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暴雨再下一個月,成都會怎麽樣?

看歷史看世界

Q:暴雨再下一個月,成都會發生什麽?

A:還沒有人見過這樣的成都。

從四川盆地到成都平原

首先,先有四川盆地,再有成都平原。四川盆地,也就是四川陸台,地質結構雖然平穩,卻是兩次海侵的結果。從5億年前的寒武紀延續至3.7億年前的志留紀,不斷下陷形成的海洋盆地在這裡誕生。這是古特提斯洋(存在於古生代到三疊紀之間的史前海洋,大致位於今天的印度洋和南亞地區)的第一次入侵。

大約3.5億年前的加裡東運動(古生代前期地殼運動的總稱),致使龍門山繼續下陷,成為更深的海床,其余的地方,躍升為陸地。

2.7億年前石炭紀末的第二次海侵的影響,在2000萬年後有了初步的結果:峨眉山清音閣一帶的玄武岩在這時生成。

“印支運動”讓盆地邊緣拱起成山,逐步形成的盆地把海水聚攏成湖。之後的“燕山運動”又讓盆地一分為三。此時湖水面積縮小至2萬平方公里。氣候乾熱、腐蝕物堆積,裸子植物衰退,恐龍滅絕。(今天的成都人民很難想像,以潮濕溫潤著稱的這片土地,數萬年前也曾是個乾熱之地。)

時間來到大約300萬年前,地殼運動使盆地之水歸入長江水系,四川盆地由內流盆地變為外流盆地,從堆積變為腐蝕。

這次地殼運動的年代,是冰川廣布的年代,盆地西北部的許多冰川,經歷了從形成到融化的漫長歷程。冰川融化後的“幸存者“,被沱江和岷江衝刷著帶到了它們最終的歸宿:

成都平原

大水不足為奇

有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兩個大流量水系坐鎮,成都平原的水源充沛自不在話下。再加上冰川時代的產物——海拔高、冰雪覆蓋的川西高原的”加持“,高原水塔之下,群山環抱、地勢平緩的成都平原有大水不足為奇。

正因如此,整個古蜀地貌呈現出”嶺列東西、河貫南北“的特徵。當海拔高度漸次下降,河谷地帶漸趨開闊,土壤肥沃、氣候溫潤的衝積平原即將迎來在此建立的古蜀文明。

在成都西南郊的新津,位於岷江衝出松茂峽谷,經都江堰分流後的扇形流域核心地帶,歷為水陸要津。4500年前,這裡誕生了寶墩文化。

航拍寶墩文化遺址

龍馬古城遺址與溫江魚鳧城遺址、郫縣古城遺址、都江堰都城遺址、崇州雙河紫竹遺址連成一片。

郫縣古城

從寶墩文化遺址到三星堆遺址再至金沙,古蜀國的城市文明不僅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洗禮,還發生了太空地理位置的變遷,古蜀國國都的遷移不得不拜水患所賜。在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出現以前,成都都常被水患所困。就連秦統一巴蜀後,張儀主持築城,也因成都地勢低窪,築城難,只能順江山之行(神龜行走路線)修建才得以築成。

成都地形:兩山夾一平原

兩大水利工程的庇護

在我們慣常的知識結構中,秦昭王末年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讓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從此成為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但實際上,秦滅蜀後,成都平原曾先後修建了兩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和湔江水利。

岷江水系的都江堰,解決了都江堰、新繁、新都以南的平原地區的水患問題,這一區域基本組成了現今成都市的主要轄區。成都天府之國的美稱才得以延續千年。

成都平原水系分布圖

屬沱江水系的湔江,流經成都北面彭州市境內,從彭州、金堂、什邡、廣漢至德陽一帶。發源於龍門山的湔江,每遇大雨,泥沙俱下、淤泥河床。西漢蜀郡太守文翁效仿李冰之法,疏通九條河流匯入湔江,又開通九條河分流下遊,再平壩建灌溉水系,成都平原北部的旱澇災情得以控制。

漢代四川,是這樣~

而都江堰水利工程,從修建至今“身負重任、久經考驗”。(與水鬥其樂無窮。)

