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三大科學城的“二次創業”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袁曉輝/文?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技城和懷柔科學城,是北京重點建設的三大科技創新重鎮,也是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台。前不久來自官方消息稱,相關部門正在加緊規劃研究三大科學城之間互通直達的快速聯絡交通,實現懷柔科學城與未來科學城、中關村科學城之間的快速連接。

對科學城的最早研究出現在20世紀70、80年代,主要是在1950年代世界各國開始出現的科技園區現象的背景下,將科學城作為科技園區的一種類型,開展的對各國科學城的特徵和機制的研究。

科學城特指具備較為完善的城市系統功能的高技術中心。從上個世紀日本築波、韓國大德等科學城的建設,到我國1980年代開始設立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再到21世紀以來我國四大未來科學城,這些科學城都承擔著各自不同的時代使命和國家訴求。

從嚴格的學術定義角度,科學城和科技城其實具有不同的內涵,不過為了適應目前北京建設三大科學城的提法,本文把科技城統一納入了科學城的框架下。

發展路徑

從世界各國科學城的發展路徑和模式來看,科學城可以大致劃分為三類——政府引導、基於高技術中心拓展以及大都市區的推動。

第一種路徑,在政府計劃指引下,依托大學和研究機構,全新建立的科學城。這類科學城集中出現在1950-80年代,以日本築波科學城、關西科學城、前蘇聯新西伯利亞科學城、韓國大德科學城為代表,一般作為國家政策依靠行政力量聚集科學技術研發機構、教育機構,通過政策優惠吸引高技術企業和人才,實現科學城的建設。

第二種路徑,在現有高技術中心基礎上拓展成為功能完備的城市系統。比如在科學園區的基礎上建立的瑞典西斯塔(Kista)科學城、我國一些地方政府提出的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基礎上建立的科學城等。這類科學城大多出現在1980年以後,大多擁有良好的高技術產業發展基礎,通過城市綜合型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對外整體形象的提升,提升作為高技術中心的競爭力。

第三種路徑,現有大都市區加強對科學研究、技術應用、創新創業的推動,促進產業結構向高技術導向轉型,形成的大都市區尺度的科學城。這類科學城主要在2000年以後逐漸形成,主要發展思路是將科學為基礎的經濟發展置於現有大都市區中,通過與科學相關的更廣泛的社會包容、公共參與和更廣泛的地方合作來實現願景。典型代表是英國始於2004年的科學城戰略,即在曼徹斯特、伯明翰、約克、紐卡斯爾、布裡斯托和諾丁漢六座城市建設科學城,將科學、技術與所在城市的地方基礎相結合,通過科技和產業的發展,引領社會發展。

理想的科學城

理想的科學城的發展特徵主要包括,首先,發展驅動力為創新要素的自發集聚和創新成果的不斷產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不斷得到產業化應用或結合市場需求自主進行產品和服務的改進;其次,發展目標是促進科學成果的商業化應用,實現創新引領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三,發展載體為促進創新產生的多樣性、開放型、自組織的城市系統。

這些理想的科學城在運行中會表現出如下特點:能吸引和保留知識資源和人力資源;技術創新源具備自主創新的實力,並能夠通過技術創新的推動力量不斷產生科技創新成果;企業在自身研發和與技術創新源合作的基礎上,能夠結合市場需求產生市場創新成果;在技術推動和市場拉動下科學城孵化出大量創業企業;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技創新所獲取的優勢來拉動。

我們來看看北美、歐洲和亞洲的科學城分別具有什麽特點。北美的科學城主要是指高科技型城市區域,體現為高技術產業在已有城市中的集中發展,依靠市場力量帶動。這些科技型城市區域在初期發展中受政府政策和研發資助影響,後期主要通過促進大學、研究機構、企業和政府等不同主體的合作、加強研發力量、促進中小企業的產生和吸引技術人才,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歐洲的科學城既包括了全新建設的科學城,也包括了現有城市向科學城型城市的轉型。政府在各類科學城的發展中發揮了更大的引導作用,創新驅動發展主要體現在提升大學的創新源作用,促進本地知識基礎上的產業集群發展,鼓勵中小企業創業,實現多樣化的產業發展,發揮創新場所的作用,培育地方創意社區等方面。

亞洲的科學城更多體現為依靠行政力量集聚研發和創新資源,多採用全新建設的方式推進。大多數科學城在發展初期對市場和產業關注不足,沒有達到預想的創新活力。但部分科學城在發展後期,依靠更多的主體間合作、企業間互動和學習網絡、持續的技術轉移,高技術基礎設施的發展等,實現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態勢。

