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嘗到了網購的甜頭之後,美國人開始變身“囤貨狂”

編者按:網上購物的便利和網絡商品的低廉是如何把美國人變成囤積狂的。本文作者ALANA SEMUELS,原文標題‘We Are All Accumulating Mountains of Things’。

網上購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容易。這太簡單了,以至於Ryan Cassata有時睡到一半時都會這樣做。Cassata來自洛杉磯,現年24歲,是一名創作歌手兼演員。他最近收到亞馬遜的通知,說包裹已經送到他的住處了,但他什麽都沒買。當他登錄自己的账戶,看到正在派送的錢包和襪子時,他想起來了:幾天前的一個晚上,他半夜醒來在亞馬遜上購物來著。

他也會在醒著的時候購物,買一些小玩意,比如菜刀,240包打折的口香糖,還有一些裝飾品。前幾天,他差點買了個泳池裡用的小船,直到他想起自己沒有泳池。“買的大部分東西都是我不怎麽需要的”,他告訴我。

網購大潮襲來

由於各種颶風的因素,美國人會囤積很多東西。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我們不得不撥出時間去實體店,而實體店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開放,。現在,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購物——不管是工作、鍛煉還是睡覺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Alexa我們需要新內褲,幾天后,新內褲就會送到我們家門口。而且由於製造業的全球化,這種內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便宜——便宜到我們毫不猶豫地把它添加到我們的購物車裡。“沒有理由不去購物——你會想‘為什麽不呢’,畢竟這麽便宜”,《Overdressed: The Shockingly High Cost of Cheap Fashion》一書的作者Elizabeth Cline告訴我說。

網上購物的感覺也不錯。根據Harvard Medical School神經外科教授Ann-Christine Duhaime的研究,人們可以從購買東西中獲得快感。Duhaime去年在《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一篇文章中寫道:“一般來說,你的大腦會讓你想要越來越多的東西——比你周圍的人更多——無論是具體的物品,還是刺激感和新奇感——正是它幫助你在遙遠的過去的大腦進化中生存下來。”網上購物能讓我們獲得多巴胺,然後幾天后貨物送達時,我們也能體驗到延遲的滿足,這可能會讓我們在生理上比在商店購物更有感覺。

像亞馬遜這樣的網站讓購物變得特別容易。1999年,這家西雅圖的零售商申請了一鍵購買的專利,用戶無需輸入郵寄地址或信用卡資訊即可購買商品。該公司於2005年啟動了Prime服務項目,目前已有超過1億人簽約,每年支付119美元的即可享受免費送貨。因此,大多數其他主要零售商也提供免費送貨服務。退貨有點困難——消費者通常要列印一個標簽,然後去郵局、UPS或FedEx網站退貨。很多人等了太長時間,或者覺得這麽麻煩不值得,因為反正東西都很便宜。最近NPR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90%的消費者很少或從不退換他們在網上買的東西。

Justine Montoya是洛杉磯的一名看護者,她會購買各種各樣的東西,包括嬰兒奶粉、衣服和日用品。她估計自己每周上網購物兩次。“網上購物再簡單不過了——你只需要點擊一個按鈕,它就在送來的路上了”,她告訴我。

僅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我從wish.com買了一個18美元的智能手錶(雖然我可能永遠都不會用它);還買了另一個Kindle,因為它在促銷(我現在有點希望我的第一個Kindle趕緊報廢);還有一個我根本不需要的電暖氣;以及一對本來希望裝在iPhone上的無線耳機(但是每次我剛帶上,它就會從耳朵上掉下來)。我還在亞馬遜上花了1.99美元買了一本關於在內華達山脈徒步旅行的舊書,結果我在父母家地下室的一盒東西裡找到了一本完全一樣的書。但是我一樣東西也沒退回去。

美國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人在珠寶、手錶、書籍、行李、電話及相關通訊設備等商品上的支出為2400億美元,是2002年的兩倍。在此期間,人口隻增長了13%。在這段時間裡,個人護理產品的支出也翻了一番。American Apparel and Footwear Association的數據顯示,去年美國人在服裝上的平均支出為971.87美元,人均購買了近66件服裝。這比2000年多了20%。去年美國人人均購買了7.4雙鞋,高於2000年的6.6雙。

囤貨新時代

總之,“我們都在囤積堆積如山的東西”,Columbia University的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零售研究主任Mark A. Cohen說。他有時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數數自己身上的東西的數量,一旦他們開始數那些小玩意、電線和配件,就會發現數量將近有50件。科恩說:“美國社會已經變成了一個滿是囤積者的社會。” Montoya說,自打她開始在網上購物以來,她的東西就越來越多了:“網上購物讓你買東西更容易了,但是花錢也更大手大腳了。”

與此同時,越是囤積這些東西,佔用的太空也就越多。Harvard Joint Center for Housing Studies的數據顯示,去年美國單戶住宅的平均面積為2426平方英尺,比20年前增加了23%。自助存儲機的數量也在迅速增加:目前全美大約有52000個這樣的設施;20年前,這個數字只有現在的一半。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投身於這種囤積風潮。有些人無法或不願在網上購物,因為他們沒有信用卡,或因為他們只是勉強維持生計。Kantar Consulting公司的數據顯示,收入在2.5萬美元以下的家庭中,只有29%是亞馬遜Prime會員。一些人開始支持“零浪費(zero-waste movement)”運動,或者效仿作家Ann Patchett的做法,她在《The New York Times 》上發表了一篇廣為流傳的專欄文章,講述她如何決定停止購物一年。當她停止購買唇彩、潤膚露和護發產品等東西時,她在自家水槽下面的櫃子裡找到了各種隻用了一半的產品,並意識到自己根本不需要新東西。“我們買買買的東西就像一層塗在玻璃上的厚厚的凡士林”,她寫道,“我們可以看到外界的一些形狀,明暗不一,模模糊糊,但在對可能仍然想要的東西的不斷渴望中,我們錯過了生活的細節。”