這裡曾流傳過都江堰埋有鎮水鐵龜、鐵牛、三神石人等故事。傳說中的鐵龜確有史記可循:據《都江堰志》記載,鐵龜由時任元朝四川肅政廉訪使吉當普所鑄,重達16000斤,立於魚嘴,以求鎮水。但是,因鐵龜在砂卵石河床上,終被衝入洪流不知所終。

吉當普為治水,把都江堰的堰體由竹籠結構改為鐵石結構。1335年11月,他主持的都江堰歷史上著名的特修開工,用時5個月,動員石工和鐵匠700人,木工250人,普工(包括軍工)3900人。開山取石百餘萬條,用石灰6多斤,桐油3萬多斤,鐵65000斤,麻5000斤。耗用糧食1000余石,人工和材料費用共計49000串錢。

這次特修後,都江堰在明朝又經歷幾次大修改造,但都以吉當普的方案為基本模式。

魚嘴把洶湧的岷江分隔內外,

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1878年,清光緒四年,岷江洪水。關於這次大水,《都江堰志》的相關記載是這樣說的:金剛堤多處決口,人字堤、飛沙堰長一百三十丈的堤埂僅存石工三段。一段計長五丈五尺,一段只剩條石二層計長十四丈,一段計長十一丈五尺,灌縣城外護城底石也大半被衝去。

四川總督丁寶楨運氣太差,一場大水讓他連降三級不說,他主持大修的都江堰工程還在次年的洪災中被衝毀。(據現代水利專家推測,當時岷江的涇流量在每秒4000至5000立方米之間。)不得已,他帶人自籌經費,再興修治。老都江堰(灌縣)人都知道,魚嘴還有一個名字,叫“丁公魚嘴”。

丁寶楨維修都江堰時的竹索橋

晚清遺夢——普濟橋

(老灌縣人眼中情有獨鍾的南橋)

圖片來源:鄭光路

近100年來,成都的三次大水

1933年大水

1933年的疊溪地震,不僅造成疊溪縣全面下陷,還形成了10個堰塞湖。岷江在堵塞45天后,大壩決堤,岷江下遊洪災來襲。據紫坪鋪洪痕推算,相應洪峰流量約10200立方米每秒,是已知歷史上都江堰最大的一次洪水。這次洪水,也造成了成都的府河大水。

都江堰渠首水利工程在此浩劫中僅安瀾索橋殘留一個橋墩,其余蕩然無存。洪水毀橋30余座,灌縣死亡人數5000人以上。次年,時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劉湘撥款25萬,派萬縣人任重負責特修都江堰,將魚嘴位置向西移10米,並緊靠索橋橋墩。

1934年疊溪大水後正在編織竹籠的工人

(竹籠填石治理潰堤還是從丁寶楨那兒沿襲下來的)

攝影/莊學本

1947年大水

成都水利專家陳渭忠提供的文獻資料,還原了1947年的全省大水和至今仍被老成都人提及的1981年大水的情形。

1947年6月30日至7月6日,成都平原出現了一次歷時長、範圍廣、雨量大的降雨過程。

“成都從前晚一時起直到昨日午後六時,連綿十七個鐘頭的滂沱大雨,九裡三分的錦城,無形轉入停市狀態,交通斷絕,四門電話不通,電燈無光,路斷人稀,萬籟俱寂,全市低窪處,均成澤國。江水驟然增高,一尺,一尺,到了午後水位更高,到頂點兩丈有余,尤其是新南門,大水溢撲岸上,倒灌入城,大大複興門(即新南門)好似橋洞一般,江水從大街流入小巷,活像萬馬奔騰,沿河兩岸的房屋、家具被水浪吞去……”

這是1947年7月成都平原發生特大洪水後,成都本地媒體《新新新聞》7月5日的報導。

1947年夏天,暴雨後的成都

數天后,7月10日的《新新新聞》報導稱:“全市(市區)受災總計27652戶、82762人,傷198人,死86人”。水利專家陳渭忠說,1947年成都平原的特大洪水覆蓋範圍很廣,幾乎囊括岷江中下遊及沱江全流域的所有縣。

