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薛洪言:信用卡紅利還能吃多久?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薛洪言

  信用卡是個大江湖,空間廣博,宜淺宜深。信用卡,既是支付產品,又是信貸產品;既可做獨立支付工具,亦可綁定第三方支付渠道;既是一款產品,又是業務場景。在這個場景裡,衍生出髮夾推介、账單管理、账單代償、積分兌換、逾期催收等系列商業模式,養活了大大小小的三方公司。

  這兩年,信用卡髮夾提速,周邊江湖水大魚大,紅利效應盡顯。不過就目前來看,信用卡紅利已現衰相。

  信號

  過去四年(2015-2018),銀行業以髮夾量論英雄,信用卡產業迎來增長黃金期,催生整個大生態的繁榮。互聯網機構憑借流量優勢,以聯名信用卡為突破口,盡情變現流量;51信用卡、薩摩耶金服、小贏科技、維信金科等創業公司,圍繞信用卡產業鏈布局,更是在互金紅海競爭中順利上市。

  2018年以來,現金貸推介減速,信用卡推介接棒,助力互聯網平台延續營收高增長趨勢,更是澤被整個互金行業。

  以簡普科技為例,2018年貸款推介收入負增長,信用卡推介收入則同比增2.28倍(營收佔比提升20個百分點,接近四成),拉動整體營收同比增46%。

  回頭看信用卡的雄起,是時勢的必然。

  新金融崛起後,銀行零售業務多面受敵,信用卡兼具銀行账戶(髮夾量)、消費信貸(信用卡貸款)、支付收單(刷卡交易)等多重屬性,舉一破三,被不少銀行選做零售轉型的破局點。

  以興業銀行為例,過去三年力推借貸兩卡(借記卡與信用卡)聯動策略,並借助“織網工程”推動信用卡與收單業務融合發展,累計髮夾量增長1.76倍(2015VS2018),信用卡貸款餘額增2.49倍,年交易金額增2.36倍。抓住信用卡這個牛鼻子,銀行账戶、支付收單和消費信貸三大零售業務都有了突破式發展。

  不過,並非每家銀行都在押注信用卡業務。過去三年裡,有些銀行(如貴陽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信用卡未償貸款年均增速超過40%,也有銀行(如盛京銀行、大連銀行)年均增速低於10%,而諸如工行、中行、農行等國有大行,增速不高不低,沒有刻意發力。

  作為足以撐起銀行零售轉型的利器,做好信用卡並不容易。髮夾環節不愁,可與互聯網機構合作獲客,但激活環節(針對新用戶)需要面簽,激活後的日常運營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因此,髮夾容易活卡難,區域性銀行缺乏觸及全國的物理網點,在激活環節受阻,在日常運營上也有心無力,髮夾量和活卡量上不去,達不到盈虧平衡點,對信用卡業務就沒了動力。

  大量的區域性銀行,搭不上信用卡的快車,才把零售轉型的希望寄托在“助貸”上。所以,過去幾年的信用卡狂歡,只是全國性銀行的狂歡。

  可增長總是有盡頭的。截止2018年末,信用卡累計髮夾量達6.86億張,五家銀行(四大行+招行)髮夾量過億。盤子越來越大,增速也開始放緩,2018年累計髮夾量同比增長16.67%,增速下降近10個百分點。

  從上市平台信用卡撮合量中,也能找到佐證。51信用卡,於2018年下半年迎來轉捩點;簡普科技,則於2019年一季度迎來轉捩點。

狂歡之後,信用卡產業迎來休整期。

  狂歡之後,信用卡產業迎來休整期。

  悖論

  在宏觀經濟調整的大背景下,銀行經受著很大的盈利壓力,若信用卡業務在營收層面動力強勁,銀行是斷斷不會踩刹車的。

  實際情況是,髮夾量快速增長,卡均營收貢獻在下降。以招行為例,2018年流通卡卡均營收貢獻降至791元,較兩年前縮水約18%。

這要從持卡人結構中找答案。

  這要從持卡人結構中找答案。

  基於是否分期(账單分期和現金分期),可把持卡人分為分期持卡人和不分期持卡人,前者貢獻利息和刷卡傭金,後者僅貢獻刷卡傭金。基於是否產生壞账,可把持卡人分為低風險群體和高風險群體,前者貢獻收入,後者貢獻壞账。

  一般認為,20%的低風險分期用戶可以貢獻120%的利潤(多出的20%用於彌補高風險用戶的壞账損失),是銀行最青睞的一個群體。仍以招行為例,信用卡貸款餘額中,計息貸款佔比為23%,可理解為約23%的用戶選擇分期,僅利息收入就貢獻了七成營收。

