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或許都是宇宙意識的分裂人格

利維坦按:個人覺得本文中的觀點並非是反直覺的,起碼,在基於泛心論層面對於意識的解釋而言,想必是一個值得認真對待的猜測。

支持泛心論的神經學家克里斯托弗·科赫在小鼠實驗中,通過電線將兩隻小鼠腦部連接在一起,觀察當流經的資訊量增大時,整合後的小鼠意識會作何改變。根據整合資訊理論(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判斷一個系統有無意識,關鍵看它能否被前置狀態所影響,以及是否能夠影響後續狀態——當資訊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後,兩隻小鼠的腦部便會融合為更大的單一資訊系統。或許有朝一日,我們也能在人類身上進行此類實驗,將人腦連接起來,看其中能否湧現出新型意識。

(有關科赫對於意識的訪談,可以參看之前推文《在你醒來之前,一切皆空》)

當然,文中將DID患者的各個人格獨立和宇宙類比是否合適值得商榷,畢竟,即便恆星擁有精神世界並因此存在某種“感受”,但是其程度仍然遠不及哪怕是大腸杆菌這種低級生物。

如果你是一個信奉整體主義(holism,整全觀)的人,即認為一個系統(宇宙、人體等)中各部分不能割裂或分開來理解的話【哲學家喬納森·施弗(Jonathan Schaffer)認為,量子糾纏現象便是整體主義的有力證明】,那麽有可能會相信“宇宙是有意識的”這一觀點:人類和動物的意識來自宇宙本身,宇宙只因意識而存在。

(pdfs.semanticscholar.org/ff0f/4e110da053d4ca1a2bacff43b42bb14ebdd3.pdf)

文/Bernardo Kastrup, Adam Crabtree, Edward F. Kelly

譯/斬光

校對/喬琦

原文/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observations/could-multiple-personality-disorder-explain-life-the-universe-and-everything/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定(BY-NC),由斬光在利維坦發布

圖源:Mental Floss

2015年,德國的幾名醫生報導了一例非同尋常的病症。有一位女性患上了習稱“多重人格障礙”的疾病——如今這種病的學名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這名女子擁有多重分裂人格,其中有一些聲稱自己是盲人。當盲人人格掌控她的身體時,醫生使用腦電圖掃描器探測了她的大腦,發現大腦中通常與視覺有關的腦電活動竟然統統停止了——她的眼睛還睜得大大的呢!更值得注意的是,當非盲人人格歸來時,正常的視覺腦電活動就恢復了。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002/pchj.109)

這個病例真是精彩極了!它展示了極端人格分裂症那令人“目眩神迷”的巨大威力。患上了這種精神病,心靈就會“一氣化三清”,變為多個各自獨立運作的意識中心,每一個中心都擁有其私密的內心體驗。

現代神經影像學技術已經證明DID絕非虛妄:在2014年的一項研究中,醫生對DID患者和扮演DID症狀的演員進行了功能性腦部掃描。真病人的掃描結果與演員之間的差異非常明顯,證明DID患者的人格分裂過程的確具有標誌性的神經活動。換句話說,DID患者大腦中都擁有一種相當獨特的東西,看起來就像是發生了分裂過程。

(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98795)

圖源:WiffleGif

還有一項激動人心的臨床資料表明,不同的人格能夠同時清醒存在,並各自將自己視為獨立的個體。本文作者之一曾寫過一篇長篇綜述,總結了一些證據,用以證明分裂人格的獨立性以及伴隨而生的互動式記憶的複雜形態。這些症狀在通常稱作“多重人格障礙”的極端DID患者中更為明顯。

有關這種病症的記錄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早期。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期間,相關記錄突然激增。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末之間又再度增多。在這一課題下的大量文獻證實了,多重人格體驗到的獨立感非常穩定、不容置疑。同時,各種研究也證明,人類心靈為了應對生活的挑戰,會持續產生不同的感知與行動人格單元。比如說,工作中的你,作為子女的你,朋友圈裡的你,微博裡的你,豆瓣裡的你……

圖源:morgan6062

這種人格分裂、或者持續產生的過程究竟是怎麽回事?儘管我們在試圖精確解釋該問題時毫無頭緒(因為各個自我只能反省自己,反省不了別的自我,所以分裂過程幾乎完全超過了自我反省的能力範圍),臨床證據卻迫使我們不得不承認,這裡頭肯定有事兒,它對於我們有關自然界中什麽可能、什麽不可能發生的看法有著重要潛在影響。

如今,我們在理解現實本質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關鍵問題。近來,本文作者之一發表了一篇論文,猜想人格分裂或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這需要一點背景知識,所以請有點耐心,且容我們從頭說起。

(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one/imp/jcs/2018/00000025/f0020005/art00006)