那年沒膝深的雨水,成菏澤之國的成都市區

1981年大水

與1947年相隔34年後,1981年7月中旬四川省又發生了一場特大暴雨洪水。“81.7”暴雨主雨時段出現在7月12~14日。暴雨籠罩面積大;前期降雨頻繁;暴雨時間集中,分布惡劣;雨洪同步,洪峰疊加。

成都市是“81.7”洪水的重災區,全市絕大部分縣(區)被災,68個場(鎮)、243個鄉(公社)被淹,其中:金堂縣趙鎮、雙流縣黃龍溪、新都縣石板灘3個鎮被洪水圍困,成為孤島。

洪水時的成都外曹家巷

陳渭忠的文獻資料顯示,“81.7”洪水望江樓水文站洪峰流量1050立方米/秒、重現期為70年,比1947年洪峰流量1120立方米/秒略小。但是由於城區範圍擴展,故淹沒範圍隨之擴大,城區淹沒面積佔全城面積17.6%,共有198條街道被淹,最大水深1.5米,受淹沒居民27000戶,房屋倒塌2501間,525個企業被迫停產,其中108個企業受重災。

洪水時的老九眼橋

一號橋

連續下雨一個月,成都會怎樣?

近百年來成都的三次大水中,1947年那場暴雨連綿了7天,根據望江樓水文站的資料,7天總降雨量366.1ram,主雨段7月4日的降雨量達到233mm。

而1981年5月到9月,四川發生了6次強降雨,7月10日-14日連續5天的暴雨,就形成了讓老成都人至今仍歷歷在目的洪災。13日的單日降雨量,有8個區縣的國家天氣站達到了100-200mm,200mm的有5個天氣站。

今年6月以來,願意和你一起在成都街頭走一走的人,都是自帶大心髒、大“噸位”和超強動力“遊艇”的人。

7月2日,蒲江縣壽安鎮的交通工具:救援鏟車

6月23日-28日,分散性強對流降雨氣象過程後,7月1日-2日,成都再次出現區域性強對流氣象過程。7月15日10時40分,成都天氣台發布了第25號暴雨橙色預警信號,於是成都人的世界杯決賽之夜,大雨傾盆如同身臨盧日尼基現場。

久經風雨的成都人,摸清了盆地雨的節奏:下下停停再下下。但連續下雨一個月,成都會怎麽樣呢?

生活在市區的成都人,最可能面臨的是打場麻將的功夫,菜價又隨雨勢上漲了。貴就貴點吧。上下班高峰期,貨拉拉的搶單成功率取代了不會游泳的滴滴。戶外品牌上演又一次的成都市場爭奪戰。

最難過的,將是成都城郊的農民。農田裡的莊稼、一年的收成和期盼,甚至家園,都可能望眼欲穿。

2018年7月2日,水淹後的成都雙流農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7月3日,成都邛崍市回龍鎮,一輛被洪水衝到稻田中間的汽車。

圖片來源:王勤

一切都會雨過天晴。但生活總有意外。連續下雨一個月,平日隱藏在城市陰暗處成群的老鼠,將被雨水攪動集體來到本應屬於人類的馬路上。

Q1:連續下雨一個月,成都平原會怎樣?

這個問題,李冰和文翁以及歷代修繕水利工程的人們,已經用"都江堰”解決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

Q2:連續下雨一個月,成都城區會怎樣?

我們調查到,2016年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公布了一份最新的《中心城區建成區內澇風險區分布圖》中,指明:

成都中心城區內共有89個易淹區,其中含122個易淹點。“下雨時,如果積水超過15厘米即為易淹區。出現易淹區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雨水管網設計標準較低,達不到排水要求。二是自然形成的低窪地帶,即該區域的地勢本來就低。

成都本來地勢就低,城市由許許多多的硬化路線和橋梁等基礎設施構成,持續下雨考驗的將是城市的地下排水管系統。成都計劃爭取在2025年前消除這89個易淹區。

也就是說,7年後,成都人想要看海還是得訂張機票才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