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國政府為何要對蘋果等四大科技巨頭動手?

一直以來,亞馬遜、蘋果、Facebook和谷歌都是整個美國企業界羨慕的對象,他們的規模,他們的影響力,以及他們強勁的成長勢頭都讓人嘖嘖讚歎。

然而現在,這成功卻引起了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重視。《紐約時報》刊文稱,不管是在華盛頓,還是在布魯塞爾或者其他地方,眾多監管機構和立法機構都在展開調查,來確定這四大玩家是否在利用自己的規模和財富破壞競爭,增強自己的統治力。

這四家公司經常被一起提起,甚至被冠以了“Big Tech”這樣的一個統稱。其實,這四家公司的業務模式彼此大不相同,而針對他們的反壟斷指控也自然不同,但是針對他們的情緒卻是一樣的——害怕少數企業掌握了過大的權力。

紐約州總檢察長詹姆士(Letitia James)上周五宣布,有八個州的總檢察長(她自己和另外三位民主黨人,還有四位共和黨人),外加哥倫比亞特區,都已經對Facebook展開了反壟斷調查。

知情人士稱,周一,由這八位總檢察長領導的另外一個跨黨派組織預計還將宣布對谷歌展開調查。

周四,眾議院負責反壟斷事務的小組委員會還將就數據競爭及隱私問題的影響舉行第三次聽證會。

那麽,這四大科技公司的“罪名”到底各自都是什麽,他們又是如何做出回應的呢?

調查最終可能會導致一些公司被拆分,也可能會催生一些新的法案,徹底改變企業之間權力平衡的現狀。

亞馬遜之“罪”:偏愛自家商品

多年以來,許多政治家和監管官員們都一直在鼓吹拆分亞馬遜的理念。常見的設計包括將其利潤豐厚的雲計算部門拆分出去,或者是讓他們收購的全食重獲獨立等。

可是,近期以來,歐洲和美國對亞馬遜的詳細調查,主要焦點並不在那些地方,而是在於他們是否讓自營的商品獲得了相對於第三方賣家商品的不當優勢。監管部門還在留意這些第三方賣家是否在被迫使用亞馬遜的某些服務,比如廣告或者配送網絡來銷售自己的商品。

最初建立時,亞馬遜的運作還是和傳統零售商差不多的,他們從品牌和製造商那裡以批發價格進貨,然後賣給消費者。

後來,亞馬遜擴展了業務,允許許多第三方商家使用自己的平台,將商品直接賣給消費者。到2015年年底,亞馬遜平台上已經有51%的銷售額是來自這些外部賣家了,史上首次過半,而到去年年底,這一比例更提升到58%。

成為線上反壟斷審核焦點的,就是亞馬遜自有品牌的商品,比如AmazonBasics電池,或者 Mama Bear紙製品。TJI Research的數據顯示,亞馬遜的自有品牌數量超過140個。

國會之前就曾經質詢亞馬遜,要他們回答是否利用了從賣家那裡搜集來的數據來幫助開發自己的商品。他們還懷疑亞馬遜的自有商品在平台促銷方面得到了優待。

亞馬遜的回答是,他們在開發產品時只會用到總銷售額之類的整體數據,而不會用到那些“與某一特定賣家具體相關”的信息,目前,自有品牌在亞馬遜平台總銷售額當中的佔比只有1%左右。

意大利監管部門則在著力調查那些使用亞馬遜運輸和配送網絡的賣家,其商品在平台上的地位是否會更顯眼,在搜索結果裡面是否會排名更靠前——賣家使用這些服務是要向亞馬遜付費的。華盛頓的監管官員們也提出了類似的問題。

亞馬遜則解釋說,那些使用他們自家物流網絡的商品之所以更受其算法的重視,是因為他們的網絡會給消費者提供更好和更可靠的體驗。

亞馬遜高速成長的廣告業務也是關注的焦點之一,去年該業務部門的營收超過了100億美元。這些營收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在搜索結果當中作為“讚助內容”排名列前的商品廣告。

7月間的一次眾議院聽證會上,佛羅裡達州民主黨眾議員戴明斯(Val B. Demings)要求亞馬遜的一位律師解釋有什麽機制防止他們“利用廣告作為另外一種手段來向使用其平台的客戶收取費用”。

