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順治出家與董小宛入宮之謎有結論了?

對於前輩學者孟森提出的順治與董小宛年齡問題,鄧小軍認為似有誤。

“清初疑案”

清朝初期有三大疑案,百年來聚訟紛紜,分別是: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即位。坊間傳言,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因摯愛董妃之死看破紅塵,出家五台山,而董妃就是秦淮名妓、冒辟疆的妾室董小宛(董白,字小宛,一字青蓮,1624-1660)。

關於順治出家,歷史學家孟森、陳垣、鄧之誠等均做過研究,基本結論是順治曾有意出家,但出家未遂;而董小宛是否曾入清宮,迄今沒有定論。

近日,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生導師鄧小軍新著《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考》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通過考察得出結論,認為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確有其事,引起各界關注。

金庸小說《鹿鼎記》中寫到順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康熙皇帝暗中派出韋小寶前去伺候。圖為電視劇《鹿鼎記》截圖。

11月13日下午,華東師范大學王元化學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在華東師大圖書館舉行《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考》新書發布暨學術研討會,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胡曉明教授、華東師大終身教授劉永翔、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研究員陳福康等二十餘名學者、嘉賓與會,還有從冒辟疆故鄉——江蘇如皋專程趕來的民間研究者。

鄧小軍在新著中提出:

其一,董小宛入清宮是事實。順治七年(1650)三月末,董小宛在如皋家中被清兵強擄至北京,歸攝政王多爾袞,多爾袞死後歸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十一年,因入侍孝莊太后,為順治所愛,順治殺碩塞。順治十三年被冊為皇貴妃,死於順治十七年八月。

其二,順治假死、真出家,也是事實。康熙二十一年(1682)前後,順治錫止河南睢州白雲寺。康熙四十九年正月,順治圓寂於睢州白雲寺。九月,康熙為紀念父皇順治而建立禦匾集群於白雲寺。順治出家的根本原因是承受佛教之感召,直接原因則是對董小宛的生死戀以及董小宛之死。

面對多年懸而未決的清初疑案,與會者對《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考》提出的結論及論證過程進行了熱烈討論與交鋒,鄧小軍教授也一一回應了質疑。

研討會現場

新著論證

鄧小軍先生因病未能親自到會,但通過影片通話做了詳細的報告。

他表示,研究中所用文獻多為“首次披露、首次使用或首次提出新解釋”,書中使用的九十幅照片,“大多數為相關珍稀善本書影、相關珍貴原始石刻文獻照片、拓片,多數為首次正式發表或首次使用於本題目研究”。而這些原始文獻、原始石刻文獻,大都是在近半世紀才逐漸公諸於世,孟森、陳垣等前輩學者未能得見。

關於順治出家,鄧小軍主要考察了九種石刻文獻,其中最重要的是河南民權白雲寺的康熙禦匾集群。

2015-2017年,鄧小軍五次赴白雲寺,認定白雲寺康熙四十九年九月十九日禦匾集群(含五塊禦匾)的真實性。他認為這些匾額均系康熙皇帝為父皇順治圓寂所建,其共同主題是紀念父皇順治。其中,白雲寺山門殿北門門額康熙禦製石匾的南面銘文“(先)王宔”,是證明順治安葬於白雲寺的關鍵性證據。

白雲寺康熙禦匾集群位置圖

該匾北面銘文大字題詞“當堂常賞”,此前已經有人注意過,認為其隱文表示“皇帝順治”之意——“當堂常賞”四字各自部首筆畫隱藏“皇帝順治”四字,是為摘字法。而南面銘文,據鄧小軍考證,其大字題詞為:“(先)王宔”。“宔”字訓為神主,或藏神主之神龕,此外絕無二義。

鄧小軍認為,北面銘文“當堂常賞”作用相當於孝陵崇樓廟號碑,南面銘文“(先)王宔”表示先帝神主之意,其作用相當於河北遵化清世祖孝陵隆恩殿神主;而匾額建立於白雲寺山門殿北門門額,表示白雲寺即順治父皇陵寢。因此,白雲寺藏康熙四十九年九月十九日禦製“(先)王宔∣當堂常賞”第二次刻石殘匾就是順治皇帝安葬於此的確證。

“(先)王宔∣當堂常賞”匾額及拓片,圖片均來自鄧小軍著《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考》

關於“當堂常賞”的摘字法說明,《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考》第325頁

此外,鄧小軍表示曾四次赴山東鄄城郭水坑村、一次赴山西五台山考察;並結合文獻材料如康熙《菩薩頂》、 《五台有懷》等詩歌破解順治出家疑案。例如,他找到查慎行《白雲寺佛定和尚語錄序》,證明《玉明族祖碑》“玉明和尚赴京取經於聖祖仁皇帝”、康熙賜白雲寺“滿朝鑾駕”是信史;又如,他破解白雲寺康熙四十九年四月十九日尊勝陀羅尼心經幢題記兩印章銘文(“桶通”、“行派卌”),暗指順治皇帝出家之徹悟及其在佛教的地位,等等。最終鄧小軍在《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考》一書中考察順治的部分橫跨五十年(1661-1770),分為順治出家山西五台山、錫止河南睢州白雲寺、圓寂於並安葬於白雲寺三篇。

前人研究:歷史學家孟森在《清初三大疑案考實》中認為,順治24歲染上天花病逝,沒有出家。

關於董小宛是否入清宮的問題,該書主要使用詩文證史的方法。例如,通過解讀秘書院侍講吳梅村《清涼山讚佛詩》中“嚴霜”、“瓊樹”、“芙蓉”、“千里草”(董)等意向,認為這首詩隱藏地、完整地交代出董皇貴妃姓董、名白、字青蓮,即董小宛。

