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史蒂芬·羅奇文章:新冠疫情給美經濟投下長期陰影

參考消息網12月25日報導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23日刊載題為《新冠疫情給美國投下的經濟陰影可能比決策者以為的更長久》的文章,作者系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文章稱,2021年初美國經濟活動的下降似乎很可能出現。全文摘編如下:

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前景將取決於兩個周期——新冠肺炎疫情周期和商業周期——之間的相互作用。儘管存在我們目前正目睹的現代科學的真正奇跡,但後疫情經濟所需要的不只是疫苗。

二次探底難以避免

今年春季的封停措施造成了異乎尋常的損失。現在,更為可怕的第二波疫情即將來臨——這與1918年至1920年的流感疫情的過程如出一轍。

在美國,不利經濟影響在12月初上升的失業救濟申領人數和11月零售額的急劇下降中顯露無遺。在目前美國約3/4的州實行部分封停的情況下,2021年初經濟活動的下降似乎很可能出現。

美國商業周期的歷史提醒我們注意二次探底的可能。在過去11次衰退中,就有8次出現過這種情況。然而金融市場仍對V字形復甦投下了重注。在三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年率暴增33%的“死貓”式反彈的欺騙下,投資者陷入了一種虛假的自滿情緒。

但是,突然關停之後的重新開啟幾乎算不上是一種可自我維持的經濟復甦。它更像是疲勞的游泳者在進行了一次深潛之後的大口吸氣。

即將出現的經濟再度惡化的原因並不令人意外。它是第一波新冠疫情的回聲效應。儘管在疫苗、療法和治療方案方面取得了非凡的突破,但是第二波疫情在感染率、住院率和致死率方面將遠比第一波來得嚴重。

雖然對經濟活動的新限制措施沒有今年4月那麽嚴厲,但它們已經在對總體的經濟活動產生不利影響。

疫情造成持久傷害

新冠疫情周期的較為長期的後果很可能更加嚴重。雖然大規模疫苗接種本身會指向疫情的終結,但這並不能提供對於持久經濟損害的免疫。近期,對最早追溯到14世紀的19次主要大流行疫情——每次的死亡人數超過10萬——之影響的研究揭示了這種經濟摧殘的長遠陰影。

研究發現,在早先這些可怕的疫情過後,歐洲“安全”資產的實際回報率在幾十年時間裡處於下跌。新冠疫情周期的漫長陰影也隱約出現。在美國,就業規模仍比疫情暴發前的峰值水準少了980萬個崗位,消費者花在服務上的支出在3-4月封停期間暴跌後僅恢復了66%。

第二波的部分封停潮只會加劇多數美國主要城市目前觸目驚心的混亂局面,包括辦公大樓和公共交通容量的過剩,以及酒店、娛樂和零售業的毀滅性破壞。

對總體供求的永久性破壞,加上行為規範的根本性改變,將使新冠疫情周期的長期陰影輪廓與早先主要大流行疫情的後果呈現類似的模式。美國商業周期的短期動態與新冠疫情周期的長期模式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於當前的政策辯論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人們普遍希望這一次有所不同——有創見的新政策戰略可以為古老的經濟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寬鬆政策代價幾何

所謂的現代貨幣理論被認為會給財政當局提供舉債狂歡的無限額許可證。但現代貨幣理論既不現代,也非理論。新的只是某種遠為基礎得多的東西,即所謂通貨膨脹的死亡。

這種論點認為,只要通脹始終得到壓製,那麽貨幣和財政當局就可以無視借貸成本上升的風險,雙雙協同致力於為遭疫情打擊的實體經濟提供紓解。但在經濟學中沒有東西是永遠的——即便是通脹的死亡。

考慮到美國經常账戶赤字的急劇惡化、歐元的堅挺以及仍然固守零利率的美聯儲對弱勢美元的偏好,美國的通脹幾乎無法不受美元進一步貶值的影響。

供應鏈的中斷——在逆轉全球化強大的通貨緊縮力量的同時——也將會推動潛在通脹。當然,人們對於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所犯的政策錯誤有慘痛回憶,當時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為痛苦而持久的通脹加速創造了條件。

今天看似有見識的對於無限量化寬鬆政策的愛好又有多大不同呢?

第二波新冠疫情與美國經濟二次探底的共同作用,已經讓美國決策者除了批準另一項一攬子紓困計劃——這次是9000億美元(1美元大約6.5元人民幣——本網注)——之外別無選擇。現代貨幣理論認為,如果這使美國聯邦債務超過1946年二戰後創下的紀錄(相當於GDP的108%)的程度,那也無妨。

不過當時,不斷上升的債務負擔被通貨再膨脹導致的GDP飆升巧妙地化解了。這樣的飆升使得債務與GDP之比到1957年驟降至47%。而全部代價是1946年到1951年的平均消費通脹率為6.4%。也許這也是這次需要付出的代價。但對於利率、債務償還以及泡沫大得難以置信的金融市場來說,這會招致什麽樣的結果?不要向現代貨幣理論尋求簡單的答案。

12月22日,在美國紐約,人們在室外的“氣泡”小屋內休息。新華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