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證券期貨業技術資訊監管規範來了!A股大數據監管全面鋪開

證券期貨行業的技術資訊監管最新規範來了!

證監會最新發布了《證券期貨業數據分類分級指引》等四項金融行業標準,針對當前行業發展過程中的數據種類多、數量大,數據產生、應用、流轉、存儲等各個環節出現的新變化進行了規範和統一。

指引本身偏數據模型,對於行業發展有指導意義。

四規範為行業數據規範立原則

證監會發布的規範包括《證券期貨業數據分類分級指引》、《證券期貨業機構內部企業服務總線實施規範》、《期貨市場客戶開戶數據接口》、《證券發行人行為資訊內容格式》等四項金融行業標準,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目前,行業正處於新興轉軌、高速發展階段,相關數據種類多、數量大,包括會管部門及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都沉澱了大量數據資訊。各機構因業務發展對數據應用的各類需求不斷衍生和擴展,數據產生、應用、流轉、存儲等各個環節也不斷發生變化。與此同時,數據安全也成為資訊安全領域的一個突出問題。

《證券期貨業數據分類分級指引》的數據分級是以數據分類為基礎,採用規範、明確的方法區分數據的重要性和敏感度差異,並確定數據級別。數據分級有助於行業機構根據數據不同級別,確定數據在其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應采取的數據安全防護策略和管控措施,進而提高機構的數據管理和安全防護水準,確保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證監會相關人士表示,金融行業標準的實施有利於行業機構有效甄別合理化的數據使用需求、有效識別數據風險隱患、持續加強數據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數據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數據安全防護措施、維護市場安全運行、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證券期貨業機構內部企業服務總線實施規範》的金融行業標準則是為行業各機構實施企業服務總線,實現面向服務架構提供了指導性規範。企業服務總線是面向服務架構(SOA)的核心組件,它將各松耦合、可複用的承載獨立業務功能的服務連接在一起,實現標準化的資訊交換,通過服務的靈活組合、快速重用實現業務需求。

該人士表示,隨著證券期貨行業創新業務的推出及新業務模式的變革,資訊化建設呈爆發式增長。證券期貨業機構內部傳統的資訊技術架構大多面臨著各系統數據及技術異構,資源共享難度大;各資訊系統模塊之間、系統之間耦合度高,結構複雜,變更修改成本昂貴,運維風險高;資訊技術架構相對落後,缺乏統一的IT規劃,不能有效利用IT的價值;面對業務的變更與創新,資訊系統難以對業務需求實現靈活應對、快速響應等問題。

在期貨公司未納入統一開戶系統前期,由於期貨市場存在多套開戶系統,導致客戶開戶資料的條目、內容、格式各不相同,傳輸、存儲的方法也無法得到統一。為解決以上問題,行業圍繞企業內部資訊技術架構進行了深入研究,推薦採用基於企業服務總線的面向服務架構,該架構改變系統間兩兩網狀互動現狀,將內部各系統之間的數據互動包裝成衣務,統一在企業服務總線注冊,供其他系統調用。

大量具體實踐經驗表明,行業機構實施基於企業服務總線的面向服務架構符合行業業務及技術現狀,具備可行性,同時,建成的統一、規範、高效的機構內部數據互動平台,可快速實現異構系統間的資源共享,有利於縮短業務創新的技術準備周期,降低系統運行風險,提高行業整體資訊技術水準,具備行業推廣的意義和價值。

《期貨市場客戶開戶數據接口》的金融行業標準的實施,可實現客戶資訊數據在各交易所系統、各期貨公司系統之間實現無縫銜接,保證數據傳輸具備較好的高可用性和安全性。同時有效加強了客戶開戶資訊的統一和規範,提高了市場防範風險的能力和市場運行的效率,保護客戶的合法權益,提高了客戶資料統計的準確性,為監管決策提供準確依據。

《證券發行人行為資訊內容格式》的金融行業標準,對證券發行人行為資訊進行了規範,包括證券發行人披露的關於股票、基金、債券、權證等上市(掛牌)證券持有人權益相關的資訊。證券發行人行為資訊標準化有助於降低數據檢查、校對等人力成本,減少因理解錯誤、操作失誤及疏忽遺漏等帶來的人工出錯風險。一方面可以降低證券資訊服務行業的業務風險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有助於銀行託管機構實現資產管理的自動化,提高業務處理效率。

證監會相關人士指出,自2003年QFII開始參與境內證券交易以來,國內各QFII託管行也開始參照國際慣例為QFII投資者提供證券發行人行為資訊報文服務。由於缺乏適應國內證券市場的標準,國內各QFII託管行在為客戶服務實踐中各自均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導致市場上證券發行人行為資訊內容與格式不統一、不規範。這樣既加大了資訊服務機構的服務成本,也給QFII投資者帶來了不便。本標準給出了適用於中國證券市場的證券發行人行為資訊的應用指導規範。本標準的製訂有助於提升證券發行人行為領域相關業務的自動化處理能力,有效降低業務處理成本和風險,滿足標準化證券發行人行為資訊的生成與應用的需要。

技術標準確立,A股資訊化建設涉及監管

證監會相關人士表示,將繼續推進資本市場資訊化建設工作,降低行業資訊系統運行風險,著力增強基礎標準化建設,不斷提升行業標準化水準。

除了行業資訊化建設外,資本市場監管的資訊化建設一直在推進。

一個月前,證監會正式印發的《中國證監會監管科技總體建設方案》,屬於資本市場監管科技建設工作的頂層設計,目前已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總體建設方案》詳細分析了證監會監管資訊化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挑戰,提出了監管科技建設的意義、原則和目標,明確了監管科技1.0、2.0、3.0各類資訊化建設工作需求和工作內容。

證監會監管科技建設在加強電子化、網絡化監管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為證監會提供全面、精準的數據和分析服務,著力實現三個目標:

一是完善各類基礎設施及中央監管資訊平台建設,實現業務流程的互聯互通和數據的全面共享,形成對監管工作全面、全流程的支持。

二是積極應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手段進行實時數據采集、實時數據計算、實時數據分析,實現對市場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強化市場風險的監測和異常交易行為的識別能力,及早發現、及時處置各類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行為。

三是探索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包括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手段為監管提供智能化應用和服務,優化事前審核、事中監測、事後稽查處罰等各類監管工作模式,提高主動發現問題能力和監管智能化水準,促進監管模式創新。

監管科技3.0各有任務

監管科技1.0的工作內容主要是通過採購或研製成熟高效的軟硬體工具或設施,滿足會內部門和派出機構基本辦公和特定工作的資訊化需求,提升監管工作的數字化、電子化、自動化、標準化程度。

監管科技2.0的工作內容主要是通過不斷豐富、完善中央監管資訊平台功能,優化業務系統建設,實現跨部門監管業務的全流程在線運轉,為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監管科技3.0階段的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監管科技3.0的工作核心是建設一個運轉高效的監管大數據平台,綜合運用電子預警、統計分析、數據挖掘等數據分析技術,圍繞資本市場的主要生產和業務活動,進行實時監控和歷史分析調查,輔助監管人員對市場主體進行全景式分析、實時對市場總體情況進行監控監測,及時發現涉嫌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履行監管職責,維護市場交易秩序。

《總體建設方案》中明確了五大基礎數據分析能力、七大類32個監管業務分析場景,提出了大數據分析中心建設原則、數據資源管理工作思路和監管科技運行管理“十二大機制”。

證監會相關人士表示,證監會監管科技建設將進一步推進證監會資訊系統的資源與數據整合,充分發揮科技在監管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提升資本市場監管效能,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