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後疫情時代“呼吸機”搶購潮褪去,行業何去何從?

隨著全球疫情的蔓延,許多國家曾出現呼吸機告急的狀況,中國製造的醫療器械也在這股浪潮中走向海外舞台。如今,緊缺的呼吸機市場已趨於飽和,行業步入轉捩點。站在這個時間節點上,36氪試圖探究,後疫情時代呼吸機市場未來走向如何。

呼吸機“訂單潮”褪去

由於疫情在全球的傳播,全球防疫物資一度存在很大缺口,儘管製造商千方百計地擴大產能,仍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供不應求,這帶來了呼吸機“搶購潮”。

例如,在美國,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與通風機制造商合作製造通風機;在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將生產轉向換氣扇和口罩;在意大利,法拉利和克萊斯勒汽車曾與該國最大的呼吸機制造商談判,以幫助提高呼吸機的產量。

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口呼吸機及正壓治療機等設備59636台,比去年同期增加63.4%;出口20667台,比去年同期增加38.3%。 從魚躍醫療、邁瑞醫療等公布的半年報中,也可以看到其呼吸機產品的大幅放量,直接貢獻了較大業績彈性。

現在,隨著疫情逐步受控,以及呼吸機產能的提升,這種“瘋搶式”的訂單潮已經結束。部分國內渠道商表示,新的海外訂單量已經大幅縮減。

本月初,一條有影響力的動態是,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政府近期取消了30億美元呼吸機訂單中的相當一部分。對此,美國衛生部給出的理由是,目前美國的戰略國家儲備中有約12萬台呼吸機,已經達到最大容量,足夠應對疫情。

核心部件依賴進口

從上中遊生產情況來看,我國呼吸機制造的核心部件的進口依賴度高,這很大程度上製約了生產能力。

呼吸機大體分為有創和無創兩類,上遊原材料包括壓縮機、傳感器、電路板、過濾器、閥門等等,而目前我國在生產環節中,壓縮機、傳感器等核心部件大多數依賴進口,主要品牌為瑞士micronel、美國霍尼韋爾、日本SMC等。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目前我國共有呼吸機生產注冊企業38家,其中21家企業可以生產有創呼吸機,僅8家企業取得歐盟強製性CE認證(數據截至5月)。

以有創呼吸機為例,體外膜肺氧合(ECMO)在國內還未實現量產,而其核心部件膜肺的原材料PMP,全球僅有美國3M公司旗下的Membrana有供貨能力。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36氪認為,本輪呼吸機的需求浪潮,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國產替代的進度。尤其是因為重症新冠肺炎的治療對高端呼吸機,尤其是有創呼吸機的需求較大,促使國內企業提升在核心部件上的研發能力。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預判:未來趨勢是智能呼吸機

事實上,在疫情爆發之前,呼吸機市場普遍處於飽和狀態,在全球來看都是一個成熟的市場。核心製造商主要是荷蘭的飛利浦醫療、意大利的Siare、德國的德爾格、瑞士的漢密爾頓醫療等等。

在成熟市場中,呼吸機的銷售非常價格敏感,有限的市場需求和醫院的議價能力都給呼吸機制造商帶來了壓力。

儘管疫情一度帶來了呼吸機供不應求的局面,但36氪認為,從呼吸機的類別來看,疫情只是短期擴大了呼吸機的需求量,而沒有改變市場格局。帶給呼吸機市場格局變化的因素,應當是數據醫療和人工智能技術。

隨著電子病歷技術的日益廣泛應用,呼吸機數字化趨勢有望釋放市場需求。醫療數據庫不僅加速了精確診斷的趨勢,也在智能醫療設備的開發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包括漢密爾頓、飛利浦醫療和GE醫療 在內的許多領先企業一直在採用算法,利用患者數據來改善患者護理,並減少因使用呼吸機而導致的感染。

人工智能算法有助於支持臨床決策和釋放醫生的時間,優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和使用頻次。隨著精確診斷的趨勢持續改變醫療領域,結合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智能呼吸機應當是未來發展趨勢,現在要看的是哪些公司能引領這個趨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