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基因編輯遇上藝術家,CRISPR是否還令人害怕?

矽谷Live /實地探訪/ 熱點探秘 / 深度探討

說起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大家腦子裡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麽?可以說不少人是既期待又害怕,但更多的可能是似懂非懂。

矽谷洞察再簡單介紹一下 CRISPR 技術。CRISPR 是存在於細菌中的一種基因組,其中的一些基因片段曾經攻擊過這個細菌中的病毒。通過這種基因片段,細菌可以偵測並抵抗相同病毒的攻擊,並摧毀其 DNA。換句話說,這種基因組可以幫助細菌免疫。

CRISPR 被認為將在基因治療、病毒剔除、改良動植物基因等領域最能凸顯其價值,並產生現象級的技術革新,從而衍生出深遠的行業影響。

然而,提到 CRISPR,或許眾人印象中最嘩然的莫過於當時的“基因編輯嬰兒”了。當時她們在胚胎期間就被敲除了基因CCR5,從而使她們獲得了天然抵抗艾滋病的能力但,CRISPR 並非等於“基因編輯嬰兒”, CRISPR 需要被公眾更正確地認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成為了這樣的探索先行者。近日,矽谷洞察記者走進伯克利分校,看藝術如何跟 CRISPR 結合,從而幫助大眾更好認識 CRISPR 的。

基因剪刀:正確運用是人類的福音

在“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發生後,世界上一眾科學和醫學機構都迫切地試圖頒布保障措施來防止這樣的事件再次發生,對生物科技尤其是 CRISPR 背後的基因編輯引發的倫理、監管和社會問題更加重視,並嘗試探索不同的方法來應對挑戰。

位於加州的創新基因組學研究所(IGI),作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聯合成立的研究和教育機構,創始人是 CRISPR 工具領袖科學家 Jennifer Doudna。

如果熟悉 CRISPR 領域的人應該不會陌生,Jennifer Doudna 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教授。

2012年8月,Doudna 與法籍微生物學家 Emmanuelle Charpentier領導的研究小組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論文揭示了現在紅遍科研圈的 CRISPR/Cas9 系統是如何變身基因編輯工具的。正是以這篇論文為起點,CRISPR 這一基因編輯工具可以說快速發展成改寫生命之書的“神筆”。

Jennifer Doudna 帶領的 CRISPR 技術,正在將基因編輯技術推向一個新紀元。不可忽視的是,基因編輯工具 CRISPR 在治愈艾滋病毒和瘧疾,乃至癌症等具有人類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疾病上,具備巨大潛力。然而,技術永遠是雙刃劍,只有當這把“基因編輯剪刀”能被正確的運用,它才會是人類的福音。

今年3月,伯克利分校的創新基因組學研究所(Innovative Genomics Insititute,IGI)與長期資助科技&藝術實驗和系列活動的“或然實驗室(stochastic lab)合作,推出為期 2 個月的藝術家駐地項目,以“關於 CRISPR 的創造性洞見和遺傳創新”為主題,挑選 5 個具有科學背景,尤其是與生物科技有關的藝術家,思考和呈現與 CRISPR 相關的藝術作品。

藝術+CRISPR,讓大眾更好了解CRISPR

或許你聽到這裡還會覺得好奇,為什麽伯克利要推動藝術家駐地項目呢?

IGI 負責該項目的 Megan Hochstrasser 博士與 Lea Witkowsky 明確告訴矽谷洞察,這個項目是 IGI 一直在嘗試做法的延伸:就為了大眾更好地了解 CRISPR。

“藝術是一種很有力的連接和觸動大眾的方式,我們跟或然實驗室合作,尋求的是超越科學領域,跟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來應對這些挑戰。我們很好奇,藝術家們會如何挑戰科學家們已經嘗試的事情,尤其是他們會使用什麽樣的工具和方法來表達,有哪些是我們科學家們看不到的角度。” 兩位項目負責人如是說。

作為項目方,IGI 會為駐地藝術家們提供研討會,每周與生物醫學、微生物學和社會學等領域的國際頂尖科學家們見面,並和對 CRISPR 應用的道德規範以及對這一技術的監管感興趣的跨界學者進行月度會議。

當然,藝術家們還能獲得藝術作品所需的 CRISPR 論文,實驗室設備和材料,用於創建 Cas9 蛋白,編輯 DNA,從 DNA 轉錄 RNA,設計 DNA 序列等等。

此前,IGI 還嘗試了多媒體、面向高中生的教育項目等多種方式,也和矽谷一家創業公司合作開發 CRISPR 虛擬現實遊戲等,幫助大眾普及 CRISPR 知識。

圖片來源:IGI)

