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基於miRNA的液體活檢:精準早篩新技術讓癌症無處遁形

國家癌症中心2018年最新發布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惡性腫瘤新發380.4 萬病例,死亡 229.6萬例;國內腫瘤確診數據以每年約3%的增長率逐年上升,相當於每分鐘全國有超過7.2個人被確診為癌症。目前在我國,癌症已成為疾病死因之首,且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攀升,對公眾健康造成巨大威脅。

而很少人知道,日本也是一個癌症大國。自1981年起,癌症就成為日本人因病致死的首要原因,每兩個日本人就可能有一人患上癌症。擁有世界最高的癌症發病率,卻多年保持世界最低的癌症死亡率記錄,這得益於全方位的癌症教育和癌症預防措施。

而在國內,癌症死亡率遠高於日本及歐美發達國家,五年生存率不足其一半,究其原因除了大家認為的醫療水準整體差距,一個被忽視的重要原因就是國內癌症早期篩查不夠廣泛、新型檢測方法的引進不夠及時,等癌症被發現時大多已處於中晚期,此時癌症多數已發生轉移,治療費用昂貴、生存率很低。

如果能普及早期篩查並積極乾預,我們其實有很多機會攔截癌症。

國內癌症早篩普及難?傳統篩查方法有局限

目前國內癌症篩查方法主要有基於影像學的X光線、多普勒彩超、CT、PET-CT、核磁共振檢查,以及可視化內鏡、基因檢測、蛋白標誌物等。此外,還有小活檢組織標本病理分析。但這些檢查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影像學檢查可發現實體腫瘤,但作為早期篩查已相對較晚;基因檢測較昂貴,且受基因樣本庫、專業解讀水準的製約;蛋白標誌物通常用於腫瘤的預後監測,用於篩查時會有很大的假陰性或假陽性。小活檢組織標本癌症病理診斷主要解決有無腫瘤及腫瘤類型,但活檢具有創傷性且多次活檢患者的依從性差。

因此,尋找非侵入性、有較好的量化指標、可重複性較強以及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的早篩方法,成為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液體活檢技術應運而生。基於其無創性的檢測原理,標本更易獲取,可反映腫瘤的整體狀態,實現實時監測,因此成為癌症早篩的有效“武器”。

基於miRNA的檢測技術 把癌症攔截在早期

目前液體活檢主要檢測循環腫瘤細胞(CTC)、循環腫瘤DNA(ctDNA)、細胞外囊泡(EVs)和微小RNA(miRNA)等。

CTC、ctDNA在腫瘤患者體內的含量極其稀少,需採用高靈敏的技術才能檢測。EVs具有抗腫瘤免疫、促血管新生等功能,但其可分析的標誌物相對較少、無法進行細胞層面的研究。

而miRNA是一類在動植物細胞中廣泛表達的內源性小分子非編碼RNA,參與了細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眾多過程,影響腫瘤發生、發展。miRNA在血液中以核酸-蛋白複合物形式存在或被包裹形成外泌體,可耐受反覆凍融和極端 pH 環境,比ctDNA更穩定。

由此可見,miRNA作為新的腫瘤標誌物,在腫瘤的診斷、治療及預後檢測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尤其對於不具有典型臨床症狀、檢查無特異性和診斷困難的腫瘤,通過簡單的抽血,檢測血檢對象中的特定miRNA的表達水準是否在正常範圍內,就能篩查出是否患有某類癌症,可避免複雜的、具有創傷性的活檢,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即使在“無症狀”的萌芽期,癌症也能夠被發現,我們就有機會更早地進行攔截。

在miRNA癌症篩查領域,中國研究者也取得重大研究進展。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周礪寒博士、鄒瑞陽博士長期從事miRNA與肺癌、胃癌、乳腺癌等腫瘤的相關研究。該團隊近期完成了包含超過 5200 例胃癌患者和對照受試者在內的miRNA檢測多中心研究,通過對 578 種血清miRNA的表達進行量化,結合多變量數據分析,遴選出12個對胃癌的相關信號通路起到重要的調控作用的miRNA,並證實這12個miRNA與胃癌的發生有著高度的相關性。該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檢測這一組miRNA在血清中的表達情況,可實時反映目標個體當前的胃癌患病風險,對於早期胃癌的發現有著高度的特異性和靈敏度。

周礪寒博士、鄒瑞陽博士與其團隊所創立的普未早篩技術平台(普及癌症早篩,預先建立健康的未來),研發出了成本低、準確率高且適用於大規模臨床應用的血清miRNA檢測試劑,並將於2019 年在中國市場推出包括胃癌、肺癌和乳腺癌在內的miRNA癌症早篩檢測服務。

此外,普未還在杭州、波士頓和新加坡設立研發基地,與哈佛大學醫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等機構合作,努力研發更多癌症的miRNA標誌物,並致力於實現檢測技術智能化、自動化和一體化。通過開展多中心的臨床驗證,對技術參數與檢測產品不斷優化和迭代,為閱聽人提供精確、可信賴的檢測體驗——將癌症,攔截在早期。

當越來越多的癌症被篩查並消解在萌芽期,當我們發現原來癌症是“可防可控的”,相信就不再會談“癌”色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