科技園轉型

目前很多國家都采取了對城市各項服務較為完善、區域內已有創新源或者科技園區的已有城區進行再開發和轉型提升塑造的方式,來建設科技型城區,促進創新創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

這種方式利用已有的城市基礎設施來發展創新型區域,不僅能夠滿足初創型中小企對人才招募、資訊獲取和城市各項服務便利性的需求,使其充分利用城市作為創新創意孵化器的各種便利,而且能夠通過產業更新和人才互動,重塑已有城區的經濟基礎,提升城市活力。

有研究顯示,近來舊金山、北京、紐約等城市都出現了初創型中小企業、風險投資、高技術產業向中心城區回流的現象,一方面是由於各類孵化器和加速器在城市中的湧現為這些企業提供了發展載體,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城市氛圍對初創型企業的吸引力。依托已有城區轉型進行提升和塑造的發展模式成本相對較低,而且通過一系列的土地更新政策和創新創業扶持政策,能夠有效淘汰落後產業,引進新興產業,促進土地利用功能混合基礎上的城市氛圍營造,極大提升和帶動了城市創新文化的傳播。當然,這種發展模式也有其限制因素,即已有城區的發展太空有限,對於承載中小型科技企業發展較為合適,但無法滿足企業發展壯大以後對生產太空的需求,因此需要周邊區域提供承載未來產業發展的太空。

傳統科學城的發展多注重高技術產業的引進,注重產業集群的培育,而較少關注真正適合創新者和創業者發展的系統環境,對人才氛圍的關注不足。最典型的是中國的很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致力於圍繞特定高新技術產業吸引企業入駐打造產業集群,按照產業集群建設的思路,嘗試促進同類產業主體之間的生產合作和知識溢出。在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發展初期,該思路起到了吸引企業集聚,促進企業交流的作用,但由於當時高新區大多數企業的產業分工仍然面向高技術產品的生產、加工和製造,在研發和創新方面關注較少,因此已經無法適應今天的發展需求。今天的高新區發展面臨“二次創業”的挑戰,如何將發展重點從生產製造轉變為創新創造,如何為企業和人才提供更有利於創新創業的環境,需要轉變過去隻關注產業集群培育,忽視人才氛圍和創新創業環境的思路,開始致力於圍繞創新創業者的需求,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區別於產業集群思路關注產業內部的合作,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思路鼓勵產業間的協同,鼓勵圍繞企業家發掘的市場需求,整合不同產業的資源。這一思路將整個區域作為支撐產業創新發展和人才創業的基礎,充分挖掘城市開放、多維和共同演進的複雜網絡的價值。並且,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思路會為中小企業的誕生和發展匹配更多資源,關注產業的破壞、創新和不斷演化,而產業集群思路的主要關注對象是集群中大中企業的互動與合作,並未對衍生出來的小企業給予足夠的重視。

當前世界科學城發展的另一個新趨勢是從關注本地資源的整合,轉變為更為開放地對接全球創新創業網絡。這些科學城致力於建立與世界其他創新創業中心在知識創造、風險投資流動、人力資本流動,以及科技企業全球布局等方面的聯繫,將本地科技和產業優勢與全球創新網絡的價值對接,促進知識和創新流動。全球創新創業中心發展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隨著全球化的加速,本地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逐漸增強了開放性,很多企業開始面向全球範圍尋找創新資源,將全球創新創業網絡的價值與地方優勢相結合。

根據Compass谘詢機構發布的創業生態系統報告,2015年,矽谷創業企業中的外國工程師比例已經達到45%,遠程辦公比例為43%;新加坡創業企業中外國工程師比例達到52%,國外顧客比例達到49%。

除了人才流動帶來的知識和技術轉移以外,全球不同創新創業中心之間大學、研究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也在增多,無論是論文合作、風險投資流動還是企業合作,跨越地理界限組織創新優勢力量的現象正在越來越多地出現。因此,先前側重與本地創新生態系統內部多主體互動的發展已經越來越趨向於更強的開放性,通過知識、人才、技術、資本的聯繫,構築全球創新創業網絡。在此背景下,全球科學城對於人才、技術和資本等資源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如何立足於本地特色,形成對高端人才和稀缺資源的吸引力將成為未來世界科學城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科學城要獲得長期持續的創新發展,必須得到政府、企業、大學、人才、居民等各類主體的認可和長期參與。唯有生活在科學城中的多元主體能夠認可創新文化和勇於突破的價值觀,以開放的態度接受失敗和寬容失敗,並立足於各自的優勢積極開展合作,才有可能讓科學城真正地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袁曉輝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學博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博士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學者,北京寬客城科技谘詢有限公司CEO;本報記者陳伊凡採訪整理)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