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團扇藝匠:打通傳統到現代的經脈

原標題:團扇藝匠:打通傳統到現代的經脈

李晶正潛心製作團扇。

研究生畢業後,「業餘選手」李晶遍訪蘇州的團扇手藝人,學習傳統製作工藝。幾年之後,超模劉雯在西方的莊園裏手執蘇扇的中國風寫真驚艷世界,讓這些年不溫不火的蘇扇重回大眾視線之時,已經成為職業製扇人的李晶也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1986年出生的李晶本科學的是工商管理,這是父親做的決定,他自己並不清楚到底想做什麼。四年後畢業,他還是沒想明白這個問題,於是考了研。選擇設計藝術學,是因為他覺得背書不難,英語也不錯,更有把握一點。

李晶在學校屬於「不務正業」型。高中本就迷戀京劇,到了大學更是整個人的魂都被戲曲勾走了。跟隨京劇團的專業老師學戲之後,他像被人打開了開關,一頭扎在舞蹈、音樂、詩詞、道具、服飾中,收藏點翠、老銀、老綉等古物,連他的碩士畢業論文題目都是《海派京劇服飾的研究》。

扇子讓李晶尤為動心。扇子本就是戲曲表演中的「萬能道具」,不同的人物、身份、行當用法各異。另外,扇子自帶中國傳統文化的「風雅之美」。在收集扇子的過程中,李晶發現了一些工藝精良、材質考究的團扇,但遺憾的是只有扇骨沒有扇面。從浙江到蘇州遍尋面料,老手藝人說:「修復不了。」

不甘心,李晶只有自己動手。這時候,他學的設計專業終於發揮了作用。從青春期開始就源源不斷從戲曲汲取的中國傳統文化審美,加上他的鑽研勁,真的讓他修復出了古扇。朋友說好看,放到網上以後,竟然有很多人說想買。於是,一把、兩把、三把……就這樣水到渠成,李晶開始了團扇的手工藝人之路。

團扇製作不是一門單一的手工藝,繪畫、刺繡、緙絲等各種門類都可運用於上,因此李晶有了很多和老手工藝人接觸的機會。他清楚地記得,蘇州的緙絲司機全部都住在比較偏的地方,第一次上門談合作時,他坐了幾小時車才見到了早已等候在村頭的老司機。將水墨風格的圖樣交給老司機,李晶就走了,可等他長途跋涉再來收貨時傻了。「小李,你看我給你把顏色也填上了,這樣更好看……」看著被司機的「熱心」而破壞的畫面,李晶哭笑不得。這把2000多元成本的扇子,最後被他以300塊的價格虧本出售。

對非遺最好的保護就是讓它有市場有活力。但是鑽得越深他越發覺得,一些傳統手工藝至今沒能打入市場的真正原因,不是不創新,反而是在傳統方面不夠純粹。

傳統文化曾經的沒落,使得從業人員和全社會對傳統審美認知都有「誤解」。在做團扇之前,李晶也做過一段時間的摺扇。「能不能做得再傳統一點?」對他提出的建議,一位老司機強烈反對,認為他的建議是「現代」。於是,李晶拿出自己收藏的清代扇子,告訴老司機,過去的傳統曾經是什麼樣子。但老司機依然很固執:我們七八十年代廠裡都是這麼做的……

「寫意抽象、波普、極簡併不僅是現代人的審美。這些今天所謂的現代派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甚至更為精緻圓熟。」中國傳統美學,在宋代達到極致。那時候的圖形、色彩、質感,都要求絕對單純。除了宋瓷、明代傢具外,就連因「浮誇」被吐槽的乾隆皇帝也喜歡簡練的汝窯。「可惜在歲月的長河裡,因為種種原因,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走了樣,這才造成了傳統手工藝的沒落。」在李晶看來,傳統手工藝品的傳承,必須先回到過去,學習最正宗最純粹的高級審美,這與現代審美是完全能接通的。

參考、研究古畫、古書當然是必須的,但李晶認為僅僅這樣也還是不夠的,他提倡手藝人也應像古代一樣,將技藝和生活融為一體。李晶說自己的很多創作靈感都採擷自生活。養花也好,去蘇州園林閑逛也好,收藏古玩也好,有了傳統文化的積澱這些都可以變成美好的作品。比如,去年他偶然發現,充滿褶皺的紙在光線的照射下形似梅花,今年他就把已經定格在手機裡的這枝「梅花」做到團扇上。「一件激發靈感的事物,從一無所有到設計、製作、售出,整個過程我都是非常愉悅的。」

這是李晶的切膚之感。他看戲,收藏,研究老古董,研發新古董。他的扇子,一在網店、微博推出,就銷售一空。他的工作,完全沉醉在生活裡。曾經那個不知方向何在的工商管理學生,終於打通了自己傳統文化的經脈。融會貫通中,那些扇子,既是古典的,又是現代的,並不是死氣沉沉的遺產,而是活潑潑的流通物。 本報記者 陳 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