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0年後人類可以永生,谷歌工程師驚天宣布!

人類上傳意識、記憶,並在電腦的幫助下增強思考能力,最終會把人變為「神」。

作者丨薑飛熊

來源丨醫學界

人是可以不必死的。

Raymond Kurzweil在很多場合都表達過這個觀點。在接受PBS電視台採訪的時候,他稱死亡是一種「對意義、智慧和人際關係的掠奪」,且「人類本能的認為死亡是一種悲劇,但我們在社會中總是嘗試用理性去修正它,將它合理化,實際上,我們的直覺是對的,死亡是不合理的,可以被改正的」。

Kurzweil現在是谷歌的首席工程師,也是首席未來學家。「谷歌是我的第一份打工工作」,他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如是說。

的確,在加入谷歌之前,Kurzweil一直處於自己創業的狀態,他有很多身份——未來學家、暢銷書作家、發明家以及電腦科學家。

在2010年到2015年期間,他因為發表「人類將在最近一些年實現永生」這一觀點,被眾多歐美知名媒體爭相報導和採訪。

除了上述兩家之外,著名的《時代(Time)》雜誌、《花花公子(Playboy)》雜誌、《獨立報》、美國ABC電視台和一些科技行業媒體等都刊登過與他這個「永生預言」有關的內容。

在這諸多的採訪報導以及演講中,人類實現永生的具體時間一再的被Kurzweil「調整」。

2040年到2050年是他定下的永生實現的大致時間,因為他預言,在2040年間,電腦發展會達到技術上的奇點——AI將在那時通過圖靈測試,變得強大無比。

而在2016年的相關報導中,他把關鍵年份設在了2029年——離我們只有10年出頭的未來。

倒不是他認為電腦技術奇點會加速到來——他聲稱奇點依然在2045年左右——而是2029年,電腦納米技術可能發展到讓人更好的延續壽命的地步。

尤其是對他這樣70歲的老人來說,從2029年延續生命到2045年,趕上技術奇點,實現至少是他所定義的「真正意義上的永生」,還是非常重要的。

Raymond Kurzweil

關於這種延續壽命的納米技術,Kurzweil在不同的場合舉出過不同的說法,在他的設想中,這是一種紅細胞大小的AI,通過注射入人體血液或者腦組織,來收集和管理人體數據。

幫助人類維持健康是它初期的作用,進一步的,這種AI對人體進行改造甚至再造,Kurzweil在某個場合曾經稱,將人體的血液置換成這種AI,可以將人類超人化,人類可以不需要呼吸,在水下長期生存。

最終,這些AI將成為人類意識被上傳到網路雲端的埠

而這種上傳,是他所指「永生」的真正意義。他在採訪中稱,人類上傳意識、記憶,並在電腦的幫助下增強思考能力,最終會把人變為「神」。

在2011年《時代》雜誌的報導中,編輯為他的這一觀點配上了這張「腦後插管」的圖片

他的這一「意識上傳」永生方案,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

一些人在看過他的設想後指出,假如這一方案得以實現,人類中的科技天才,比如愛因斯坦、特斯拉這樣的人,就能以意識的形態永久的存在於雲端,不斷的進行發明創造和開拓科學的疆界,人類文明將以從未有過的速度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也有許多電腦科技媒體和行業工作者對他的提法有所解讀。

有業內工作者認為,Kurzweil的這一設想也許正是谷歌聘用他的原因,他總能從巨集觀方向上去把握電腦科技的發展。

並且,谷歌對「深度學習(deepmind)」的巨大投入和期望,說明這家公司本身就在「人類意識和電腦技術」方面頗有圖謀。

畢竟,「深度學習」就是採用電腦技術對人類意識的運作機制進行解構與重建。

有趣的是,Kurzweil也在參與這個項目。

Kurzweil關於「死亡」的另一驚人言論,是他多次提到「要復活自己死去的父親」。他在各種場合模糊的提出可以通過採集父親的DNA和生前的照片、作品,來「復活」父親。