這位薩頓(Nate Sutton)律師之前曾經為司法部的反壟斷部門工作過,回答說,廣告是一種“可選擇服務”,亞馬遜的大部分商品都不是通過廣告宣傳銷售的。

蘋果之“罪”:App Store權力過大

針對蘋果的指責,主要都是集火在他們嚴密控制的App Store,一個為iPhone、iPad和蘋果電腦服務的app數字市場身上。今日的數字商業玩家想要獲得消費者,App Store已經變成了至關重要的一條渠道,而蘋果的專家們嚴格管理著這個平台,決定誰能夠進入店面,以及如何進入店面。

蘋果方面表示,他們有權這樣管理App Store,以確保其內容的高品質,防止潛在的欺詐發生。他們自豪地表示,結果就是,蘋果店面當中的問題app數量要比谷歌店面少得多。

麻煩在於,蘋果既是App Store唯一的裁判,同時也是這裡最主要的競爭者之一。蘋果的根本策略就是通過硬體將消費者拉進自己的生態系統,未來不斷通過自己的app和服務獲得持續利潤,這在很大程度上就要求消費者盡可能選擇蘋果的,而不是別家的app。

一些程序開發者一直都在指控蘋果濫用自己App Store的控制權,從競爭對手那裡獲取不政黨利益。Spotify就向歐盟遞交了訴狀,還有眾多家長監控app的開發者同時向歐盟、俄羅斯和美國起訴蘋果,指責蘋果在自家的競品服務發布後開始對他們的app進行諸多限制。

蘋果則辯解稱,他們自家開發的app一樣面對著激烈的競爭,並沒有受到特別的優待。他們還說,自己並沒有構成壟斷,因為在大多數市場上,他們都沒有多數份額。

Facebook之“罪”:統一社交媒體

多年以來,眾多矽谷風險投資資本家和科技策略師們都被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的遠見所折服。

不過,在Facebook的早年歲月,也確實曾經有不少人擔心過他們可能最終隻落得個MySpace翻版的下場。祖克柏也一直在不斷審視整個業界,尋求建立不可動搖的優勢,避開自己公司可能受到的任何威脅。

他的努力收到了效果——也許應該說是好到過分的效果。聯邦貿易委員會目前正在就Facebook的所謂“系列防禦性收購程序”展開調查,後者是一種業界的說法,揭示的正是他們已經統治了社交網絡領域的事實。

監管機構完全可以宣稱這些收購是違反了《謝爾曼反壟斷法案》和《克萊頓反壟斷法案》,這兩部關鍵法律正是美國一個世紀以來反壟斷起訴的基石性存在。

這就意味著Facebook一些最大規模的收購交易完全有被推翻的風險,比如2012年出資10億美元收購圖片共享網絡Instagram,當時後者已經是一個獲得了現象級成功的手機app了。在那兩年後,Facebook又以19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全球用戶超過10億的信息系統WhatsApp。

競爭對手們相信,其實早在收購這兩家大玩家之前,祖克柏就已經開始盯著那些可能在將來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初創企業了。過去大約十五年間,祖克柏總計收購了超過七十家公司。

站在監管當局的立場,最讓他們動容的,或許就是2013年收購移動數據分析公司Onavo的交易。

Onavo的app是一種免費產品,可以幫助用戶管理和壓縮自己的數據及下載量,對於那些數據成本較高的地方的用戶而言,無疑是省錢的利器。可是,這服務恰好也可以給Facebook一個重要的機會,去透視那些新競爭對手們是怎樣做事的。

Facebook去年收斂了不少,至少放棄了一個潛在的重大並購交易機會,即收購社交媒體app公司Houseparty,根據知情人士稱,他們這麽做就是因為害怕引起華盛頓反壟斷監管部門的進一步重視。

在用戶隱私權相關實踐受到聯邦貿易委員會調查後,Facebook還采取了行動來改進自己的隱私權政策。7月間,Facebook宣布與委員會達成和解,支付了50億美元罰金,並同意做出包括加強內部監管在內的一系列讓步。

Facebook強調,其實自己無論在美國國內還是在海外市場都面對著迅速崛起的對手的強大競爭壓力。他們在國會作證時還說,其實現在,要創建一家潛在的競爭者,門檻其實要比史上任何時候都低。比如近十年來,Snapchat、抖音等後起者層出不窮,爭取到了大量更年輕的用戶,也大幅度分流了Facebook的用戶和廣告客戶。

