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宇宙膨脹速度比之前預測快10% 原來都是暗能量搞的鬼

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陳學雷的演講實錄:

我想大家一定聽說過現在的宇宙學理論。宇宙是怎樣開始的呢?我已經聽到有的朋友說,宇宙開始於一個大爆炸。這是上個世紀一些科學家提出來的一種大膽猜想,後來這種理論被觀測證實了。

既然宇宙開始於大爆炸,那麽它有沒有結束?未來是什麽樣子呢?其實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的這些科學家也做了一些這樣的預言,他們假定宇宙中充滿了各種物質,然後使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去預測宇宙的命運。

這個預測的結果就像上圖右面的這幅圖,大家可以看到左面展示的是大爆炸的過程,而右面的這幅圖上展示的是對未來的預測。

宇宙經過大爆炸以後,它就處在膨脹中,由於物質萬有引力的作用,它會使膨脹慢慢變慢,變慢以後會怎麽樣呢?這就取決於這裡頭物質的多少,和一開始膨脹的速度之間的關係。

如果這個膨脹的速度一開始不是那麽大,而物質很多,那麽造成的結果就是它膨脹到一定程度以後,膨脹就會慢慢地減速,最後減到一定程度,很可能就停止了膨脹。然後又開始收縮,收縮到一定程度以後,最後就進入了一個我們叫“大塌縮”的狀態。大塌縮之後宇宙會變成什麽樣子?我們並不知道,因為到那個時候,所有的能量和密度都太高了,我們現在的理論都無法描述了。

如果宇宙一開始的時候膨脹速度比較快,而這個物質並沒有那麽多,它也會使宇宙的膨脹減速,但是減速可能不足以使它停下來,這樣的話宇宙就會一直的膨脹下去。也就是這幅圖裡右邊的兩種圖景——它一直膨脹,但是減慢的速度可能沒有那麽明顯。

這就是過去,大家對宇宙的未來的認識,那是不是這樣子呢?到底這幾種情況哪一種是對的呢?

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有一些科學家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在他們之前已經有一些科學家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都面臨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我們怎麽才能判斷到底是哪一種情況呢?這個辦法就是我們去測量不同時刻宇宙膨脹的速度。

我們左邊這幅圖上展示的是日常生活當中很常見的測量速度的方法,宇宙學當中的這個情況略有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就是我們測量宇宙中的不同時刻,它膨脹到底有多快,然後看看它的速度是怎麽變化的。

當然宇宙學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於,我們並不知道怎麽樣測量這個距離。其實從自古以來,想要了解天體的距離就是非常困難的。比如說,我們國家有一個著名的寓言,據說孔子遇到了兩個小孩在辯論:太陽到底是在早晨的時候離我們近一些,還是在中午的時候離我們近一些?兩個小孩都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論據,孔子就沒有辦法決定了,這就是所謂“兩小兒辯日”的故事。

實際上想要測量像太陽這樣一個離我們比較近的天體的距離,並不是那麽容易,要測量更遠處的天體,當然就更難一些。

但是科學家還是提出了一些方法。一種辦法就是通過所謂“標準燭光”來測量距離。什麽叫標準燭光呢?在19世紀的時候,人們為了研究光學,發明了一種比較標準的蠟燭,這些蠟燭點出來以後,光的亮度都是一樣的。我們把它放在不同的距離上,可以看到越遠的蠟燭看上去越暗一些,這就是標準燭光的作用。就是我們知道它的絕對發光亮度,又可以測出它看上去有多亮,根據這兩者之間進行比較,我們就可以知道天體到底有多遠了。

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這樣的蠟燭呢?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這樣的“蠟燭”,這個蠟燭就是Ia型的超新星。什麽是超新星呢?我們看到天空的這些星星,有一些暗,有一些亮,亮的大多是離我們太陽系比較近的一些恆星,有的時候這些恆星會突然發生爆炸——爆炸往往是因為到了它的壽命尾期,或者由於它的核心塌縮,或者是由於吸積了別的物質。

在1054年的宋朝,大家突然發現白天裡出現了一顆星,非常非常亮,在白天都可以清楚地看到。這顆星就是著名的1054年超新星,它遺留下來的爆炸痕跡今天還可以在天空中看到,就是所謂的蟹狀星雲

