呈現十年來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世界性議題。

2009-2019,威雙十年的痛苦與榮耀

文 / 施越

2009 年,小野洋子在威尼斯朱斯蒂尼亞尼宮殿裡被授予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終身成就獎。

作為一個有著 126 年歷史的國際藝術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藝術展覽之一。在百年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威尼斯雙年展被逐漸分割為“藝術雙年展”、“建築雙年展”、“威尼斯電影節”、“舞蹈雙年展”等等。其中,奇數年為藝術雙年展、偶數年為建築雙年展。儘管如今威尼斯電影節的名譽和風頭早已蓋過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本身的光芒,但它仍然承載著“藝術界的奧林匹克”的美譽。它就像是一場藝術界的大型狂歡節,每年年初,雙年展組委會會選定一個策展人,由策展人來決定當年的雙年展主題;初夏,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策展人們都會湧向這個小島,根據策展主題在短短一個月不到的時間裡搭建展廳、布置展地,為世界各地奔赴參觀的藝術愛好者們帶來一場展期長達半年的藝術盛宴。

2019 年威尼斯雙年展

根據意大利媒體在 2009 年的報導,當時的第 53 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在客流量上達到了“創紀錄的375,702 名遊客”。直到 2017 年,上一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結束時,短短 8 年時間裡,這個統計數字就已經翻了一倍:615,000 名遊客。

意大利不是一個能夠果斷接受變化的國家。即便整個世界都在高速運轉、不斷推進和進步著,意大利及其子民依然對周遭環境的改變報以警惕的態度。他們懼怕變化——在威尼斯,建築師們最常做的改建方式就是在保留建築原有的古舊外殼的基礎上,在古建築內部進行改造。

不可思議的是,儘管威尼斯始終如一地以同一種面貌展現於人們的面前,威尼斯雙年展卻以一種截然相反的速度高速發展著。從 2009 年到 2019 年,在信息爆炸的十年裡雙年展策展人布置的主題暗示著十年以來藝術作品所聚焦的重要議題;從 2009 年到 2019 年,移動端的發展同樣也讓藝術愛好者們從“用相機記錄藝術”形成了“用手機分享藝術”的轉變。

威尼斯雙年展的十年路程,正是全球藝術圈十年發展的最佳寫照。

2009 年

關鍵詞:明星藝術家

主題:製造世界(Making Worlds)

策展人認為,藝術作品可以展現藝術家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祈盼。如果認真對待,那麽藝術作品同樣可以成為創造世界的一個方式。以製造世界為出發點,突出藝術家對於發展後代創造力的重要性,是一個探索世界各地、以及未來世界的願望而驅動的展覽。藝術視覺效果絕不會因為表達工具的複雜程度而變得更加震撼,因此,所有的藝術表達方式都應當存在:裝置藝術、視頻和電影、雕塑、表演、繪畫、甚至是現場遊行。

策展人邀請小野麗莎在威尼斯的一棟建築裡創造了一個名為“記憶的房間”的展覽。通過房間裡的畫作、裝置藝術、視頻、牆壁上的文字和聲音藝術,為遊客能夠從一個完全虛擬的男孩的視角來觀察這個房間裡發生的私人故事。而這個私人故事又好像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在其中一個視頻中,小野洋子將攝影機對準了一個試圖解開胸罩並自由呼吸的女性,暗示了女性解放的隱喻。

BRUCE NAUMAN: THE ART AND IRONY OF REVEALING MYSTIC TRUTHS

正如小野洋子在展覽中表現的那樣,2009 年,人們仍然在關注女性在當前父權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另外一方面,Bruce Nauman 幫助美國館拿下了雙年展金獅獎。而早在 1999 年,他已經為美國館摘得過一次金獅獎了。

2009 年金獅獎頒獎前夕,美國館為了保持 Bruce Nauman 作品的神秘感,甚至還下令禁止媒體透露其作品信息。在美國館的後牆,藝術家用霓虹燈管標著這樣一句話:“真正的藝術家會通過揭露那些掩藏的神秘真理而幫助世界。”

2011 年

關鍵詞:融合

主題:啟明(ILLUMInations

你的體內有多少個國家?