至於具體要怎麼實現,按照他的意思,通過圖靈測試之後的AI能解決。在某一個想像畫面中,他提到,父親可能由無數會隨時改變形態的納米AI組成,而那時AI已經充分的習得了人類DNA編碼的秘密。

這個場面和邁克貝拍攝的變形金剛中由人類製造的矽基智慧生物「驚破天」的變形原理非常相似。

電影中,科技公司老闆演示外星金屬微粒構成的AI隨意的改變成各種形態,圖為對人腦進行擬態

其實,對「永生和死亡」抱有類似觀點的科技界大佬不少,大概因為這群人當中未來主義者和超人主義者本來就很多吧。

Paypal的發明和創始人之一, Peter Thiel,同樣是個對永生很有想法的人。

2011年,在《紐約客》雜誌的一篇文章中,Thiel提出:「當今人類社會最大的不公平,是活人和死人之間的不公平。

《紐約客》刊登的Thiel照片

據newstatesman 2017年的相關報導,大型科技公司老闆馬斯克、祖克柏等人與Thiel一樣,已經著手對這種「不公平」發起挑戰——向人類永生的目標邁進。

該報導中同樣提到,這批科技大佬當中有許多人贊同改變局面的關鍵時間在於2045年,即Kurzweil預言的電腦科技奇點。

同時,也有評論人提出擔憂——人類社會現在已經被科技公司控制,全球的科技產品幾乎全部來源於某幾家大型科技企業。同樣是這批企業的老闆,正在熱心的對「永生」和人類的「超人化」進行大量投入,一旦他們研發成功,很可能人類未來的形態和命運就完全由這少數幾個人決定。

這種科技暢想和擔憂,在近幾年的影視作品中頻頻出現。

斯皮爾伯格拍攝的《頭號玩家》拍出了人類將意識漫遊在雲端虛擬世界,卻無法擺脫肉身,又由於AI可完成大量人類工作,工薪階層通通失業,只能困在貧民窟裡樂呵呵「上網」的糟糕場面。

《頭號玩家》劇照

而著名的腦洞型英劇《黑鏡》,則是一步到位拍出了Kurzweil的設想和評論家的擔憂。

在「San Junipero(永生)」這一集中,該劇向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世界——

科技公司開發出了將人類意識上傳到雲端虛擬世界的技術,而這項技術在活人當中被限制使用,活人每周只能將意識上傳到雲端5小時,但是「死去的人」卻可以選擇永遠以意識的方式「活在」雲端。

面對這一新興科技,有些人樂於接受,也有很多人嗤之以鼻——畢竟他們還有現實生活。

但是女主角卻是一個例外,她20歲時出車禍成了半植物人——腦袋還在思考,身體卻不能動彈。對於這樣年復一年躺在病床上的她來說,這項技術簡直是再造父母。

在床上躺了40多年的女主角,連自主呼吸的能力都沒有,肉身還不斷衰老生病

在虛擬的世界裡,她能如常思考、活動,還保留著自己20多歲的健康身體狀態。在這裡,她結識了自己的戀人——女二號。

現實中的女二此時也垂垂老矣,她經歷了喪女、喪夫之痛,過著獨居生活。

女二在現實中向護工顧問女主角的情況

但在雲端的意識世界裡,兩人都風華正茂,健康可愛。

女主與女二在意識世界中的樣子

此後女主認為自己的肉體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而且每周5小時的雲端生活對她來說遠遠不夠,她選擇了安樂死,以便永遠留在雲端世界中。