這顆超新星的爆炸亮度最大的時候,可以達到太陽亮度的100億倍。如果大家看上圖的右邊,就可以看到,一個星系中一顆超新星爆發以後,它非常非常亮。雖然它這麽亮,但是要在宇宙的距離上看到它,還是很困難的。

我們需要找到在非常遠的地方找到這樣的超新星。上圖就展示了天文學家尋找這種超新星的過程。大家就發現,在漫天星鬥中,可能就是有一個地方稍微亮了一點兒,亮的那一點兒實際上就是個超新星。

超新星當然有不同的種類。其中有一種超新星叫做Ia型的超新星,它的亮度經過一些修正後,就可以作為一種標準燭光,我們就可以拿它來確定距離。

在20年前,當時國際上有兩個相互競爭的科學家團隊,這兩個團隊有一個驚人的發現,他們當時本來是想要測量宇宙到底是持續地膨脹下去,還是到一定程度以後會減速最後轉成收縮,結果他們發現這兩種情況都不對。他們發現的是什麽結果呢?

他們發現宇宙膨脹是在加速,越脹越快。這項結果轟動了全球,其中貢獻最大的幾位科學家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麽宇宙膨脹越來越快?原來這些大爆炸的提出者的預言錯了嗎?科學家門進一步地提出了各種理論,最終得到了一個結論,就是宇宙當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暗能量。

現在組成宇宙的普通物質隻佔我們這個宇宙的5%左右,剩下的95%以上的,很可能都是一些我們不知道的物質,其中有百分之二十多是所謂的暗物質。雖然暗物質不發光,我們看不到它,但是我們根據它的引力可以推測,它在星系或者星系團中大量存在,佔這個宇宙的百分之二十多。它的性質還算不難理解,它畢竟是產生萬有引力的。

而這個暗能量,它的性質就非常奇異。它的效應是使得宇宙的膨脹加速,也就是說相當於某種萬有斥力一樣,所以這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正因為它這種神奇,我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暗能量”,但是它到底是什麽?我們其實並不知道。

有了暗能量以後,宇宙的命運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就是它不但在膨脹,而且膨脹得越來越快。這樣的一個宇宙會出現什麽情況呢?上圖就展示了一種可能性,就是我們現在的星系周圍還有很多別的星系,但是宇宙這樣膨脹下去,而且越脹越快,別的星系就會越來越少,因為它們都被我們都膨脹到遠處去了。經過900多億年以後,很可能最後就剩下我們自己孤零零地在這裡,周圍什麽星系也看不見了。

我們這個宇宙可能就會在永恆的孤寂當中結束,就是永遠待在這裡,但是這也只是一種可能性。其實我們因為並不知道暗能量到底是什麽,它也存在著別的可能性。

有可能暗能量會越來越多。如果越來越多的話,它甚至很可能不光是把別的星系都脹到遠處,而且最後我們自己的這個星系沒準也會被拉散開,甚至地球會被拉散開,我們的原子會被拉散開,這種就叫做“大撕裂”,這是一種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宇宙到底會變成什麽樣子?我們又不知道了。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說,也許這個暗能量現在在驅動宇宙加速膨脹,但也許在未來某一天,它又反過來會使宇宙收縮,也有這種可能性。所以這些可能性都是存在的,我們只有解開宇宙的暗能量之謎,才能夠回答宇宙的命運是什麽。

但是我們怎麽解開這個謎呢?

首先我們需要對它有一個很精確的測量,提供給搞理論研究的人去分析。實際上這個理論的研究者很多,我自己原來也是一個純粹做理論的人。目前的暗能量理論大概有幾百種,這些理論都有一些理論上的出發點,但是都沒有充足的證據。

所以我們需要觀測去解決這個問題。但是超新星的觀測是不是就足夠了呢?其實有很多科學家本身對這個也是質疑的,就是說這個超新星是一種標準燭光,它爆炸的時候都是同樣的亮度,或者不是同樣的亮度但是修正一下可以當做同樣的亮度。但是,也許我們對超新星的認識是不完全的,也許存在著一些奇異的超新星,使我們誤解了它,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有這種可能性。

我們的辦法就是我們用盡可能多的方式去測量它。其中一種辦法就是用宇宙大爆炸時候產生的聲波振蕩來測量,聲波振蕩為什麽能用來測量這個東西呢?

