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疫情對經濟影響的分析和應對:兩個工具,三步政策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邢自強

包括筆者在內的經濟分析人員並非流行病專家,無法預測疫情具體何時見頂。鑒於疫情長短的不確定性,筆者認為,經濟學者可用好兩個分析工具:情景分析和大數據跟蹤。第一,可參考諸多中外流行病專家的不同預測,分幾種疫情發展情形,來做壓力測試,分析其對經濟的可能影響;第二,可通過大數據,包括每日電煤消耗、空氣汙染指數、交通擁堵指數、人員遷徙指數,來實時跟蹤復工進展,從而考證壓力測試幾種情形的進度。

全球和中國經濟復甦步伐將因疫情而延遲

本次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由於外部貿易摩擦消退和穩定的政策支持,2020年中國經濟本將處於小周期復甦階段。

一方面,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意味著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至少會持續到下半年。另一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和傳導增強,例如地方專項債發行量已達7200億元(2019年1月份為1410億元),且投向更具針對性,76%用於基建項目(2019年1月份為21%)。

此外,2016年5月以來的去庫存周期疊加貿易摩擦,國內多數製造業行業庫存已經調整到了周期低谷水準,倘若外部環境不惡化,重新進入再庫存階段的可能性較高。

同時,全球經濟動能逐步進入回升通道。源於貿易摩擦緩和、貨幣寬鬆(主要央行已將政策利率下調至比2016年前還低的水準)及發達經濟體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全球各類經濟指標從2019年4季度開始全面復甦,加權平均PMI已經逐步回升到榮枯線50%。

然而,全球和中國經濟復甦步伐將因為本次疫情的衝擊而延遲,這種衝擊是從消費到生產,從國內到海外,依次遞進。

其一,歷史規律(2003年非典,2009-10年H1N1甲型流感)顯示,傳染病衝擊下,旅遊、娛樂和實體店零售往往是受創最早最重的行業。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春節假期開始(1月24日)至今的旅客發送量僅為3億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80%。

其二,由於多數地方已將停工延長至2月中下旬,遠長於往年春節停工的時長,短期商業活動和工業生產將承壓。

其三,鑒於世衛組織將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些國家采取了旅遊管制措施,中國出境出行下降,其他亞洲經濟體在近期可能面臨旅遊和商務相關收入的衝擊。

綜合來看,由於本次疫情的傳染性強,因而防範應對措施更迅速、範圍更廣,本次疫情對經濟的短期影響將大於2003年非典疫情,很可能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面臨的大考。

如果複產有序推進,疫情對於經濟影響的頂峰或已臨近

儘管疫情仍面臨不確定性,但在湖北以外的地區,新增確診病例數開始走穩,為生產生活重歸正軌提供了條件。中央政治局常委會2月3日、12日兩度召開會議,要求有序推動各類復工複產,要求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強調,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時,加強經濟運行調度和調節。交通部門則統籌運力協助人員返崗。

與此同時,決策層保持經濟穩定、緩解疫情衝擊的政策也逐步陸續頒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在2月7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稱,“在疫情的背景下,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保持經濟增長更具有重要性。”“發出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的信號,穩定市場預期。”對於是否要推遲資管新規的執行,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正在做技術上的評估。

財政方面,國務院宣布自1月1日起對運輸防控重點物資和提供公共交通、生活服務、郵政快遞收入免征增值稅,並進一步擴容地方債提前下達額度支持基建。2月12日的政治局常委會要求繼續研究頒布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措施,要求支持外貿企業抓緊復工生產。

如果政策支持及時有力,複產進程有序推進,那麽疫情對於經濟影響的頂峰或已臨近。

然而,經濟分析人員無法預測疫情具體何時見頂。我們需要借助兩個工具——情景分析和大數據跟蹤,來分析疫情對經濟可能造成的影響。

情景一:疫情在二三月間見頂,復工速度順利。

假定2月中旬之後,湖北以外地區的經濟活動平穩迅速地恢復正常,預計1季度中國GDP增速可能被拖低接近1個百分點。最早從3月起,工業生產和外貿便可能迅速回升,以滿足國內和全球製造業的補庫存需求。另一方面,隨著消費者情緒的好轉,可選消費增速可能自2季度起補償性恢復。

政策層面,我們假定地方債前置,實施財政補貼和減稅,同時央行投放流動性以輔助債券發行,並支持市場情緒。那麽,2020年全年GDP增速的損失將相對溫和。

但目前來看,這種情形的概率不高,因為復工速度仍存在不確定性:由於各地自發的人員出行管理和公共衛生舉措,很多地方和企業都將復工日定在2月下旬或更晚,而且將分批次逐步恢復生產。例如,2月10日起允許民生和疫情防控必需企業復工;15日之後起允許本地供應鏈較為完整的工業企業復工;20日起允許聘用外地員工較多的其他企業復工。大部分地區對於企業複產亦有非常詳細和嚴格的規定,包括返回的員工隔離14天,加強健康檢查,以及企業在經營和生產環境中需要采取嚴格衛生措施。鑒於此,不少企業反饋,及時復工難度較大。

