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食作家王剛被黑:吃肉但拒絕觀看宰殺,現代人好虛偽

從殺鴨取血開始教人做菜的美食作家王剛,在迅速收割大批硬核閱聽人半年多後,也如所有網紅般,迎來了一次大範圍爭議。

爭議源於他近日放出的“紅燒娃娃魚”教程。視頻中的他如往常一樣從殺食材教起:抓起仍在搖頭擺尾的娃娃魚、用刀將它敲暈、扔到煮沸的鍋裡......本質上和從前的殺魚、殺鴨流程沒有區別。

但網友突然難以忍受:怎麽能吃娃娃魚呢?娃娃魚不是國家保護動物嗎?

而當王剛澄清他用的娃娃魚是人工養殖物,菜市場都可以買到後,小清新們仍然不依不饒:我們講的不是違不違法的問題,而是對待動物機械化的冷血,王剛完全沒有對動物的敬畏之心!況且整個產業鏈條沒有問題嗎?動物保護法怎麽能允許人工養殖娃娃魚?為什麽不放生!

胡言亂語一頓後,博主@錦衣夜行的燕公子 指出了網友爭議的關鍵點:這不是敬畏心的問題,而是殺動物這樣血腥的場面究竟要不要放到視頻中的問題。畢竟大部分女生連殺蟲子都要別過頭去。

博主@貧困生活方式博主 也持此觀點,她認為視頻應該采取西方的審核方式,起碼在標題中標注“血腥場面”,讓不想看的網友自動繞行。但從她對網友的回復來看,她並非素食者,而單純不想屠宰,要保持“精神上的純粹性”。

基於此,很多網友又懷念起主打精致、清新概念的【日食記】、【堂媽小廚】,【一夫食堂】等烹飪產品來,一並批鬥王剛血腥的案板、油膩的灶台和乾脆利落、絲毫沒有儀式感的做菜過程,他們覺得王剛是庸俗的底層、不值得被放上台面。

不明白,這群批判王剛油膩的人,和當初因硬核而關注他的人是兩撥人嗎?還是看膩了小清新而愛上硬核派王剛的網友們,沒抗多久就拜倒在了精神虛無中,只好再次用精致、儀式化的行為自我妝扮?

不論這兩撥人是不是同一撥,如今批判他的網友中確實不乏虛偽者

比如罵他冷血的這一位,換個場合就立馬陶醉在了刀入魚骨的韻律裡。

對於整個爭議,我的觀點很簡單,如果是素食者,大可要求王剛在視頻中標注“血腥場面”,但悖論在於,素食者為什麽要看做葷菜?看到菜名就自動繞行不就可以?

而對於肉食者呢,我完全理解生下來就沒見過殺戮的孩子們的本能抗拒,畢竟飯菜都是父母端上來的,幫忙切過生肉就不錯了。但當孩子們長大了,一邊無肉不歡,一邊批判別人殺食材冷血,認為這個過程必須讓別人去做、出現在視頻裡也不行,就讓我不能理解了,到底什麽時候才能進入真實的生活?

況且隻貪圖吃的優雅、選擇性忽視殺的殘忍,美其名曰”敬畏動物“、“保持精神純粹”,不就是小資們的自我感動嗎?

不看殺戮是敬畏動物?還是虛偽的自我感動?

關於如何敬畏動物,現代社會已有漫長的討論,但討論要點和網友對王剛的批判點並不一樣。

從人類學上看,人類與肉類有天然的精神鏈接,獵殺並分享動物是狩獵時代表現戰鬥力、支配性和族群認同的標誌。這也是一些素食者的敬畏點,他們希望通過倡導不吃肉,來消除人類的自我中心意識。

但轉變觀念並不能消除現代人的食肉本能。於是食肉者們開始探討如何在養殖、屠宰中減輕動物的痛苦。

全球已有不少關於屠宰福利的條例,比如山東省的《飼料雞福利屠宰技術規範》,對飼料雞從實施抓捕、宰前靜養到致昏刺殺都有細致地規定,“禁止提拉、拖拽單隻翅膀或腿部,造成飼料雞驚嚇;在飼料雞胸部放置按摩板,使其保持情緒平靜等。”

不過為了滿足人類膨脹的肉欲,殘忍的養殖、屠宰行為怕是難以避免,比如肯德基曾經的變異雞。所以真正要敬畏動物,要麽就制定嚴格的屠宰規範,要麽就根本不吃肉,和王剛屠宰過程機械化有何關係?況且王剛嫻熟的屠宰要比磨磨唧唧的普通人更能減輕動物痛苦。

相比而言,類似醉蝦、醉蟹、包括南方直接把活螃蟹放在架子上烤的吃法要殘忍多了,但許多人還是吃的津津有味,只是因為蝦和蟹不會濺血、或者像娃娃魚一樣發出嬰兒般的叫聲嗎?

批評者以為自己善良得能感知動物的痛苦,實則是故意把超市裡包裝好的食材和屠宰場區隔開來,選擇性參與前者。

但前者無非是現代城市文明才有的”優越感”。

個人認為,希望將屠宰過程隱藏起來的行為,和住酒店時隱藏清潔人員的清掃過程、點外賣不想跟外賣小哥禮貌接觸是同一種心理。

作為現代文明的享受者,人們只希望沉溺在美好生活幻境裡,而選擇性忽視營造幻境的服務人員。屠宰者也是一樣,只不過對於小清新而言,不想看殺動物多了份所謂的道德性。但這不過是成長於富足環境的年輕人的特權,我們的祖輩不都是從親手屠宰過來的?

而單純推崇【日食記】等教程的小清新感、認為王剛的煙火氣是粗鄙表現,也是人們在現代生活中片面追求審美效果的表現。

自上帝死了後,哲學家們試圖通過美學來維持道德在社會生活的中心地位。傳統的”儀式感“也脫去了巫術、宗教內核,成為日常生活的美感、道德感表達。比如通過身體禮儀證明自己的教養。

而當下語境的儀式感,大多類似於買好看的盤子、將飯菜擺盤、再配上乾花兒拍照的細碎行為。這些日常儀式,讓被現代生活切割的人們奪回了對時間的體驗感。

但硬幣的另一面則是,由於公私領域的分野和網絡社會催生的展示欲,使得”儀式感“儼然成為一種徹底的公共表演。

大多人僅僅為了給別人看,才把生活安排得精致、高雅,目的是作為一種身份標識。於是儀式感也好,美感也好,都向淺層化、功利化的方向發展。

這本來無可厚非,但以此為理由批判他人的真實生活展示就有點虛偽了,畢竟真實生活都存在啊。

參考資料:《儀式感的現代性闡釋》崔露什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