鄧小軍認為,以詩文證史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須的、寶貴的。甚至,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在根本上是以詩文為史料建構歷史,超越了以詩文證史,更上一層樓。康熙禦匾額集群、印章銘文、康熙四十一年禦製《菩薩頂》詩等,既是詩文、集部作品,亦是寶貴史料。

鄧小軍在影片報告中介紹了最初觸動他、促使他決心研究董小宛的《古宮詞》(李天馥)。他認為,《古宮詞》以微言敘述董小宛入清宮,隱藏地、確切地、完整地表示順治董皇后即董小宛,與《清涼山讚佛詩》“不謀而合、異曲同工”。

《古宮詞》

康熙四年,翰林院檢討李天馥《古宮詞一百二十首集唐》出版。《古宮詞·小引》表明本書是為順治董皇后作。其中有一首:“一世生離恨有餘,晨妝獨捧紫泥書。豈知為雨為雲意,玉案傍邊立起居。”鄧小軍認為,“一世生離恨有餘”,言女主人公董皇后與夫君一輩子生離死別,抱恨終身。這夫君不可能是指皇帝,因為下三句皆言董皇后受到皇帝詔封之恩寵,及與皇帝之歡合,故不得曰與皇帝“一世生離恨有餘”。“一世生離恨有餘”,表明董皇后在皇帝之先,本有夫君,卻與本夫一輩子生離死別,抱恨終身。

鄧小軍還提到,前輩學者鄧之誠曾引用《古宮詞·小引》數語及兩首詩,但討論精略;而高陽說,《古宮詞》是“細考此案最珍貴的材料”,“馨香禱祝”以求之,但生前未能寓目。2001年,鄧小軍查到孤本李天馥《古宮詞》藏館,得以複製該書,這是《古宮詞》第一次被完整解讀。

此外,鄧小軍解析的文獻還包括世傳董小宛入清宮時(順治十三年至十七年)內廷文武職官、入住皇城內的傳法僧人以及董小宛本夫冒辟疆及其好友的詩文撰述。最終“董小宛入清宮考”部分考察時段為十年(1650-1660),十三萬多字,共八章。

意見分歧

與會學者就這一新著進行了討論熱烈,交鋒的核心在於研究方法:“田野調查”和“詩文證史”能夠確證清代的歷史疑案嗎?

有學者認為,石刻文獻中並沒有指向結論的直接證據。另外,清代文獻史料之豐富遠超人們想象,假設時人為掩護皇帝出家而大費周章地布置謎語,是否能夠做到不在史書中留下任何痕跡?禦匾本身的真實性是否應該論證?同樣,要論證董小宛入宮,需推翻的“大山”還有很多。以詩文互證的方式解讀“微言大義”,是否能夠成為證明董小宛身份的有力證據,也值得商榷。

也有學者認為,鄧著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資料。他以中國詩歌的寫實性和微言政治抒情詩的傳統作為詩文證史的理論基礎,通過詩文證史的方式審讀史料、解讀相關的詩歌,是有意義的。歷史研究不應有門戶之見,文學史也是歷史的一部分,以文學史方法研究歷史的作品應該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有學者提到,歷史上的諸多疑案,如光緒皇帝之死、杜甫之死、李白之生,都經歷過反覆曲折的認識過程,許多問題可以存疑,有待新材料的發現。但鄧小軍教授的努力無疑為人們認識這一清初疑案提供了新的材料,使得研究得到推進,應對鄧教授及出版方表示敬意。

鄧小軍對商榷意見逐一進行了回應。關於石匾銘文的說服力問題,他認為:“在清代,皇帝的聖旨(製敕)即是法令,聖旨勒石,其法律效力等同於聖旨原件。就史料的原始性而言,康熙四十九年九月十九日禦製白雲寺 ‘(先)王宔︳當堂常賞’石匾銘文的史料價值高於記錄性的起居注,更別談第二手性質的實錄,是一宗具備原始性、確實性、高度證明力的最寶貴的證據文獻。”至於史料文獻中為何沒有,他表示:“書中引用很多文獻表明,雍乾對董小宛事、順治出家,進行了文字肅清。”

對於前輩學者孟森提出的順治與董小宛年齡問題,鄧小軍認為似有誤。

孟森在《世祖出家事考實》中提出:“小宛死於順治(八年)辛卯,辟疆《同人集》中,海內名流以詩詞相吊者無數。時世祖尚隻十四歲耳,小宛則二十八歲,所謂年長以倍者也。”[孟森:《世祖出家事考實》,《明清史論著集刊正續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45頁。]

鄧小軍認為,孟森先生誤將《同人集》眾多詩人悼董小宛詩之年代,從順治十七年至康熙四年(1660-1665),提前到順治八年(1651),提前了九年至十四年;誤將順治遇見董小宛之年代,從順治十一年(1654)提前到順治八年,提前了三年。而這三年,正是順治從少年成長為青年的關鍵之三年。

華東師范大學王元化學館館長、圖書館館長胡曉明教授談及出版《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考》的初衷時表示,王元化先生始終強調一種觀念,就是應該發展出一套既繼承五四、又能超越五四的學術思想。出版這一研究還具有學術思想史的意義:“過去我們的研究,太缺少整體的問題意識,缺少長期的目標指向,缺少敢於與一流權威對話的學思格局,缺少在二十世紀前賢之上更上層樓的英雄氣概。我們希望學術界有有新的反思、新的突破,特別是在一些重大問題上。”

《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考》,鄧小軍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10月

作者:暫無編輯:韋海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