  不考慮交叉銷售效應的情況下(如理財、存款、房貸、車貸等),高收入群體帶來的只是刷卡額的增長,銀行很難借此盈利。目前,國內信用卡行業POS刷卡費率平均為0.45%左右(拉卡拉2018年度平均刷卡費率),據銀聯數據,2018年卡均交易6.34萬元,假設高收入群體年卡均交易10萬元,每年帶來的刷卡傭金收入為100000*0.45%=450元,以髮夾行佔七成計算,為315元。

  這筆收入,要覆蓋資金佔用成本、促銷費用、積分兌換、權益兌換以及人力費用、IT費用等,基本沒有盈利空間。

  要盈利,靠分期。從盈利最大化的角度,銀行要一邊降低壞账用戶佔比,一邊提高分期用戶佔比。壞账用戶和分期用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收入較低,用戶屬性重疊會帶來行銷層面的悖論:努力提高分期用戶佔比,意味著要加大對中低收入群體的行銷力度,反過來會提高壞账用戶佔比。

  2017年以來,信用卡增長日益依賴互聯網流量,一大批貸超平台轉型信用卡推介平台。貸款平台吸引借貸用戶,輸送的持卡人分期意願高,銀行自然欣喜非常,好像挖到了金礦、觸及了藍海。

  剛開始的合作是甜蜜的,互利共贏。之後,更多的銀行發現這個藍海,都來找貸超渠道合作髮夾,競爭激烈起來。貸超平台話語權增強,傾向於選擇準入門檻低的信用卡合作,在髮夾量KPI壓力下,倒逼各家銀行降低進件標準,開始放水。

  各方努力(放水)下,新增髮夾量井噴式增長,隱患也隨之而來——壞账用戶越來越多。以維信金科為例,2017年3季度之後發放的線上貸款,M3+逾期率明顯提升,從之前的6%左右升至10%左右。由於其線上貸款主要是信用卡餘額代償,逾期率的抬升,可視作持卡人裡壞用戶越來越多。

  維信金科線上貸款M3+逾期率

踩刹車,成了理性選擇。

  踩刹車,成了理性選擇。

  休整

  邏輯上分析,銀行信用卡業務再次走到“夯實存量”的轉折點;但在實踐中,髮夾量要增長,有的是空間。

  大數據風控的普及疊加現金貸的無序繁榮,大大拓寬了“可評估信用”的用戶範圍,不完全估計,過去三年裡至少2億人從無貸戶晉身有貸戶。這些新晉借款人,只要還款記錄良好,都是潛在持卡人。

  即便是無貸戶,只要有互聯網行為數據,就在大數據風控射程之內,也是潛在持卡人。此外,以卡下卡也是拓展新客戶的重要手段,不少銀行都可憑借他行高額度信用卡秒批下卡。

  既然髮夾量還有很大增長空間,現階段的休整,就並非受環境製約的被動降速,而應是戰略層面的主動為之,最考驗銀行的戰略決策和戰略定力。畢竟,在一片繁榮中主動叫停,萬一擔心的事情沒發生怎麽辦?萬一市場份額被競對趕超怎麽辦?壓力不小。

  不過,信貸類業務戰略調整就是這樣。領先半年到一年才有效果,等到市場普遍調整時,為時已晚。

  關於信用卡踩刹車,先來看一個案例。 

  2003-2007年,是中國信用卡產業的第一個高峰。以招行為例,四年時間裡,年髮夾量實現從60萬到千萬的跨越,增長近16倍,到2017年末,累計髮夾量已超過2000萬張(2003年不足70萬)。

  2008年,宏觀層面受全球金融危機衝擊,行業層面也在爆發式增長後隱患叢生,如睡眠卡問題、高注銷率問題和壞账問題等,尤其以校園信用卡為典型。

  2004-2008年間,銀行大躍進式開拓校園市場,致使校園信用卡三高問題突出:注銷率高達70%、睡眠率高達80%,壞账率比普通信用卡持續高2個百分點。同時,大學生因信用卡過度負債頻頻引發輿論熱議,與當前現金貸引發的輿論風波頗有相似之處。

  綜合宏觀和行業層面變化,2008年前後,銀行業普遍開始調整信用卡業務策略,不再片面追求速度情結。如招行明確了“總體業務經營模式從以獲取新客戶為主的快速擴張模式,逐漸向平衡化、多元化、以客群為導向的精耕細作模式進行轉變”的經營策略。