未來會講哪種語言?

假如藝術是一個國家,它的憲法會講什麽?

在 2011 年的雙年展導覽手冊裡,策展人用銀色字體將這些問題印刷在了每一頁跨頁的左下角。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雙年展期間的威尼斯正是展現全球化合作關係的最佳視角。每個國家館都在威尼斯的各個角落中擁有自己的一己之地,通過五花八門的展覽來爭取聲譽。在本屆策展主題“啟明”中,策展人以意大利晚期文藝複興藝術家丁托列托對光線出神入化的運用為出發點,讓當代藝術家們再次思考,如果在傳統繪畫中大量地依賴對於光源的描繪,那麽在當代藝術中通過什麽樣的方式才能再次“點亮”藝術呢?

James Turrell, Ganzfeld Piece

策展主題英文“ILLUMInations”特意將大小寫區分,鼓勵人們將“光源(illumi)”與“國家(nations)”這兩個主題作為整個雙年展的思考方向。一方面,策展人鼓勵當代藝術家們從文藝複興晚期的古典藝術中收獲啟發;另一方面,不同國家語境的藝術家們在威尼斯上共同慶祝這個盛會,文化差差異性也可以同樣帶來新的視角。

也就是從這一屆開始,多年以來僅僅分割為“主題展”和“國家館”的雙年展,首次出現了“平行展”。在這個時間點上,雙年展也變得更加開放,它鼓勵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們可以打破國家界線的隔閡,共同打造多文化背景下的藝術群展,過往分割為“主題展”和“國家館”的兩本傳統導覽手冊也於 2009 年正式合並為一本。

2013 年

關鍵詞:多元文化主義

主題:百科全書宮

(The Encyclopedic Palace)

“百科全書宮”從 1955 年美國人 Marino Auriti 的烏托邦夢想模型中汲取靈感,描繪了一個叫“百科全書宮”的地方,是一個可以容納所有世俗知識和想象的博物館。Auriti 在華盛頓特區建造了一座 136 層高的建築模型,該建築高達七百米,佔地十六平方英尺。

那麽,藝術家的百科全書宮將會是什麽樣的呢?策展人計劃像 Auriti 所構想的那樣,在展覽中展示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歷史的作品、不同的參考文獻和作品,一起構成想象和超越現實的刺激世界,創造另一個屬於藝術家自己的精神世界。

The Encyclopedic Palace

與美國長達七年的戰役結束後,伊拉克從戰爭影響的陰霾中漸漸走出,重新回歸了威尼斯雙年展的舞台。他們將自己展館命名為“歡迎來到伊拉克”——這個空間旨在讓遊客沉浸在伊拉克的日常生活之中。遊客們可以坐下來閱讀和了解伊拉克的文化,突出體現伊拉克社會各個基層的生活和創造力。

另一方面,肯亞也在同一年首次參加了雙年展——12 名參展藝術家中肯亞藝術家只有 2 名,卻有 8 名中國人和 2 名意大利人。這些藝術家們的作品沒有一件和肯亞本身有關。

2015 年

關鍵詞:用今天啟發未來

主題:全世界的未來

(All the World's Futures)

2015 年的肯亞館延續了 2013 年肯亞館和中國藝術家們的鬧劇,以至於肯亞館最終退出了威尼斯雙年展。這樣的鬧劇在雙年展時期屢見不鮮,正是有了這些歷史,才構成了未來世界的基礎。因此,策展人希望我們能夠站在現在我們所在的世界,展望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奪得金獅獎的亞美尼亞館向大眾揭露了一段悲痛的歷史:一戰時期亞美尼亞人種遭遇了種族大屠殺,據記載有超過 100 萬亞美尼亞人在一戰時期死亡。2015 年是屠殺事件的百年紀念日,18 名亞美尼亞猶太藝術家組成了一個群展,向大眾重新展示了亞美尼亞即將消失的文化和觀念,使觀眾在參觀的過程中對未來人種身份、戰爭、戰爭和解等問題進行思考。