情景二:疫情在二三月間見頂,復工漸進緩慢。

一個更可能的情形是,更多地區和企業實施上述的分階段復工,那麽1季度GDP增速可能會被拖累接近1.5個百分點。首先,額外2-3周的生產恢復期可能會拉低1-2月份的工業生產5個百分點;即使假定3月份出現一定程度的補償修複,1季度工業增加值可能仍被拖低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旅遊和線下消費等行業在停工和出行限制期間的損失在短期內難以恢復。

但下述因素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影響,包括網購活動、居民在家期間增加食品和日用品購買量,以及醫療產品和服務的社會需求增加。

另一方面,決策層很可能會采取更多逆周期措施,包括加強流動性注入,以及短期內將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利率下調10-20個基點;財政赤字有望增加0.2-0.3個百分點,地方專項債擴容支持基建、對受疫情影響行業實行臨時稅費減免。綜合上述考慮,二季度之後,經濟活動有望逐漸復甦,預計全年GDP增速的淨損失為0.2-0.3個百分點,依然能夠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情景三:疫情到4月份才見頂,復工進度進一步延長。

此情景下,整個上半年的GDP增速可能被拖低最高達1.3個百分點。全國範圍停工期的延長不僅會抑製國內生產與消費,還會干擾全球供應鏈,從而對中國出口造成第二輪影響。作為應對,決策層可加碼政策力度,例如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降低利率40個基點和下調法定準備金率,以及加強對企業融資的再貸款支持;廣義財政赤字擴大0.5個百分點,為主要受影響的行業免除半年左右的社保繳費、減免增值稅,以及增加地方專項債額度。即便考慮到這些政策應對,在此情形下,全年的GDP增速仍可能面臨接近0.5個百分點的淨損失,因此可能需要適度容忍略低的經濟增速目標。

我們可以通過“復工指數”來實時考證幾種情景的進展。

為追蹤疫情對經濟增長的潛在影響,以及三種壓力測試情景的可能性,我們密切觀察如下指標和動向:反映工業產能利用率,可參考動力煤每日消費量;反映人員返程進度,可參考全國旅客日發送量,以及一些互聯網公司的“人員遷徙指數”;反映主要城市日常出行和商業活動頻密度,可參照空氣質量PM2.5指數、交通擁堵指數。此外,我們亦繼續關注湖北以外地區的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以及各個行業及地方的復工政策和日程。

筆者所編制的大摩“復工進展指數”顯示,目前返回城市的人員不足節前返鄉人員的1/3,工業產能利用率的恢復水準不足春節前的50%,復工步伐仍舊較為緩慢,即情形一的可能性逐步下降,重點關注情形二(慢復工)和情形三(復工進度進一步延長)的可能性變化。

政策上應三步走,

推進城市化2.0

可見,對經濟的短期影響視乎於疫情的長短。政策上應三步走,先救急,再強身,重改革。

第一步,對疫情直接衝擊的行業(餐飲、消費、旅遊和中小企業)減免稅費、增加流動貸款,地方積極投放衛生資源以支持企業自主復工,避免企業倒閉和失業上升。

第二步,宏觀政策上降利率、擴赤字、減稅費,助力經濟復甦。一旦能有序復工,可進一步增發國債5000-6000億元,降低LPR貸款利率30-40個基點。

長期視角下,疫情對中國潛在增速影響有限。長期增長潛力取決於人力、資本和科技三項原動力。雖然面臨老齡化和逆全球化等結構性挑戰,但筆者認為,中國也能通過吸取疫情暴露出來的經驗教訓,深化改革,緩解這些挑戰和風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這個路徑就是通過健全社會保障和公共衛生體系,來實現深度城市化,挖掘人口向發達城市群轉移的潛力,實現集聚效應。同時,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應對大城市的醫療、教育等大城市病挑戰。通過加大服務業和製造業開放、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保持對科技產業鏈的吸引力。另外,通過人民幣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吸引外資流入,彌補儲蓄率的下降。這也是筆者去年的研究《城市化2.0》的主要側重點。疫情之後,依然不改變這些長期判斷。

疫情對工商活動的影響尚可測算,但對患病人群及其親友帶來的悲痛則不可估量。政策的重中之重,當是在跨越疫情的短期衝擊後,充分吸取教訓、深化改革。須有堅實的公共資源和衛生體系作保障,才能在城市化2.0階段實現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