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瑞東:貨幣政策還應有哪些合理期待?

  意見領袖丨高瑞東、劉文豪 

  核心觀點

  事件:5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3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核心觀點:2023Q1貨政報告延續了既有政策基調,對經濟復甦的信心增強,政策定位由逆周期發力向跨周期維穩過渡。總量政策進入觀察期,加碼發力的緊迫性不高,更多是鞏固現有政策效力,實現平穩過渡。結構政策精準有力,聚焦普惠金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短期內政策的潛在發力點集中在兩個方向,一是,新增政策性金融工具額度,通過政府投資帶動民間投資;二是,引導存款利率合理充分下行,為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繼續下行創造適宜環境。

  風險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預期,房地產鏈條修複節奏不及預期。

  一、 經濟定調:經濟增長好於預期,內生動力仍然不強,物價水準基本穩定。

  央行對海外經濟體潛在風險的擔憂加劇,但對國內經濟復甦的趨勢較為樂觀。海外方面,央行對外部環境的定調由“依然嚴峻複雜”轉變為“更趨嚴峻複雜”,並新增“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較多”。央行對外部形勢的擔憂主要聚焦於兩個方面,一是,海外主要央行政策緊縮效應逐漸顯現,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但是通脹仍然處於較高水準,貨幣政策在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金融穩定方面的權衡取捨更加艱難;二是,地緣衝突持續進行,對全球經貿領域的衝擊仍有不確定性。

  國內方面,則延續了4月政治局會議“三重壓力得到緩解”的判斷,並認為“經濟延續復甦態勢有諸多有利條件”。一是,居民收入增長有所恢復,消費場景改善,消費傾向回升,內需潛力將進一步釋放。二是,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基建投資繼續發揮穩增長重要支撐作用,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力度加大,房地產走穩對全部投資的下拉影響也會趨弱。三是,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齊全,配套能力強,出口仍具備結構性優勢。雖然一季度報告仍然認為,國內經濟內生動力和需求依然不足,但是積極因素明顯增多,表現出對國內經濟持續復甦的信心較強。

  物價在貨幣政策決策中的權重有所下行。央行在表述下一階段政策思路時,對通脹的關注度由2022Q4的“密切關注通脹走勢變化,保持物價水準基本穩定”,轉變為“關注物價走勢邊際變化,引導穩定社會預期”。同時,央行利用專欄《我國通脹水準處於溫和區間》,闡述了PPI和CPI階段性下行對經濟運行的影響較小,並判斷我國當前的通脹趨緩,主要源於供給能力強、需求復甦偏慢和基數效應明顯,並未出現近期市場熱議的通縮,並且“不存在長期通縮或者通脹的基礎”。

  我們認為,需求修複牽引下的經濟復甦是年內的主線,復甦強度則依賴於私人部門的信心恢復程度,消費者通脹不具備長期處於低位的基礎,貨幣政策的主線仍在於擴大內需以穩增長。在相機抉擇的決策機制下,政策的實施力度更多取決於經濟修複速率。

  二、 貨幣政策:政策仍處觀察期,結構工具挑大梁,總量工具等等看。

  央行對經濟復甦持樂觀態度,意味著政策加碼發力的緊迫性不高,更多是鞏固現有政策效力,實現平穩過渡,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進行定向精準支持,但在經濟企穩復甦初期,貨幣政策不存在退出的可能性。

  央行在2023Q1貨政報告中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總量適度,節奏平穩,搞好跨周期調節”,延續了2022Q4貨政報告和4月政治局會議的定調。政策開啟了從逆周期發力向跨周期維穩的過渡,一是,總量適度,繼續通過結構型工具,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定向支持;二是,節奏平穩,現有政策力度進退有度,不搞大水漫灌的同時也保證政策的持續性。

  一則,政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下行概率較小,總量型政策工具進入觀察期,但短期內不存在退出風險。2023Q1貨政報告指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得到緩解,經濟增長好於預期”。同時,1-4月新增社融同比多增2.8兆元,企業和居民預期均有修複,社會消費和製造業景氣度也明顯回暖,經濟持續處於復甦趨勢之中,總量型貨幣政策加碼發力的必要性下降,更多是推動前期政策紅利向實體經濟傳導,鞏固實際貸款利率下降的成果。

  另外,央行提到“持續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的重要作用,保持利率水準合理適度”,疊加近期多家銀行下調存款利率,隨著銀行負債成本的改善,銀行系統的淨息差壓力將會明顯緩解,為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的繼續下行創造了空間。

  二則,結構性政策工具仍是主要發力點,精準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2022年,央行通過新設立或者增加額度的方式,對科技創新、設備更新改造等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以及普惠養老、小微企業和房地產等薄弱環節進行了重點支持。2023Q1貨政報告再次強調,“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要堅持‘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但聚焦方向由2022年四季度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科技創新、普惠養老、交通物流、設備更新改造、普惠小微、碳減排”,轉變為“普惠金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三則,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仍有作為空間,重點發力支持和帶動基礎設施建設。2022年,國常會先後調增政策性銀行信貸額度8000億元,並新增設立超過6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項目建設。政策行負債端在獲得持續穩定的資金補充後,具有較強的信貸投放意願,在推動基建項目落地的同時,也增加了基建配套中長期貸款需求,同時,也增加了對房地產開發企業中長期信貸的支持。在此基礎上,2023Q1貨政報告進一步確認“持續發揮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作用”,預計年內政策性金融工具仍有發力空間,配合財政政策支撐基建投資和民間投資。

  四則,流動性收斂而非收緊,資金利率中樞預計穩定。從2022Q4貨政報告開始,央行在下一階段政策思路中,恢復了“引導市場利率圍繞政策利率波動”的表述,表明節後資金利率向政策利率的回歸,應是央行有意為之。同時,考慮到目前穩信用的基礎尚不穩健,經濟修複的內生動力依然不強,流動性尚不具備收緊的基礎,資金利率預計將繼續以7年期逆回購中標利率為中樞震蕩。

  三、 匯率:人民幣匯率溫和修複,美元兌人民幣波動中樞有望下行至6.8以內。

  2023Q1貨政報告提及“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考慮到歐美央行加息節奏已近尾聲,國內經濟持續復甦的動力較強,疊加我國出口增速趨勢性下行,預計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有望修複至6.8以內,隨後維持震蕩。

  趨勢上,外部來看,美國消費者通脹回落的確定性逐步增強,美聯儲加息周期已至尾聲,海外市場開始交易年內降息75個基點的可能,強美元周期對人民幣的衝擊漸趨走弱。內部來看,疫情和房地產收縮對經濟的衝擊緩和,國內經濟溫和復甦也會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支撐。

  同時,考慮到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需求回落,會對我國出口增速形成明顯拖累;但國內經濟持續修複的背景下,進口增速放緩空間相對有限,貿易差額的收斂將弱化經常账戶盈余。因而,也不宜對人民幣匯率抱有過度樂觀的預期。隨著美聯儲政策調整和國內經濟修複路徑的明朗,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的震蕩中樞有望下移至6.8以內。

  (本文作者介紹:光大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經濟學家,研究所副所長,早稻田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財政部金融人才庫專家,中國金融四十人青年論壇會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