大家看上圖左邊有一個水塘,在雨天裡落下來的雨滴,你會發現上面有很多圓形的波紋,顯然就是說波紋是雨滴打到水上激起的,如果仔細看的話,這些波紋有大有小,為什麽會有大有小呢?

因為雨滴落進去的時刻是不一樣的,但是假如一桶水潑到這個湖面上,你會發現所有的水都是同一個時刻落在水上,它激起的波也是同樣的,這樣的話,所有的圓環都是同樣大小的。這個同樣大小的圓環,如果混在一起,可能我們肉眼就已經不好分辨它了。如果我們有一種數學的方法去對它進行分析,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來這些圓環到底已經膨脹多大了。

用這種辦法,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尺子,就是宇宙距離的“標準尺”來測量宇宙,這是另一種測量距離的方法,可以去檢驗甚至更精密地測量暗能量到底是什麽東西。

可能大家會問,我們宇宙中的“水”是什麽呢?水在這個情況下就是星系的分布。上面這幅圖裡,我們相當於站在中心,向周圍遠方望去,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星系。圖中每一個點,無論是桔色的點,還是綠色的點,實際上都代表一個星系。

這些星系分布的狀態,大家如果仔細看,它其實是不規則的。但是它好像又暗含著某種規則,就是它看上去像是一些纖維狀的結構,但是我們看不出來有什麽特殊之處。如果我們去把它分解成不同波長的話,得到就是上圖。你會發現它整體上、在比較大的尺度上(上圖左側),它比較高;在小的尺度上(上圖右側),你會發現它又會降下去。

降下去的過程當中,它有一些振蕩的痕跡。如果我把整個降下去這部分去掉,你會看到中間的小插圖裡有振蕩的痕跡。這個振蕩的尺度,就告訴我們宇宙不同的距離尺度,用它我們就去可以了解宇宙距離是多少,是怎麽樣膨脹的。

用這種方法得到的上圖,其中灰色的線代表的是原來用超新星做的觀測,藍色的線代表的是用這種方法測到的觀測。大家會發現藍色線都在這個灰色的上面,這都是幾年以前的一次觀測,數據也在不斷地變化。但是我們會發現超新星和用這種聲波振蕩的方法測出來的距離,並不完全一致。這種不完全一致到底是僅僅是誤差造成的呢,還是說有什麽更深刻的意義?我們現在還不了解,還需要更精確地進行觀測。

國際上把暗能量作為當前一個很重大的科學問題,有很多很多實驗去測量它,包括未來發射的衛星,比如歐幾裡得衛星、WFIRST衛星,也包括升級一些地面的大型望遠鏡去進行觀測等,但是這些觀測大部分都是在光學波段的。這樣的話也有一個問題,像剛才說的,我們看不到暗能量,做的這些觀測都是有很多假定的,那麽光學觀測看到的都是同樣的恆星,會不會又有一些我們不了解的效應在欺騙我們呢?

射電觀測也就是無線電觀測提供了另外一種視角。上圖展示的是光學看到的星系(左)和用射電波段看到的同一個星系(右)。在無線電波段,或者叫射電波段,我們能看到什麽呢?其實這個宇宙中,最多的一種元素——不是在暗物質和暗能量中——在普通的物質中最多的一種元素是氫,因為氫元素在宇宙大爆炸中就形成了。

這個氫元素會產生一種波長為21厘米的異塵餘生,大家知道波長21厘米實際上就是一種微波,這種微波異塵餘生是可以被我們探測到的。如果我們去測量這個異塵餘生的強度,就會看到這個星系裡頭的中性氫,或者說氫原子是怎麽樣分布的。這裡展示了一個星系裡的氫原子,所以我們希望提出用一種新的方法,也就是微波或者是無線電的方法,去進行這樣的觀測。

當然這個觀測難度也是很大的。左邊這個圖是展示的是美國的Arecibo望遠鏡,它的口徑是300米,在之前幾十年的時間裡,它都是世界第一的射電望遠鏡。它觀測到的右圖,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藍點,那是光學觀測的,而紅點是無線電觀測的。大家會發現紅點少很多,而且距離也不是很遠,實際上就是說它的靈敏度相對光學來說還是差一些。

那有了更好的望遠鏡是不是就能夠看得更遠呢?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單天線望遠鏡FAST。FAST的設計師南仁東先生在去年去世了。2006年,我當時剛剛回到天文台不久,南仁東先生正提出要研製FAST,他也建議我考慮用FAST去做宇宙學的研究。我發現FAST雖然靈敏度提高了,但是看的距離還是有限的。而且FAST雖然已經很大了,但是如果要去看星系的話,還是看不太清楚,看不太清楚的話會不會有影響呢?