根據物理主義(physicalism)的主流形而上學觀點,現實本質上是由獨立於心靈之外的物質構成的。心靈狀態反而應該用大腦中的物理過程來解釋。

物理主義的主要問題是,它不能解釋我們對於事物性質的主觀體驗——火苗的溫暖、蘋果的紅、失望的苦澀,等等感覺——如何僅僅通過物質的構造就能產生出來。

圖源:Best Animations

物理實體,譬如亞原子粒子,具有各種抽象的關係屬性——品質、自旋、動量、電荷等。但我們根本無法想象,這些性質、甚至大腦中粒子排列的方式,會如何導致我們感受到火的溫暖、蘋果的紅、失望的苦澀。這就是意識的困難問題。

(www.iep.utm.edu/hard-con/)

為了繞過這個問題,一些哲學家提出了替代方案:意識的體驗內置於自然界中的每一個物理實體之中。在這種名為“組合泛心論”(constitutive panpsychism)的觀點看來,物質自一出現就擁有體驗,完全不需要組成大腦的形式。即便是亞原子粒子也擁有一些非常簡單的意識形式。而我們人類自己的意識,則是由構成我們神經系統的無數物理粒子的主觀意識組合而成的。

(plato.stanford.edu/entries/panpsychism/#ConsVersEmerPanp)

然而,組合泛心論卻也有一個關鍵問題:或許,我們根本找不到一種自洽的、非神秘主義的方式,來把低級的主觀視角組合成高級的主觀視角——即把大腦中亞原子粒子或者神經元的主觀視角組合成你我的主觀視角。這被稱作“組合問題”,看起來和意識的困難問題一樣堅不可摧。

(consc.net/papers/combination.pdf)

圖源:Sott

要想繞過組合問題,倒也有一條明路,只需假設意識雖然取代物質成了自然界的本質,但它不像物質那樣支離破碎。這種觀點將意識擴展到了整個時空,而不再局限於單個亞原子粒子的邊界之內。這種觀點在現代哲學中被稱作“宇宙泛心論”(cosmopsychism),然而我們喜歡的那種表述方式卻能歸結為傳統的“唯心主義”。這種觀點認為,宇宙中只有一個意識。整個物質宇宙都是宇宙心靈的外在表現形式,恰如一副活著的大腦和軀體是一個人的心靈的外在表現形式。

(plato.stanford.edu/entries/panpsychism/#MicrVersCosm)

即便你不是哲學家,也能發現這個觀點的問題所在:人們擁有私人的、獨立的意識體驗。我們不能閱讀你的心靈,你大概也不能閱讀我們的。而且,我們不能以通常形式體驗到全宇宙發生了什麽,估計你也不能。所以,唯心主義要想站得住腳,至少需要在原則上能夠解釋,一個完整的宇宙心靈怎麽會劈裂為那麽多獨立而私密的、並行存在的意識中心,而且每一個還具有獨特的個性和自我存在感。

好了,鋪墊了這麽多,人格分裂終於派上用場了!從經驗事實得知,DID患者的意識能夠自發分裂為多個並行運行的意識中心,每一個都獨有其個性和自我存在感。所以,類比過來,整個宇宙就像DID患者一樣,也分裂成了多個私密的意識體驗——就是你和我。這麽說來,我們所有人或許都是宇宙意識的分裂人格。(譯者注:精神病學中,將主人格稱為“host”,分裂人格稱為“alters”,所以,我們就是宇宙host的alters。)

圖源:Giphy

更進一步,我們之前看到,DID患者大腦中看似存在著一種分裂過程。所以說,某種宇宙級別的DID發生時,宇宙意識的分裂人格也肯定會有某種外在表現形式。我們認為,這種外在表現形式就是生命——生物體的新陳代謝恰恰就是宇宙級人格分裂的樣子。

唯心主義是一種看待現實本質的誘人觀點,它巧妙地規避了兩個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問題:意識的困難問題和組合問題。而現在,人格分裂又在唯心主義的框架下,解釋了一個宇宙意識如何分裂成了多個個體心靈,我們從而獲得了一種空前自洽、以經驗為基礎的答案——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終極答案。

編者有話說: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曾提出過一個名為“參與性宇宙”(participatory universe)的概念,他認為宇宙是一個自激回路,現在我們的觀察,參與乃至創造了宇宙的誕生。也就是說,量子理論中,在觀察發生前,宇宙整體是處於混沌、不確定狀態中的,一旦觀察發生了,它才變成了一種明確的存在(坍縮)。換言之,我們都參與了創造現實的過程(包括眼前的、當下的現實,也包括遙遠的的現實)。如果惠勒的概念是正確的,那麽我們每一個人便成為了宇宙整體意識的一份子。

當然,如何通過實證來檢測這一概念則另當別論了,我們還沒有恆星或者大腦可以用來驗證“現實是否依賴於意識而存在”。不管怎麽說,文章作者的觀點雖然令人激動,但也還有待科學的檢驗。

往期文章: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麽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一家過去時的書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