譚盾,《聲音河流》

從這一年開始,威尼斯雙年展從每年六月提前至每年五月開幕。同時,策展人也加大了雙年展中藝術表演的活動比重。或許當時策展人從來沒有想過,幾年以後,藝術表演包攬了連續兩屆的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譚盾在這屆雙年展中國館的開幕式上表演了視覺聲音藝術《聲音河流》,獲得了雙年展組委會的一致讚賞。再緊接著的下一屆雙年展上,譚盾獲得了終身成就獎。

2017 年

關鍵詞:新秀頻出

主題:藝術萬歲(Viva arte viva)

藝術家為我們的現實生活帶來了活力。藝術,作為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如何反思、表達、探討我們這個世界所發生的衝突,成為了藝術家的首要職能。

值得注意的是,從近幾年開始,無論是藝術雙年展,還是建築雙年展,我們已經很少能夠看到世界頂級的藝術家參與其中了。更多的藝術家們開始尋找新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多的建模動畫代替了傳統影像藝術,甚至連網絡流行的 ASMR 也能夠配合影像成為聲音藝術的一部分。

《浮士德》 德國館

奪得金獅獎的德國館行為藝術表演《浮士德》引爆了這一屆雙年展。正如 2009 年時的雙年展策展人所說,“優秀的視覺效果不一定需要依靠繁複的材料。”藝術家運用德國館本身空曠、高大的特點,利用音樂將整個表演空間營造出一種令人畏懼的無形壓力,讓人在踏進德國館大門的那一刻,不安感就席卷而來,卻又無法割捨繼續將她的表演看下去的欲望,仿佛這個時代的所有矛盾和衝突,就在所有人瞠目結舌之時被她狠狠抖落。

如果說每一屆雙年展都會有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代表作以代替人們對於這屆雙年展的通篇記憶,那《浮士德》無疑是令人難以忘懷的。直到 2019 年,同樣因為藝術表演而奪得金獅獎的立陶宛館,依然會被和這一年的德國館放在一起比較。

2019 年

關鍵詞:科技

主題:願你生活在一個有趣的時代

(May you live in a interesting time)

今年的雙年展主題出自一句根本不存在的中國古訓。根據外國人的理解,這句話可以被看作為一種詛咒,因為往往平凡的時代意味著安全和乏味,而“有趣”的時代總是充斥著鬥爭。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主題館邀請的中國藝術家數量佔據了所有國家藝術家數量排名第二多的位置。在 82 名受邀藝術家中就有 6 名藝術家來自中國,而在數量上排名第一的則是美國。

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在今年雙年展上獲得了空前的關注度,也成為了許多來參觀雙年展的遊客們必定會拍照留念的作品之一。從今年開始,威尼斯雙年展在社交媒體上加大了廣告的投入,通過給藝術作品拍攝短視頻的方式,向更多的網友展示了今年雙年展的精選作品。

孫原&彭禹,《難自禁》

此外,用新媒體、高科技、新技術的裝置作品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上一屆雙年展。在過去,人們還會執念於“看美術展到底能不能拍照”這樣的問題。現在,“拍照”不僅是藝術部門增加曝光度的一種方式,也成為了藝術家們和觀眾互動的一種途徑。越來越多的裝置藝術加入了互動元素,鼓勵觀眾觸摸展品、和展品互動。在未來,也許“藝術作品不能隨便亂摸”的這條戒律即將打破。

威尼斯雙年展十年,不僅影響了這十年以來的藝術愛好者和成長起來的一代藝術家,更多的是被整個社會環境的發展和藝術愛好者們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改變著如今的藝術家們的創作題材和表現方式。十年前,我們討論女性、討論戰爭、討論自由。如今,我們能夠討論的主題似乎越來越狹隘,能夠實現的媒介卻越來越寬廣。在下一個十年的關口,威尼斯雙年展未曾有給我們一個提示:人工智能藝術是否會在藝術展覽中佔有一席之地?或許在下一屆威尼斯雙年展中便會找到答案。

編輯丨xx

圖片來自網絡

下一個十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