後來我們再仔細想了一下,發現問題也不大。這個圖的上圖每一個點代表一個星系,如果我們去看整個星系的話,如果我們的分辨率不夠,就看不出來單個的星系,它們都混在一起了,就成了下面那個圖。

雖然我看不見單個的星系,但能看到它們整個是怎麽樣分布的,所以用這種方法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靈敏度,看到更遠的宇宙。而且我們進一步想到,除了FAST本身可以做這方面的研究以外,也可以考慮研製專門的望遠鏡,也許用更小成本就可以實現更好的探測。

這樣我們就提出了“天籟計劃”。這時候國外也有很多人提出了同樣的想法,所以我們組成了“天籟聯盟”。“天籟”這個詞來自莊子,他在《齊物論》中提到“天籟、地籟、人籟”。“地籟”,像風刮過山谷的聲音。“人籟”,像人吹奏樂器的聲音。天籟是什麽呢?我的理解是,“天籟”是一種宇宙的韻律。我們就是想要探測宇宙大爆炸產生的聲音,然後用它去理解暗能量到底是一種什麽東西。

我提出了這個想法以後,就從一個純粹做理論研究的科學家,轉變成了一個兼做理論和實驗的人。但是我一個人是完不成這個實驗的,很多同事和同學幫我們一起做這件工作,當然面臨的挑戰是非常巨大的。實際上到目前為止,這個宇宙距離上的中性氫,全世界有好多個實驗在做,但誰也沒有能夠做到。為什麽呢?

因為如果你去看宇宙遠處的中性氫,就像我們左邊這個圖最後的那個中性氫產生的信號,在它前面疊加著一個很強的亮光,這個很強的亮光是來自銀河系,也就是我們右面這個圖上展示的銀河系的前景。

這個銀河系前景異塵餘生,比21厘米的信號大概強10萬倍左右。所以我們要想看到這個21厘米信號,就好像我們白天想要看到星星一樣,星星在那裡,但是它淹沒在大氣散射的陽光中了。我們必須用非常精密的手段,去把這個東西減掉,才能看到這個信號,那麽能不能減掉呢?

幸運的是,大自然還是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因為銀河系產生的這種同步異塵餘生,或者說前景異塵餘生,它是一種頻譜上很光滑的東西,看上去很平滑,是一條直線,或者是稍微有點兒彎曲的光滑的曲線。如果我們把這個東西減掉以後,就會展現出氫原子的分布,造成21厘米異塵餘生強度的變化。所以原則上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它需要非常精密的儀器和複雜的數據處理手段。

從2012年得到了立項支持以後,我們就展開這個研究。這是我和同事們在興隆,還有內蒙古架設小型的天線進行這方面的實驗。我們還需要選一個最好的站址,因為天文產生的射電信號是非常微弱的,而地面上的像雷達、電視、手機都會產生很強的干擾信號,我們必須避開這些干擾信號。

怎麽樣才能找到這種干擾信號最少的地方呢?

當然人煙越稀少產生的信號就越會少,最好周圍有一些山遮擋一下。但是,要是跑到一個特別無人區的地方,或者是海島上,也有一個問題,就是還需要提供電力、通訊、道路等等,所以這是一個綜合問題。

我們在全國選了大量的站址,跑了一百多處站址。從站址分布中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分布在內蒙古。我們一開始想在內蒙古找,原因就在於內蒙古離北京很近,對我們做實驗是比較方便的。但遺憾的是,後來我們發現內蒙古雖然人比較稀少,但地形太平了,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電波都可以傳過來,所以干擾還是很嚴重的。