但是大多數美國人並沒有減少他們的購物習慣。隨著消費者對更便宜的服裝、電子產品和其他商品的需求增加,製造商在製造這些商品上的成本也在減少,這有時意味著它們的生命周期會大大縮短。2013年,需要在5年內更換的大型家用電器比例從2004年的7%上升至13%。便宜的衣服在洗了一兩次之後就會失去形狀,或者在烘乾機裡翻滾幾下就會破掉,電子產品也很快就會過時,需要更換。雖然有些垃圾可以回收或轉賣,但最終往往會被扔進垃圾填埋場。目前最近的可獲得數據的一年是2015年,美國人製造的城市垃圾中有1600萬噸都是紡織品,比2000年增加了68%。據美國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數據,我們扔掉了3450萬噸塑料,比2000年增加了35%。而與此同時,人口隻增長了14%。

垃圾遍地,浪費叢生

Recology是一家為San Francisco等西海岸城市進行垃圾回收的機構。該機構的發言人Robert Reed說,“有時候,當人們看到我們一天產生的垃圾數量時,他們會坐下來大哭一場。”裡德告訴我,以美國科技之都為中心的Recology發現,廢棄電子產品,包括鋰電池產品的數量有所增加。2016年,一枚鋰電池引發的火災使得San Mateo的一處垃圾管理設施被燒毀。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女發言人Kat Cooper表示,今年該校有1.6萬名住在宿捨的學生搬出去後,留下了147946磅的衣物、毛巾和電器等物品,比2016年增加了40%。這所大學把這些商品打包起來,捐贈給了商店,這樣一來,新生就可以購買二手的而不是新的東西,實現循環利用。近年來,宿舍清潔工發現了很多還沒有打開包裝的食物和洗漱用品,因此學校啟動了一項計劃,讓學生在搬出去後將剩餘的食物和洗漱用品捐贈給當地的組織,比如食品銀行(food banks)。今年到目前,該組織一共收到了900磅個人護理用品和4000磅不易腐爛的食物。Pomona College的女發言人Patricia Vest表示,過去12年,該學院收到的包裹數量增加了325%,學校還要求學生將未使用的商品捐贈給轉售項目。今年截至目前,向該項目移交的衣服、家具和辦公用品等物品總計達42噸。

互聯網也使得回收美國人購買而不再想要的東西變得更容易。像thredUP和Poshmark這樣的網上寄售商店幫助人們買賣衣服自己的衣服。而像Goodwill這樣的二手商店也搬到了網上,幫助人們轉手他們在互聯網上購買的越來越多的商品。

但是,能夠輕鬆地處理掉這些東西可能會讓人們對購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感覺好一點,甚至有可能促使他們繼續衝動購物。在最近的一個工作日,我在一個巨大的倉庫前停了下來,那裡有來自San Francisco,San Mateo和Marin的慈善組織的工作人員在為整個灣區的商店募捐,而收獲的捐贈中有一些東西從來沒被使用過。在倉庫的前面有一排衣服,上面連標簽也還沒撕——一件價值245美元的Nicole Miller藍色雞尾酒會禮服,一件價值88美元的Kit & Ace的褲子,一件淡綠色的J. Jill襯衫。“我們發現了一些很少使用或根本沒有使用的物品,因為人們當時在網上買了這些東西,後來發現不需要,但是退貨的話又很麻煩”,慈善組織的總裁William Rogers告訴我說。Rogers自己也很不好意思——當我們在倉庫見面時,他捐贈了一件他一年前在亞馬遜上買的四面牆壁式支架,當時他想著把它掛起來,但又覺得不好看,於是就拿來捐贈了。

二手商店也沒法把他們收到的所有捐贈全部出手。Cline估計,每年捐贈給二手商店的衣服中,有85%都被扔進了垃圾填埋場。根據EPA的數據,只有9%的塑料最終被市政垃圾回收利用,只有15%的紡織品被回收利用。Cline說,把衣服拆開然後重新使用布料可能會很困難,所以垃圾中的很多衣服被送到發展中國家,用來做碎布,或者被送到垃圾填埋場。

50年前,科幻作家Philip K. Dick為這些堆積在房間裡的“沒用的東西”創造了一個新詞——“kipple”。在電影《Blade Runner》的原著小說《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中,他寫道:“整個宇宙正在走向一種完全、絕對的kipple化”,而當周圍沒人的時候,kipple則會自行繁殖。現在看來,無處不在的移動設備和網上購物的便利讓Dick的預言成真了——但有一點需要注意:我們的kipple並不是在每次我們轉身離開的時候都在成倍增長,是我們自己的行為讓它們越來越多。我們買的東西越來越多,只是因為我們能買罷了。

編譯組出品,編者:郝鵬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