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拍月”為何會引發持久爭議?

鈦度熱評】是鈦媒體(微信ID:taimeiti)針對當前熱門事件的獨家評論。

小米9發布會上的雷軍不會想到,由他率先發起的“拍月亮競賽”,在一個多月後,就被華為P30的50倍超長變焦“拉下了馬”。

而華為P30發布會上的余承東也沒想到,作為吸睛亮點的長焦拍月亮,竟然會引發一場綿延至今的“P月”之爭。

短短幾天數次反轉,不僅成了自媒體專業程度的“試金石”,更在持續討論中動搖了“P圖”的含義,甚至引發了對於“手機拍照真實性”的深層次探討。

疑似華為P30 Pro樣張(圖片來源余承東微博)

4月13日,知名評測媒體愛否科技主筆王躍琨發微博質疑華為P30 Pro拍月亮“好像是P上去的”,還稱“當‘月亮上’的紋理不是環形坑、而是其他東西(比如內褲)時,手機也會給它處理成環形坑的樣子。”

這一質疑“一石激起千層浪”,各路自媒體紛紛圍繞“華為P30 Pro有沒有P月”展開各種測試並科普“算法優化”與“P圖”的區別,用實際結果去“打臉” 王躍琨“P上去的”的說法不負責任。

在輿論壓力之下,4月16日,愛否科技發布聲明王躍琨因為測試不嚴謹,誤導用戶煽動情緒而被開除。隨著“質疑者”的被處置,似乎這場風波即將告一段落。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知乎、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的討論仍在繼續發酵。在知乎《如何看待愛否科技的王躍琨稱華為 P30 Pro 拍的月亮是 PS 的?》問題下,用戶“小城”的一篇回答被頂到了最前面。

他通過三輪更加嚴謹的實驗:即將月亮照片做高斯模糊處理,將月亮圖片做修改、添加、刪除、翻轉細節等操作,用P30 Pro拍照並觸發了“P月模式”,發現照片不僅還原了模糊照片中看不見的細節,還把修改過的細節還原成了未修改的初始圖案,證實了華為拍月亮能添加硬體拍不出的細節。

雖然這個回答隨即引來了種種質疑,然而在一一答疑解惑之後,用戶小城的結論至今仍然站住了腳。

這個回答也獲得了知乎官方的推薦,被知乎日報收錄,並被知乎的微博账號轉載。因為這篇“實錘”,輿論似乎再一次反轉,有人形象地將華為拍月比喻為:好比本來1.0視力的人非要說有1.1,其實是事先背了視力表。但仍有不少人認為這並非傳統的“P圖”,而是被模糊或修改過的照片誤導下的機器訓練所犯的錯誤。

針對這一出圍繞拍月的“羅生門”,始終未公開表態的余承東可能會有點“懵”。他可能想不明白,算法優化在手機拍照上的應用早已司空見慣,無論是HDR、場景識別還是背景虛化、人像模式等技術,背後都是算法的功勞。

更不用說“不P圖不發朋友圈”已經成為社交共識,國產手機的前置美顏已經深入人心,為何P30 Pro拍攝月亮時的算法優化會引起軒然大波?

不少人指出,華為在以拍月亮作為宣傳賣點的時候,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超長變焦與算法優化各自的角色,雖然華為長焦拍攝能力在普通模式時已經超過其他廠商。但是在宣傳中卻有誤導用戶的嫌疑,讓人們誤以為拍月亮時的“細節畢現”,也可以應用於其他長焦拍攝場景,實際上卻是針對月亮專門訓練優化的。

實際上,華為之所以深陷此次風波,也是為了突破手機拍攝的硬體限制,領先業界採用了更為激進的算法策略,在將手機攝影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的同時,也率先觸碰到了手機攝影“真實性”的邊界。

華為對於算法激進性“倚重“的一個明顯例證,就是為了達到“夜視儀”級別的超級夜景拍攝,P30拋棄了傳統的RGGB CMOS 傳感器,率先採用了RYYB CMOS 傳感器,從而一舉將進光量提升了40%。

然而,根據知乎用戶“字節君”引用的RYYB 專利注冊者 APtina的說法,RYYB濾光陣列在大幅提升弱光表現的同時,卻也會帶來更多的色散偽像與像素間串擾。從而大幅提高了色彩校準的難度。據估算,RYYB算法優化的工作量將會是RGGB的10倍以上。