這個圖上是在FAST望遠鏡的周邊,我們也做過選址,大家可以看到那些綠色的,是我們通過遙感地圖找出來的一些小平地。另外我們也去選了青海、西藏和新疆的很多地方。

我們當時跑這些地方很辛苦,但是也很有意思,見到了很多平時不容易見到的情況。貴州平塘建設FAST的地方,我們後來最終還是放棄了,原因在於這個地方它的山很陡,非常非常陡。我們可以帶著設備走到裡頭,裡邊也有平地,但是車要翻過這個山就比較困難了,需要專門炸山修路。這對於FAST這樣很大的望遠鏡來說是可以的,但對於我們一開始做的這種小實驗來說,成本太高,周期太長,我們就放棄了。

最後我們去了新疆,我們在新疆也跑了好幾十個點。這是最後我們找到的新疆的巴裡坤,它位於新疆的東部,這是一個絲綢之路上的小城。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瞧一瞧,非常美麗,在這個城的旁邊就是雪山,也有漢代和唐代遺留下來的這種“烽燧”。

這個地方條件很艱苦,但是好處在於人煙確實比較稀少。我們最後選站的站址離剛才說的那個小城還有160公里,人非常少,偶爾會碰上一些牧民和駱駝、羊。

我們在當地進行了建設,在建設的過程中,很多同事們和同學們也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在大家圖中可以看到,我們在安裝天線。冬季如果降雪,做這個工作也很困難,當時我們的幾位同事步行幾公里,進入這個地方去進行維修和測試。右下看上去穿著打扮像民工的這位,是我們組的吳鋒泉副研究員,他寫過很多論文,同時他還是一個多面手,能開鏟車,也能修得了鏟車,還能給我們搭建了各種東西。

當時進去做維修很困難,他就自己帶幾個饢進去。夏天我們場地裡有一些野生的沙蔥,他就拔幾根沙蔥用水洗一下,就著饢吃。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我們的同事和同學們沒有計較自己的付出,而是一起齊心協力把這個建成了。

這就是我們現在建成的望遠鏡陣列——天籟陣列。前面一些圓形的我們叫碟形陣,後面是所謂的柱形陣。對於這兩種陣,大家可能會疑問,為什麽要弄出兩種來?其實現在也有一些爭論,到底哪一種更有優勢?我們通過比較來了解。

這個是柱形陣的另外一張照片。

這是我們的站房,在冬天那地方還是比較冷的。

我們在去年首次實現了初光的觀測。大家可以看到,右邊就是我們用初光觀測產生的天圖,左邊對應的是其它望遠鏡之前測到的天圖,當然我們現在只是一次初步的測試,所以這還是一個不太靈敏的結果。

大家會看到,左邊天圖上的一些東西,右邊也都看到了,但是右邊還有一些左邊沒有的。這當中有的是像移動的源比如說像太陽造成的,也有的是初步結果裡的一些假象,通過進一步的數學處理可以把它去掉。我們下一步就要研究怎麽把它處理掉,獲得更好的圖像。

如果最後我們取得成功的話,就要把這個陣列擴展出來去做整個的觀測。如果成功的話,我們會得到一個對暗能量模型的非常好的限制,甚至有可能探測到暗能量到底是不是隨著宇宙的膨脹在變化

為什麽要去做天籟實驗呢?其實這個實驗是有爭議的,有很多人不一定完全讚同我的觀點,但是我為什麽要去做這個試驗呢?

能發表更多的論文嗎?其實不是,因為原來我做理論的時候,只要動動腦子很快就可以寫出論文,而這個其實是要花很多時間去進行實驗的工作。更容易出成果嗎?當然也不是,這個工作實際上全世界目前都還沒有成功,大家都在進行著探索。能保證取得成功嗎?我們不敢保證,因為有一些21厘米的實驗已經進行了十多年了,現在也還沒有任何結果出來。我們現在去嘗試這個東西,並不知道什麽時間能夠取得成功。

但是我為什麽要去做它呢?因為我覺得非常幸運,它給了我一個探索宇宙和發現新事物的機會。

兩年前,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引力波,轟動了全球。但是你知道嗎,引力波提出了以後,經過了近百年的嘗試。從六十年代大家就開始去做實驗,一直到現在,經過幾十年的多少代人的嘗試,才最終實現了這樣的探測。

實際上我原來還認為很可能我們的實驗會比引力波先成功,但現在引力波已經成功了,我們還沒有成功,但是我相信,遲早有一天我們也會取得成功的!

“SELF格致論道”講壇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關注微信公眾號SELFtalks獲取更多信息。

本文出品自“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注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