谷歌之“罪”:搜索結果

谷歌在不止一個市場上都居於統治性地位,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完全可能受到來自多個方向的反壟斷起訴。

搜索無疑是其中之一。谷歌1996年誕生時,針對每一條搜索命令,他們只能提供十個鏈接的簡單清單。2004年接受《花花公子》採訪時,谷歌創始人之一佩奇(Larry Page)曾經表示:“我們希望你盡可能快地離開谷歌的頁面,去往合適的地方。”

可是,許多年過去了,谷歌的做法已經改變。他們不再將用戶送往別的地方,而是試圖自己來回答問題。他們將搜索結果和自己的產品及服務放在了一起,比如Google Maps、Google Images、Google Flights。谷歌確實太善於回答用戶的問題了,因此,正如線上搜索分析師費什金(Rand Fishkin)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所顯示的,現在超過一半的谷歌搜索行為最終就在谷歌本地結束了,不會再有點擊其他網站鏈接的行為發生。

谷歌的新方法確實讓用戶更快速地得到了答案,但是一些競爭對手們強調,谷歌是在濫用搜索領域的統治力,誘惑用戶不去點擊谷歌範圍之外的東西,這就使得競爭對手們得到消費者關注,讓後者購買其產品,或者觀看其網站廣告的機會大受影響。

谷歌到底怎樣安排搜索結果,這確實可能成為反壟斷法規針對的對象,因為他們在這裡已經形成了實質性的壟斷,據估計,全球互聯網搜索請求有90%以上都是由他們處理的。因為谷歌已經成為了消費者尋找商家的首選渠道,將消費者引導到自家產品那裡的做法,在一些法律看來就已經構成了反競爭實踐。

聯邦貿易委員會正是因此對谷歌展開了調查。最終,雙方達成和解,委員會並未得出消費者利益受到損害的結論。2017年,歐盟對谷歌課以27億美元罰款,理由就是認定谷歌在搜索結果上對自家的購物服務有所偏袒。

谷歌的辯解是,自己其實也面對著激烈競爭,他們的搜索引擎算法就設計而言,是為了給用戶提供最相關的結果,並沒有過度青睞自身的產品和服務。

儘管谷歌最出名的是搜索,但是他們的最主要利潤卻是來自數字廣告。在這個市場上,他們一樣居於統治地位。

過去二十年來,谷歌已經構築起了一個複雜的服務網絡,支撐著整個互聯網上大部分的廣告銷售。他們同時也是最大的數字廣告分析服務提供商之一。實質上,谷歌已經成為大部分數字廣告交易的中間商。

競爭對手說,谷歌利用自己控制了廣告生態系統的優勢來迫使企業使用他們的廣告技術,購買他們的廣告。

廣告科技公司AppNexus 前首席執行官奧克利(Brian O'Kelley)說,谷歌損害了自己公司的利益。他指責谷歌強迫廣告客戶使用谷歌的競品廣告科技,不然就不能使用谷歌的其他服務。今年,歐盟對谷歌課以17億美元罰款,理由是谷歌對那些在自己公司網站使用谷歌搜索欄的歐洲企業施加了不公平條款。

谷歌的回應是,他們已經對產品進行了若乾改善,提升了競爭對手的可見度。該公司的聲明表示:“我們篤信,健康和繁榮的市場是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的。”

谷歌的安卓系統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當中居於霸主地位,據業界估計,每四部智能手機當中就有至少三部安卓機。谷歌的做法是將安卓幾乎完全免費地開放給所有人使用,同時要求使用者將谷歌搜索引擎安置在前端和中心,同時手機要預裝一系列谷歌的app。

這一安排給了谷歌很大的幫助,讓他們大幅度強化了自己的線上搜索統治地位,通過九種不同的服務獲取了超過10億每月活躍用戶,同時廣告業務也得到了相應的巨大推動。

監管部門目前也在研究谷歌是否存在濫用安卓統治力的問題。大量手機廠商實質上是被鎖在了安卓生態系統當中,因為這是唯一可以得到,而且擁有用戶需要的大量相應app的軟體。(蘋果的系統也有一樣,但只針對自家產品。)批評者說,在這種情況下,谷歌很容易就可以讓手機廠商低頭。

歐盟顯然也這麽認為,他們去年因此罰款谷歌51億美元。

谷歌則說,安卓幫助了眾多手機廠商與蘋果競爭,因此是有利於競爭的存在,而非相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