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算勝利的勝利,聊一聊曹操與孫權的第三次“濡須之戰”

在“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和孫權在淮南地區進行了很多次拉鋸戰,當然也不僅局限於曹操和孫權,後來的曹魏和東吳兩個政權也是這樣。孫權有個外號叫“孫十萬”,原因是孫權經常率領十萬大軍進攻淮南,但是敗多勝少。其實反過來曹操進攻濡須也是一樣的,只不過打得沒有孫權那麽難看。在諸葛亮的《後出師表》(作者有爭議)中對曹操有“四越巢湖不成”的評價,曹操與孫權進行了三次“濡須之戰”,卻始終無法突破孫權在濡須水設置的防線。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曹操與孫權之間的第三次“濡須之戰”,曹操打了一場不算勝利的勝仗。

第三次“濡須之戰”的歷史背景

第三次“濡須之戰”發生在建安二十一年與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6年到217年)之間。顧名思義在這之前還發生了兩次“濡須之戰”,但曹操都沒有取得濡須水的控制。濡須水連接巢湖與長江之間,是曹操能夠以水軍從巢湖進入江東的第一道防線(第二道就是長江了)。在第一次“濡須之戰”的時候,孫權聽從呂蒙的建議,在濡須水“夾水口立塢”,也就是濡須塢,加強了在濡須水布置的防禦體系。這是在濡須水的一個大概的背景。

從整體的背景來看,在建安二十一年的時候,曹操已經陸續消滅袁氏、三郡烏桓、“關中十將”、韓遂、宋建等涼州軍閥、漢中張魯,就剩下劉備與孫權還沒有消滅。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八月,曹操還在漢中對付張魯的時候,孫權對合肥發動進攻,就是第二次“合肥之戰”,應該也是最有名的一次。當時合肥守軍只有七千人,孫權方面按史料記載是十萬大軍。結果孫權大軍先是讓張遼用八百人打了個措手不及,在撤退的時候受到張遼的追擊,差一點被張遼活捉。

這件事對江東集團計程車氣的打擊應該是非常大的;另外對曹操來說也是一個警鍾。如果不是張遼的發揮,合肥的處境恐怕非常艱難。孫權一旦攻取合肥,就能連同皖縣以及巢湖、濡須水的水路通道形成一個更加嚴密的防線,向北進圖壽春也更加便捷。曹操在次年發動“濡須之戰”,很有可能是對孫權的第二次“合肥之戰”的報復,也是為了消除孫權對淮南地區的威脅。

第三次“濡須之戰”的過程

在建安二十一年冬十月,曹操開始治軍,打算進攻孫權;到十一月曹操南下行軍到譙;到建安二十二年正月已經到達位於居巢(在今安徽桐城);在同年二月進駐江北郝谿(位於居巢與濡須之間,《三國志辭典》認為在今廬江、無為縣內)。與此同時駐守合肥的張遼與徐州刺史臧霸作為先鋒,先一步到達前線。但當時的氣候非常惡劣,遇到大雨,水勢上漲,利於江東的守軍。於是曹操只能命令張遼與臧霸暫時撤軍。

在進攻孫權的時候,曹操令陳琳以荀彧的名號(奇怪的是這個時候荀彧已經死了)寫了一篇檄文,目的是為了招降孫權的部下,瓦解江東集團的抵抗意志。顯然檄文的作用並不是十分明顯,孫權也做了充分的應對。孫權令呂蒙、蔣欽擔任都督依仗濡須塢對抗曹操;令朱然防備濡須塢以及東興關等險要之處;另外周泰、徐盛等人也參與了這次戰役。

作為第一次“濡須之戰”時修建的濡須塢,在這一次戰爭中也發揮了作用。呂蒙在濡須塢布置一萬張強弩。當初“界橋之戰”中麹義作為袁紹前鋒,擊潰公孫瓚僅用一千張弩;袁紹脅迫韓馥奪取冀州的時候,韓馥的從事趙浮、程渙率領一萬弩手從河內趕回鄴城,袁紹的態度是“甚惡之”。可見濡須塢的萬張強弩的威力。另外曹操的前鋒在還沒有扎穩腳跟的時候,呂蒙曾經出兵主動進攻曹操的前鋒,獲得了勝利。這種防守戰術在三國戰爭史上也屢見不鮮。就以之前的第二次“合肥之戰”舉例,薛悌、樂進、張遼、李典等人能夠以七千人抵抗孫權的十萬大軍,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於張遼在孫權立足未穩的小規模的“致師”的成功,極大打擊了江東軍隊計程車氣,提升己方的信心。呂蒙攻破曹操前鋒一事也可以起到這個效果,更利於防守濡須塢。

從建安二十二年二月到三月,曹操和孫權相持一個月到兩個月的時間,曹操始終無法攻取濡須塢,孫權作為被動防禦的一方,也不會主動與曹操進行大規模的合戰。第三次“濡須之戰”與前兩次一樣,雖然規模較大,但是都是小規模的衝突(相較於其他大型戰役來說),無法取得決定性的突破,最後不了了之。不過第三次“濡須之戰”的結束是以孫權令徐詳向曹操請降的事情來看,孫權面臨的壓力要更大一些。

小結

第三次“濡須之戰”整體上來看是以孫權請降而告終,但是這僅僅是場面上的高低。就像後來孫權為了專心應對劉備的威脅,而甘心成為曹魏的藩表一樣,名義上可以稱臣納貢,實際上屢次拒絕將太子孫登入質,保持絕對的獨立性。曹操在這次戰役中“打服”了孫權,但實際上沒有得到任何的好處。在兩年後的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孫權仍然有主動率軍進攻合肥的舉動。只不過關羽北伐襄陽、樊城,江陵守備空虛的誘惑太大,導致孫權調轉槍口配合曹操襲取荊州。這完全是受風險和利益的驅使。所以小編將第三次“濡須之戰”視為不是勝利的勝仗。

另一方面第三次“濡須之戰”也是曹操與孫權的最後一次戰役。在此之後曹操沒有主動進行對劉備與孫權的大規模進攻(“漢中之戰”曹操應當為防守方),而是提升魏王的政治權益;令曹丕為魏太子;又在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218年)利用“耿紀、韋晃之亂”對東漢百官進行殘酷的清洗。從這裡可以看出曹操的主要精力已經放在篡奪東漢政權、為曹丕鋪路的事業上。第三次“濡須之戰”的失敗不僅僅是戰術層面上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曹操主動擴張的決心。

參考文獻:《三國志》、《水經注疏》、《昭明文選》、《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志辭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