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核司令”程開甲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4位在世

據“紫光閣”微博消息,今天(11月17日)上午,有“中國核司令”之稱的程開甲院士逝世。

程開甲是原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正軍職常任委員、中科院院士,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程開甲還榮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並於2017年“八一”前夕,被授予軍隊最高榮譽“八一勳章”。

至此,我國23位“兩彈一星”元勳,僅剩王希季、於敏、孫家棟、周光召四位在世。

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

程開甲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震驚世界。核基地技術負責人程開甲提出的原子彈塔爆方案,獲得了圓滿成功。在程開甲的研究和長官下,基地研究所研製的1700多台儀器全部拿到了數據。

據中國科學院介紹,程開甲是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製和試驗中作出突出貢獻,開創、規劃、長官了抗異塵餘生加固技術新領域研究,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固體物理學專著,提出了普遍的熱力學內耗理論,導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並發展了超導電雙帶理論和凝聚態TFDC電子理論。

上世紀60年代,程開甲建立發展了我國核爆炸理論,系統闡明了大氣層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過程的物理現象及其產生、發展規律,並在歷次核試驗中不斷驗證完善,成為我國核試驗總體設計、安全論證、測試診斷和效應研究的重要依據。

上世紀80年代,程開甲又開創了我國抗異塵餘生加固技術研究領域。在他長官下,我國系統開展了核爆異塵餘生環境、電子元器件與系統的抗異塵餘生加固原理、方法和技術研究,利用核試驗提供的異塵餘生場進行異塵餘生效應和加固方法的研究。

他還指導建設了我國先進的實驗模擬條件,推動我國自行設計、建造核異塵餘生模擬設施,開展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促進了我國抗異塵餘生加固技術的持續發展,為提升我國戰略武器的生存與突防能力提供了技術支撐。

羅布泊隱姓埋名20多年

1918年8月,程開甲生於江蘇吳江,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曾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教授,第二機械工業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國防科工委核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及基地副司令員,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科技委常委、顧問。

作為我國核技術領域的開創者,程開甲曾度過20多年“羅布泊時間”。

程開甲曾回憶,1959年,全國把有關領域科學家召集起來,調到中國核武器研究所。1960年,中國原子彈研製因蘇聯專家撤走遭遇重大困難。其後,在國內理論、技術都是一片空白的情況下,長官核試驗這項大規模、多學科的複雜的科學任務,落在了44歲的程開甲身上。

在羅布泊,程開甲參與組織指揮了我國首次原子彈、首次氫彈、首次兩彈結合試驗和首次地下核試驗等各種類型核試驗30多次。20年中,他帶領團隊解決了包括核試驗場地選址、方案制定、場區內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難題。

他帶領團隊利用歷次核試驗積累的數據,對核爆炸現象、核爆炸規律、核武器效應與防護等,進行了深入理論研究,為建立中國特色的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作出了傑出貢獻。

為了增強對核爆炸現象和破壞效應的感性認識,程開甲曾多次進入核試驗爆後現場,爬進測試廊道、測試間,甚至最危險的爆心。同事回憶,進爆心就像進入桑拿房一樣,溫度很高,放射性也很高,對身體有危害,但他仍然親自進爆心觀察。

1969年,為了專心於核試驗任務,程開甲把一家從江南搬到了戈壁深處。程開甲曾回憶戈壁生活:“我住過的地方,有一棵很高的樹,抬起頭來看看樹,帽子都會掉下來。”

晚年回憶“紫石英號事件”掩面流淚

程開甲曾在文章中寫道:“回國後,我一次又一次地改變我的工作,一再從零開始創業,但我一直很愉快,因為這是祖國的需要。”

1949年,程開甲在英國留學時,有一次從新聞電影中看到,英國紫石英號軍艦擅自進入長江,卻被中國開炮擊傷了。“我們當時看到真是高興啊!”晚年回憶起這段,在紀錄片鏡頭前的他掩面流淚。

程開甲說,如果留在國外工作,成就再大,也是外國人,他認為自己回國之後所獲得成就更大。“我從事核武器事業至今,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為人民貢獻,為國家貢獻。”

2017年7月28日,中央軍委舉行頒授“八一勳章”和授予榮譽稱號儀式,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八一勳章”獲得者頒授勳章和證書。99歲的程開甲院士是10位“八一勳章”獲得者之一,也是最年長的一位,他坐著輪椅接過了勳章和證書。

頒授儀式上,對程開甲的介紹是:原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正軍職常任委員,忠誠奉獻、科技報國的“兩彈一星”元勳。

“政事兒”(微信ID:xjbzse)撰稿/記者 倪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