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行最:打贏扶貧攻堅戰 離不開互聯網

互聯網優化公益項目管理和實施方式

新京報:你認為,互聯網對公益和扶貧帶來了什麽變化?

王行最:過去的公益,捐款人只能通過非常有限的媒體資訊,了解需要幫助的人群,然後聯絡、匯款、實施善舉,對自己愛心的流向、用途也不清楚;希望得到幫助的人只有得到媒體的關注,才有可能獲得關注,進而得到幫助。現在,通過互聯網平台,求助者可將自己的求助資訊發在網上,捐贈人可通過櫥窗式的展示,了解每個求助項目的詳細資訊。移動互聯網讓公益捐助不再受單一通道的製約。互聯網可以讓公益項目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抵達貧困人口。

新京報:中國扶貧基金會在過去的工作中,是如何應用互聯網進行扶貧領域的相關工作的?

王行最:從籌資角度來看,互聯網為公益捐贈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過去每年的大額捐贈和公眾捐贈佔比一般在8:2,而自從互聯網廣泛應用以來,這個佔比轉變成6:4,公眾捐贈資金仍在逐年遞增。

從項目實施的角度來看,互聯網優化了項目管理和實施方式,讓工作更加高效、便捷,資訊更加公開、透明。

舉個例子,中國扶貧基金會創建電商扶貧項目——善品公社,通過電商手段和社群聯結,賦權消費者推動團體共同購買農戶產品,幫助貧困地區農戶實現增收脫貧的同時,滿足廣大消費者對安全、健康農產品的需求。截至2017 年底,項目累計受益農戶達10000戶。

“資訊技術的加持讓農村信貸服務更加專業”

新京報:你奔走推動農村小額信用貸款,作為中和農信的負責人,也吸引了許多商業資本,這些工作是否得益於互聯網技術的應用?

王行最:2009 年,中和農信開始自主研發網絡版的資訊系統;2013 年,公司開發基層信貸員的終端APP,使信貸員可以在農戶家裡完成所有資訊采集並及時上傳;2018年,中和農信推出了客戶端的APP,農民通過智能手機就可以提交貸款申請,十分鐘即可實現提現。

中和農信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資訊技術不斷投入是一個重要因素。沒有資訊技術的加持,就不會有專業化、高效率的機構運轉和有競爭力的產品服務,就很難做到可持續發展,也就不會有社會資本的投入。

新京報:你希望在哪些方面完善農村信用貸款,互聯網是否有助於你目標的實現?

王行最:互聯網技術是行業的大勢所趨,在提高風控能力及金融服務的效率和可獲得性等方面潛力巨大。我們也希望借助技術的力量,填補農村金融服務的空白,為農戶帶來更普惠、更便利、更安全的優質金融服務,使更多農村中低收入群體享受到數字金融的紅利。

“離開互聯網,扶貧領域的很多事情都難以想象”

新京報:你對未來幾年的扶貧工作有什麽期待,可否結合網絡時代的發展談一談?

王行最:首先要加大資源投入量。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動員社會各方的力量和愛心人士參與脫貧攻堅。其次,擴大建檔立卡人口受益面。在2018-2020三年預計120個貧困縣的940萬人次受益。第三,吸引和帶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發揮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聯繫紐帶和工作平台作用,預計2018-2020年,帶動1000 家企事業部門、3250 萬人次的愛心人士捐贈支持參與脫貧攻堅,這些工作離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要想完成難以想象。

采寫/新京報記者吳為 編輯 王中新 校對 范錦春

圖片/受訪者供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