Megan 博士和 Lea 博士還指出,癌症治療(Cancer Therapy)和血液病(Blood Disorder)作為 CRISPR 進行基因治療的兩個領域,將最有可能首先被美國 FDA 批準。國際上很多科研團隊同時在這兩個領域做研究,今年或明年預測會有較大的科研突破。因此,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如何讓大眾更好的積極參與進來,顯得尤其重要。

“治療重大疾病是很多人都想要的,但基因編輯還可以改變你眼睛的顏色,改變你的身高,這些完全是個人價值觀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大眾的意見。我們最不想看到的,是科學家們埋頭在研發新技術和新方法,最後推出後卻遭到了人們反對或拒絕。就因為我們一開始做研究的時候沒有跟公眾溝通好”。

兩位負責人認為,用藝術的方式跟大眾溝通 CRISPR 和它的潛能,讓人們自己來思考和選擇,會是一種強有力的做法。

駐地藝術家:用CRISPR編輯過的紙當作品

在 5 位入選的駐地藝術家中,矽谷洞察記者見到了包盛盈博士(Dr. Sheng-Ying Pao),她既是科學家又是藝術家,向我們展示了到底 CRISPR 如何能跟藝術結合,進行跨域創新。

包盛盈曾是伯克利分校與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的生醫工程博士候選人,但內心卻源源不絕地充滿對藝術的熱情。她告訴矽谷洞察,自己本來要做一名醫生,幫助人們。但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己對藝術的創作就沒有停過,當科學家生涯進入到博士巔峰階段時,她卻發現,“在科學研究的我裡面,同時存在著一個渴望創作藝術的我……感覺好像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在亞洲傳統文化熏陶下成長的她,其實面臨的環境跟大多數中國孩子類似,父母會希望孩子長大後成為醫生或律師。包盛盈回憶起自己成長過程,她說自己的父母就不希望一個女孩子成為一個整天鑽進實驗室的科學家,更是千方百計的防止她成為一個會餓肚子的藝術家。

掙扎很久後,她反問自己:“難道一定要二選一嗎?這真的是一個單選題,而不能開創一條新的道路嗎?”

於是,她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從生物醫學跨入藝術創新,先到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取得博士學位,後來創業。如今,她又一突破性地展開了她在科技與藝術結合的跨域創新——“CRISPR基因編輯+藝術”。

雖然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訓練截然不同,但是,包盛盈認為,每個人都是兼具理性與直覺的綜合體。科學與藝術,是不同的兩種語言。科學是一種語言描述眼前的世界,藝術則是一種語言傳達心裡的世界。“藝術對我來說,是一種比語言更豐富和有力的表達,它直接觸動人們的心靈。”

將遠方親戚的信息通過陽光呈現在牆壁或地板上)

那麽,在 IGI 的駐場創作期間,包盛盈準備怎樣向公眾傳達結合了 CRISPR 的創新呢?

包盛盈透露,她希望把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跟已經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藝術結合起來——也就是紙張。“我的紙張會是世界上第一張用經過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改造後的農作物做成的紙張。我的作品現在還沒有完成,還有很多細節內容在裡面。”

為什麽會選擇用紙來表達呢?

“紙張是我們最傳統的媒體和工具,雖然現在有電腦和手機,但藝術創作上,紙張給人的感覺還是不一樣的。” 包盛盈說。

包盛盈認為,這一系列科學結合藝術創新,主要想表達的是幾個信息,或者說想要這個領域的科學家們和大眾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當下還是未來。當新科技不斷研發出來時,難免會給很多人帶來恐懼,尤其是生物醫學裡 CRISPR 基因編輯嬰兒,讓很多人會很害怕,到底未來世界會變成什麽樣子?其實,使用基因編輯目的是為了得到更強,更好的生命形式。人嘗試用基因編輯來治療疾病,活的更健康,甚至想要長生不老。然而,世界終究是變化的,人要把握的不是未來和不朽,而應該是當下,是當下的美麗。“就好像我們眼前所見的這張紙,你當下欣賞它,用掉它,就夠了。”

第二,藝術是一種促進人們健康和快樂的方式,它是直接抵達情感和心靈層面的。可以是心靈的一個良藥,讓我們更珍惜自己短暫的生命。科學則是一個物質和邏輯層次的,當我們太多的沉浸在邏輯和理性的層面後,難免和我們的內心有一個斷層、一個分裂。比如,CRISPR 基因編輯是精微的、科學的,但它在人們內心引起的感受和渴望是什麽?

包盛盈告訴矽谷洞察,“透過藝術作品,搭建科學和心靈的橋梁,讓兩者之間產生對話和碰撞。” 這是在包盛盈這位科學家化身為藝術家的腦海中,伯克利陽光燦爛的午後一瞥。

大家對於 CRISPR 技術都是如何獲取信息的呢?你覺得對它的了解足夠嗎?歡迎留言討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