雖然華為未來有能力消除這樣的“副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外媒評測與用戶使用中,還是出現了日間成像下白平衡“翻車”的現象。

相機評測網站DXOMARK雖然給P30 Pro打出了112分的高分,但也同時提到:在色彩方面,測試人員發現在所有光線水準下,圖像的飽和度都略低;在高光和室內圖像裡也觀察到藍天中出現不自然的青色和其他色偏。

實際上,索尼、富士等廠商早就思考過所有可能的濾光陣列,但對於相機來說,犧牲色彩換取進光量的提升得不償失,最後還是回到了RGGB。華為此舉可以用“藝高人膽大”來形容。

華為對於算法的“暴力開發”也觸及到了“算法優化”尺度的問題。目前看來,“有中變優”大家已經普遍接受,而“無中生有”則仍被認為是越過了界限。王躍琨之所以引發眾怒,也是因為斷定P30 Pro拍月亮是“P上去的”有誤導嫌疑。

然而,自動識別場景根據高清基礎圖(benchmark)訓練算法補足細節算不算是“無中生有”?其實,各方評測者需要經過如此複雜的檢驗,才能確認P30是否“P圖”,說明普通用戶在拍照時根本不可能看清這條模糊的界限,AI完全可以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完成優化。

對於數十米外、暗光環境中肉眼已經無力分辨的事物,其實很難確認拍出的細節究竟是相機鏡頭的功勞,還是算法優化的結果。

P30 Pro此次引起爭議的還有對於用戶自主選擇權的“侵犯”。很多用戶更喜歡根據喜好去選擇濾鏡、調整色彩,自主掌握美顏的濃淡程度,手機相機不能越俎代庖,而是應該把優化的空間留給用戶。

畢竟算法還沒有智能到猜出每一個喜好的“因人優化”的程度。但是正如P30 Pro會自動觸發“月亮模式”一樣,即便關閉了AI模式,手機也會強行啟動“自動優化”。

當手機的攝影頭不斷堆疊,諾基亞已經出了五攝手機,手機攝影正在撞上硬體的天花板,為了與對手拉開差距創造新的賣點,各大手機廠商只好不算在算法優化上鋌而走險,不斷擠壓著第三方應用的優化空間。然而,用戶“自主優化”的衝動永遠不息。

而算法的加持也在讓手機不斷入侵相機的領地。手機與相機之爭,本質上是光學物理定律與電子工業之爭,手機對於光學原理的模擬,正在形成某種意義上的“降維打擊”。

比如,iPhone的Portrait lighting就是在模擬各種布光環境,之所以效果可以媲美影棚,乃是因為可以用結構光構築臉部的3D模型,用3D動畫的光影原理模擬燈光照射的效果。

當然,在成像質量和畫面細節上,手機攝影還難以望專業相機之項背,無論是婚紗拍攝還是雜誌大片,專業布光仍然是必須的,畢竟沒有充分的圖像質量,模擬光也沒有發揮的空間。

然而當人們對於圖像的消費都轉移到了眼前的方寸之間,相機攝影成像質量的優勢就不再明顯了。因為在小螢幕上,觀感遠比質量更重要。而在手機上已經相當成熟的背景虛化,只要掌握了真實的物體距離信息,算出來的虛化效果可能比相機本身的物理虛化更好看。

華為 P30 Pro系列發布之後,知乎上出現問題《現在的單反、微單廠商開發與華為 P30 Pro 類似的算法,並應用在自家機身上是否現實?》,下面就有專業的攝影師現身說法。

無論是多張堆棧還是夜景模式、混合變焦,相機廠商多年前都已經有過嘗試,然而因為專業攝影師們對於“算法優化”並不買账,因為他們追求根據光學原理捕捉更多細節,而不是算法猜測或塗抹,只有豐富的細節才會為後期處理留下足夠的空間。畢竟,算法不能替代感光原件的大小。

實際上,在低端入門機型上,相機廠商一直在引入數位、算法修正,然而因為市場規模導致相機處理器迭代速度遠比不上手機,相機照片的體積數倍於手機,對於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相機的續航、散熱都是巨大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在同一緯度的競爭中,低端相機肯定不會是手機的對手。

可以想見,在華為拓寬了算法優化的大門之後,後續會有更多的廠商魚貫而入,硬體能力與算法能力之間的界限將會進一步模糊,而相機的市場則會進一步被壓縮。(本文獨家首發鈦媒體App,作者/張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