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董卿:所有人都會貪戀掌聲和鮮花

本文來自董卿在《朗讀者II》首發式上的發言。

《朗讀者》的第二季在2018年5月開播,2018年8月收官。時隔四個多月,我們迎來了第二季同名書籍的出版上世,所以我覺得《朗讀者》從這個意義來講,它很像南方的水稻,一年有兩次收獲的季節,一次是在我們播出的時候,一次是在我們同名書籍面世的時候。其實細細想來,做節目的過程跟種地的過程也差不了多少,我們從頭一年的冬天就要開始選種子,像薛其坤校長、賈樟柯導演、岩松老師,這都是優質的種子,他們能夠保證我們的收成。我們發現了這些優質種子之後就要開始非常勤奮地培土、耕地,我們希望有一個好的土壤,能夠讓這個種子在這片土壤生根發芽。

但是優質種子是稀缺資源,不是你看上人家,人家就能來。比如賈樟柯導演,2017年我們開始跟賈導聯繫,一直沒有任何結果,2018年1月3日,我記得非常清楚,我實在按捺不住,我自己給他發了一個簡訊,非常誠懇地邀請賈導來到我們的節目當中,當時導演正在拍攝《江湖兒女》,非常忙,所以我發的信偶爾回,大部分時間不回。很傷自尊的。這時候你要忘記自己是一個女性,你要忘記自己還是一個不錯的女性,你不要覺得有什麽負擔,你要相信,那首歌怎麽唱的?“I believe”,就算你不說話,其實對我也是一種回應。我們的團隊也很配合,隔三岔五通風報信:董卿!賈導的電影拍完了,趕緊發賈導,祝賀電影殺青!撒花!董卿,賈導今天生日。賈導生日了,撒花。終於2018年6月1日,如果我沒記錯,賈導坐到了我的對面。

像這樣的故事,兩季130多位嘉賓,太多太多了,每一位來的嘉賓的背後都有一段這樣的過程,我說這個沒有絲毫的抱怨,相反我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很幸福,而且對每一個到來的人充滿感激,感激他們的到來,不僅來了,而且如此坦誠,不僅說了,而且如此智慧,感謝他們獨一無二的存在。而且當他們走的時候,也對能夠參與《朗讀者》心懷感激。那是我真正滿足的時候,所以當賈導站起來輕聲細語地對我說:“董卿,我好像很久沒有這樣敞開心扉了。”當畢飛宇站起來說:“兩個多小時了嗎?我覺得我隻說了20分鐘啊?”當張院士走的時候握著我的手說:“董卿,這個過程太愉快了。”那個感受是,我覺得很值得。這像什麽呢?就像你彎腰屈膝弓背很長時間地臉朝土地背朝天,手腳發軟,終於抬起頭看到一片綠油油的秧苗,那時候的那種喜悅啊,你覺得它們活了,未來觀眾就有的吃了。

所以可能也是因為這份誠懇、勤奮和踏實,我們的確邀請到很多平時幾乎在其他文藝節目當中難得一見的面孔,被很多媒體評論為中國各個領域金字塔尖的無價面孔來到我們的節目當中,他們身上有些共同點,比如他們對社會的進步、對國家的發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比如說他們身上的一些非常寶貴的品德和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值得弘揚。我覺得他們是財富,他們在這個舞台上是朗讀者,在生活裡也是努力的奔跑者,就像後來《人民日報》刊登的文章當中提到:“《朗讀者》從某種意義來講向世界展現了一個更真實、更全面、更立體的中國。”

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個感受。

第二個感受是我自己,做第一季《朗讀者》和做第二季《朗讀者》的時候我的心態是不太一樣的。第一季的時候跟魏台說,執著的初生牛犢不怕虎,見誰都要說這個事,也可以說是無知者無畏,因為我不知道到底有多難,到底有多苦,到底這段路有多長,我就想把這個節目做出來。到第二季的時候有顧慮了,在第一季的盛名之下,該如何維系?就會有包袱,自己暗地裡想會不會還那麽好,會不會還有那麽多人喜歡,萬一不那麽好?因為所有人都會貪戀掌聲和鮮花,所有人都害怕失去已經得到的關注和讚美,所以不知不覺就會變得特別焦慮,甚至急躁,一切都是源於內心的一種恐懼。

直到有一天,吳孟超老先生,96歲的“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來到我們節目當中。吳老96歲了,還在堅持每周有專家門診,甚至每周都開刀,他像一個傳奇。我要說他80多歲的時候遇到的事情,那時候他已經是中國肝膽外科泰鬥級的專家。他遇到一個21歲的武漢姑娘,那個姑娘的肝髒上長了一個海綿狀血管瘤,像一個小球那麽大,大概有4點多公斤,肚子都隆起來,沒有一個醫院和醫生願意為她開刀,因為太難保證她的安全。後來女孩的媽媽說,醫生們告訴她,還有一位吳老,他是第一把交椅,他要是願意救,你們就有希望。但是你們別抱太大希望,因為吳老80多歲了,不能保證他還能開這個刀。後來媽媽帶著一點希望,帶著女兒到了上海,沒想到吳老很快安排了門診,很快安排了手術。在手術前跟隨吳老多年的一位助理跟吳老說,這個手術你也敢接啊?她有多危險你知道嗎?弄不好你晚節不保,名譽受影響啊!當時吳老說了一句話:“我的名譽算什麽,我不就是吳孟超嗎?我的名譽和她的命比,哪個更重要?治病救人是我們的天職。”

我當時聽到的這個話其實對我有很大的振動,我很受啟發,一個德高望重的耄耋老人能夠如此坦蕩地對待這些身外之物,更何況我們年齡只有他的一半都不到,我們又何必為了很多紛紛擾擾的外界因素去束縛住自己呢?對於我們來講能夠去記錄時代人物,能夠去探尋精神沃土,能夠去開掘文學寶藏,能夠為全國觀眾構建一個極具養分和力量的精神家園,那就是我們的使命,我們在所不辭。

所以來到《朗讀者》節目當中的這些嘉賓,我相信他們對我有啟發,一定對很多很多的觀眾都會有啟發,在各個方面有共鳴,會給他們一些力量,會給他們一些幫助,這也是讓我和我的團隊感到欣慰的地方。所以團隊一直說:“卿姐,咱們能不能努力打造,把《朗讀者》打造成現代社會的影像事跡?”很多年以後大家回望,還能看到這一位位朗讀者就是那個時代的典藏。

最後我想說的是這本書,我們又一次迎來了《朗讀者》從影像變為書本。其實每次我自己捧到書的時候心裡都會充滿感恩,無論怎樣,書本身更雋永、更安靜,而且是更個人、更私密的空間,我希望文字的光能夠照到更多的黑暗角落,能夠照亮更多的、並不容易前行的腳步。

所以在這裡謝謝人民文學出版社,謝謝每一位來到《朗讀者》節目當中的我們的嘉賓,謝謝每一位走進朗讀亭的熱心的觀眾,謝謝每一位坐在電視機前或者坐在電腦屏前或者拿著手機看我們節目的觀眾,也謝謝未來每一位手捧《朗讀者》書籍的讀者,其實你們的參與無形當中讓你們也變成了傳播者。我記得福樓拜曾經說過:“文學就是爐中火,我們從別人那裡借來火種點亮自己,再去溫暖他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