  2008-2013年,招行主動放慢髮夾速度,六年時間裡,流通信用卡增長1100萬張,僅為2007年一年的髮夾量。客戶基礎夯實,客戶質量優化,營收仍在快速增長,2013年,信用卡業務營收167億元,是2007年的6.4倍。

  回到2019年。當前,一人多卡現象普遍。據51信用卡統計,北京、上海等地人均持卡超過3張,銀行使出渾身解數,如廣發分享日、招行周三五折、交行最紅星期五、中信9分享兌、光大十元看大片等活動,誘導持卡人用自家的卡,競爭激烈。

  不少持卡人,衝著各式各樣的優惠辦信用卡,有活動刷一下、沒活動就裝死。銀行花大價錢(卡均成本約在200元左右,第三方渠道費用+新戶激活獎勵)爭搶的新客戶中,羊毛群體混雜其中,多是辦一張、虧一張。

  同時,經過多輪次髮夾洗禮後,潛在新客戶中壞客戶佔比快速提升,一味聚焦拓展新客戶,必要性越來越低。

  這輪信用卡的狂歡,是全國性銀行的狂歡。這裡面,累計髮夾量過億的5家,過五千萬的5家。就這十家銀行來講,存量基礎已經足夠,把有限的資源聚焦存量優質用戶,提高單戶貢獻,更為可取。

  影響

  當銀行放棄速度情結,信用卡周邊產業會遭受怎樣的池魚之殃?

  信用卡推介業務。信用卡推介,一錘子買賣,卡均推介費在110元左右,多推多賺、不推不賺。銀行髮夾量降下來,互聯網平台的信用卡推介收入也會降下來。

  有些強勢的渠道,不甘心掙一錘子流量費,轉而做聯名信用卡,不僅在髮夾環節收推介費,還要參與後續收入分成。這種業務模式,聚焦存量,所受影響有限。

  信用卡账單管理及還款。账單管理和還款,屬於免費服務,也是一些創業公司(如51信用卡)的基本盤,意在為信用卡推介、貸款推介、信用卡代償、理財等收費業務引流。該業務聚焦於存量持卡人,不受新髮夾增速下滑影響。

  不過,支付巨頭陸續上線自動還款功能,形成了綁卡-支付-貨基理財-自動還款的完整閉環,會對第三方獨立账單管理公司帶來衝擊。

  信用卡代償。信用卡代償,聚焦存量持卡人群體,所受影響有限。不過,這個業務有自己的風險。

  一是屬性風險。信用卡代償,代償的是持卡人的消費账單,從這個角度,信用卡代償是典型的消費金融;而站在髮夾行角度,消費账單屬於應償貸款,信用卡代償則是一種非典型的以貸還貸。消費金融,政策層面是鼓勵的;以貸還貸,政策層面是嚴禁的。如何定性,事關重大。

  二是業務風險。正常情況下,信用卡代償解決的是持卡人的短期流動性問題,此時,業務模式是可持續的;而在特定情況下,信用卡代償會成為持卡人化解不良風險的工具,以維持表面上的良好征信,此時,信用卡代償便存在“接盤俠”的風險。在過度髮夾、過度負債的行業環境裡,後者的風險正越來越大。

  催收。從高速增長向中低速增長的轉型期,通常會帶來逾期率的快速上升,對催收業帶來短期利好。

  中長期看,金融科技重塑催收業是大勢所趨。金融機構通過部署智能催收系統,提高催收效率,降低外包需求;第三方催收公司,也需要借助金融科技,在合規和運營層面升級,提高競爭力。

  前景

  回到髮夾行自身,從速度到質量,並非一句話而已。

  發掘存量優質客戶,做好用戶運營,在成本投入和業務可持續盈利兩個維度中找平衡,不容易。

  市場中有不少經典的信用卡運營案例,湧現出一個又一個的所謂“神卡”,吸引了大量粉絲,風頭一時無兩。但卡界沒有常青樹,原因無他,幾乎所有的“神卡”,都是靠補貼性投入在支撐,長期虧本經營不可持續。

  銀行早過了躺著賺錢的時代,刷卡回傭也在趨勢性下降,靠補貼運營“神卡”活客的思路不再可取。如何借助金融科技,基於多維度數據,為持卡人設計千人千面的權益,擊中靶心、不及其余,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才是科技驅動背景下信用卡轉型的方向。

  所有的粗放,終究要回歸精益。

  至於前景,光明依舊。2018年末,我國人均持卡量僅為0.7張,相比發達國家和地區2.5張-3張的水準,仍有很大空間。

  但0.7到3的跨越,需要多次休整沉澱。所以,靜下心來,不要怕錯過紅利,夯實基礎,也不會錯失紅利。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碩士生導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