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的農副產品成為我們的搖錢樹”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

“新的農副產品成為我們的搖錢樹、現金櫃”

——新疆未脫貧貧困縣採訪之三

光明日報記者 劉平安 王瑟 光明網記者 姚坤森

在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阿克薩拉依鄉胡木丹村,枝繁葉茂的核桃樹林裡,掩映著一排排整齊的雞舍。“金雞和黑雞不僅市場售價可觀,每天還能生下不少雞蛋,這樣的雞蛋產多少賣多少。”村支部書記艾合買提尼亞孜·麥合蘇提說。

以往,新疆南疆地區的各族農民在發展林果業時,大多會在樹下套種一些小麥、玉米。雖說可以帶來一定的收入,但因為產量低,收入少,還影響到核桃等林果業的品質,胡木丹村兩委經過調研並向農業技術專家請教後決定,改為在核桃樹下養雞。一方面賣蛋的收入不菲,另一方面還帶來了生態效益,提升了核桃的產量品質,村民的收入實現了穩定增加。

皮山縣木奎拉鄉和佳新村驢標準化養殖中心建成沒幾年,已發展成集養殖、擠奶、育種、科研等於一體的規模化基地。基地負責人介紹,基地采取產奶驢集中飼養,統一管理模式、統一飼料配方、統一防疫、統一配種、統一擠奶、統一資金互助和利益分配的“六統一”模式。貧困戶把產奶驢放在養殖中心託管,產奶期內給予貧困戶每頭驢3000元的驢奶分紅。產下的驢駒,貧困戶可以領回家自養,也可以按每頭2000至3000元的價格出售給企業,一頭驢可實現年收入5000至6000元。薩拉麥提·圖如普是一名驢養殖中心的擠奶工,2014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現如今,她和丈夫都在養殖中心工作,每月平均工資2500元左右,加上年終的驢奶分紅收入,家裡實現了脫貧。

走在於田縣的鄉村,路邊和田野裡到處都是成片的玫瑰花地。於田縣將農民種植了多年的土地改種經濟效益較高的玫瑰花,形成了於田縣獨有的玫瑰花產業基地。基地通過“企業+基地+農戶+銷售”的聯營模式,實現了玫瑰花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的有機結合,形成了玫瑰花香料、食品、化妝品、日用品於一體的全產品產業鏈。

作為新疆深度貧困村,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皮拉勒鄉依也乾勒村因為人多地少,產業結構單一,一直找不到脫貧的方向與目標。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成員深入村民家裡認真調研,結合本村擁有大量荒灘的現實,依靠國家的各項好政策,打造完成了4000畝高標準、高起點的林果基地,讓昔日的戈壁荒灘,變成了今日的良田。

亞克甫江·毛拉是村裡最早一批學會園林技術的農民,如今他在這片林果基地承包了20畝土地,去年全家平均收入達到了1.6萬元。他說:“當我學習林果種植管理技術後,承包的杏林獲得大豐收。過去我推車在村裡賣蔬菜,現在我開著三輪車在周邊各村賣水果,這幸福的日子真是想都不敢想啊。新的農副產品成為我們的搖錢樹、現金櫃。”

正是這片林果基地,如今已經種植了巴仁杏、新梅等20多個品種的系列水果,核桃和大果沙棗作為防護林,種植在基地的四周,而育苗基地、林果科技培訓基地,讓這裡成為全縣林果發展的孵化基地。正在建設的水上樂園、農家樂等旅遊產業,向東延伸的養殖、屠宰、加工、彩磚、駕訓基地等衛星產業群,把皮拉勒鄉變成了特色產業聚集區,讓農民穩定就業增收更有保障。

喀什地區伽師縣根據自身獨特的水熱資源,發展培優全新的新梅產業。為讓新梅產業發展順利,伽師縣對苗木購買、嫁接、接穗環節進行補貼,建立了由縣鄉財政買單、果農享受免費服務的林果專業技術服務隊,適時對果農進行技術服務和指導,為新梅增產和提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伽師縣農業農村局黨委副書記黎萬澤介紹,伽師縣林果總面積達48萬畝,新梅面積就有38萬畝。英買裡鄉去年因為種植新梅,人均增收1000元,新梅成了伽師縣農民的搖錢樹。

英買裡鄉阿亞克蘭乾村村民克力木·薩依木今年已經60歲了,家裡種了10畝新梅。靠著這10畝新梅,他家去年人均純收入1.6萬多元,全家脫貧。說起自家種植結構調整帶來的變化,老人笑著說:“過去種的小麥、玉米等一畝地辛苦一年,收入不到1000元,現在一畝新梅的收入是過去的十幾倍。”

思想觀念的改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已經成為新疆各地鞏固脫貧成果的有力抓手,使土地產出更大的效益,讓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30日 16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