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的真實原因:或是清軍槍彈不配套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東溝海域硝煙彌漫,炮火轟隆,清朝與日本之間的海戰爆發。最終的結局我們都知道,李鴻章的得意之作——北洋水師戰敗。然而對其失敗的原因分析,直至今日,依然眾說紛紜。我們不得不承認,打仗是個技術活,雖然當時的大環境不利於清朝政府,但是技術層面的缺陷是致命的。大家最熟悉的北洋水師的炮彈裡摻沙子的故事,除了引發對軍火質量和軍火採購者的懷疑之外,其實也涉及到一個軍事裝備的技術問題。早在當時,甲午戰爭前後,就已經有清朝人從技術角度分析戰爭。

宗澤亞先生的《清日戰爭》一書中介紹,晚清一位安徽籍的稟生,名叫朱照,他給湖廣總督張之洞上書,談了自己對清朝軍火裝備的看法。

“中國海軍兵輪所用之炮,如格林、克虜伯等,一艘必有數種。此炮之彈或誤入他炮,則必不能開放;重新取易,愈覺勞費,遲誤稽延,多由於此。陸營士兵,或持毛瑟,或持林明敦,或持快利等槍,臨陣往往有槍與彈不合之弊。”

朱照對軍備的看法很專業,他說清朝採購軍火很紊亂,往往彈藥和槍炮不配套,更要命的是,這些不配套的彈藥和槍炮混放在一起。在真槍實彈的戰場,如果鬧這種烏龍,其後果實在是不可想象。

在甲午黃海海戰時,日軍軍艦速射炮可以一分鐘發射6枚炮彈,而北洋水師火炮大多一分鐘一枚炮彈,在速度落後的情況下,如果放錯炮彈,挨打的可能性就更大。

朱照對士兵素質也很清楚,他說清朝陸軍很多“粗魯之夫”,軍事技能生疏,面對五花八門的彈藥槍械“不能一一辨認”。混亂的彈藥槍支配備加上技術不過關計程車兵,簡直是找死。

相對清軍眼花繚亂的步槍裝備,日軍的槍支似乎相對較簡單和統一,除了其本國產的村田步槍馬槍,還有四類進口槍,美國英國各兩類。清陸軍以這種裝備情況與日軍作戰,自然要吃大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