女二在經過一番掙扎之後,也選擇自殺,將肉體埋葬在丈夫和女兒身邊,而意識和女主一起加入雲端世界。

影片結尾展示的科技公司將眾多「死亡」客戶的意識儲存起來的畫面,一個個閃爍的圓環正是一個個活動的意志

當然,「意識雲」、「拋卻肉體的意識永生」、「超級AI」這些概念並不是現在才有的。

早在1956年,曾經在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擔任生物化學教授的科幻巨擘——阿西莫夫,就在他的經典小說《最後的問題》中提到,即便人類已經達成了肉體上的不朽,最終還是會轉變為「意識雲」的狀態,而這種「意識雲」狀態與AI的結合,是解決宇宙終極問題——熵的減少——的必由之路。

阿西莫夫的另一作品《我,機器人》曾被改編為電影,該作品討論了AI的倫理問題,由影星威爾史密斯主演

巧的是,阿西莫夫在小說中設定的技術奇點,離Kurzweil的非常近,是2061年。

儘管這位曾經的醫學院教授有著不輸給電腦工程師的腦洞和先見之明,現代醫學在「永生」這一話題上的發展還是相對保守的。

目前,「不死」還沒有正式進入醫學研究的探討領域,被視為「前沿」,更多討論的是「抗衰老」、「再生」等方向。

「抗衰老」在醫學領域是一個相當古老的話題,該領域部分「有效」手段也相當的古老。

比如,今年3月,美國著名醫療產業媒體Stat揭批,美國弗羅裡達州存在的「輸年輕人血恢復青春」產業鏈。該產業主要從事的工作就是收集18-35歲年輕人的血液,輸送給在當地養老的富裕老年人。

當地輸血產業的宣傳手冊

儘管Stat在報導中批駁,「這種療法純粹騙人,沒有證據證明有效」,然而並不能阻攔一些老年人對「恢復青春」、「延年益壽」的追求。

更慘的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下屬的年齡研究中心,曾經在2014年發表研究稱,通過將年輕小鼠和衰老大鼠的血管對合,讓它們在體循環合併的情況下生活,一段時間後,可觀察到衰老大鼠通過這種血液循環共享的方式恢復青春。

當時Science雜誌對這一研究進行了報導

當然,在抗衰老領域中,也有種種完全不靠譜的奇怪手段,除去那些明顯的巫醫神棍,如下這類披著「高科技名詞」進行偽裝的項目,實則也在騙子之列——

澎湃新聞對中國富豪赴烏克蘭打乾細胞抗衰老的報導

事實上,乾細胞更多的被用於「再生醫學」,用來解決人類受損的器官組織修復、重生的問題。即便僅僅是在這個領域中的應用,乾細胞技術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1995年,因在電視劇《超人》中扮演「超人」而名聲大振的克里斯托弗·裡夫,意外損傷脊柱並癱瘓。此後的生命中,他大力支持乾細胞技術的研究。

近10年過去了。

2004年,「超人」去世,乾細胞在脊神經損傷修復中依然沒有建樹。

裡夫扮演的「超人」

裡夫去世後3年,2007年,日本人山中伸彌製造出了人類誘導性多功能乾細胞(iPSC),在乾細胞領域全面打開了一種嶄新的研究方向。

又一個10年。

2018年的夏天,京都大學外科教授宣布,將首次將iPSC用於臨床治療神經疾病——帕金森病。

Science報導了這次臨床試驗的發布會

新的嘗試,能否帶來醫學技術的奇點,我們仍然未知。

至少目前來說,一切生理生化機制複雜,有著分泌功能的臟器組織的再生,都還等待著技術的突破。

也許,修理人類現有的碳基肉身,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方向?繞開這個方向,直奔更換甚至棄置肉身的電腦科學,能否成功彎道超車呢?

參考文獻:

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2048299,00.htm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BE%E8%90%A8%E5%85%8B%C2%B7%E9%98%BF%E8%A5%BF%E8%8E%AB%E5%A4%AB

Science 17 Mar 2017: Vol. 355, Issue 6330, pp. 1109-1110 DOI: 10.1126/science.355.6330.1109

doi:10.1126/science.aau9466

- 完 -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