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身價7億,28年來把錢全投到400多套破舊的老房子

圖文版權歸屬原作者,僅限交流學習

古建築收藏家

蒙蒙煙雨,

亭台樓閣。

秦同千撐著傘,站在複建好的,宅院裡凝思。“可能我前世木工活沒做好,所以這一世,要繼續整修老房子。”他開玩笑說。

28年來,他花費數億元,收藏了400余套古宅。

為了讓古宅複建,他又買地、找匠人,谘詢專家。

眼看著古宅群落成,他說得回去做企業啦,

沒錢,談什麽情懷?

秦同千主業做綠化工程,

收藏“老東西”,是從1988年開始的。

那年在給居住上海的德國人,別墅裡做綠化的時候,他發現那幾個德國人家裡,用的都是中式老家具,甚至連老式木頭馬桶,也拿來當擺設。

這讓他突然意識到,中國“老東西”的意義,便開始瘋狂的收集古家具。

從八扇清代花窗到屏風、門匾、踏床、圈椅、梳妝台……他經常成批購買,沒幾年就收了上萬件。

90年的時候,他同時開始收古建築。

第一棟是晚清民居,都快坍塌了,主人要拆掉蓋新房。他用30萬把民居買下,又花費大力氣運了回來。

起初也只是想著收藏幾套,等退休以後複建起來,自己做個園子,和老友聊聊天、喝喝茶,悠閑的養養老。

但收藏多了,越來越了解古宅之後,秦同千開始有了使命感。這些凝聚先人智慧的古建築,應該傳承下去,不能被隨便拆掉。

他更賣力收藏古宅。一趟趟往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甚至是福建的鄉下跑,四處搜尋古宅的線索。

只要有人告訴他,哪裡有古宅的消息,他都會想盡辦法,第一時間趕過去。

有年春節時收到消息,等不得過完年,大年初二他就離家跑了過去。當地的新年習俗,進門得吃4個白煮蛋。他一連跑了4家,吞掉16個。

多偏的地方他都去過,多高的山也爬過。一次在冰天雪地裡,翻了兩座山頭,步行來回六個小時。

大多時候他還是一個人,通宵的開著車前去。路上顧不得休息,到地兒隨便吃包泡麵。

談妥的古宅,一磚一瓦,一柱一椽,零散的拉回來。

一堆堆標記好,放在專門租的大倉柯瑞。一堆就是一套古宅。

他不覺得累,相反還覺得,是件“壯闊”的事情。“我覺得這個東西,我可以保護下來了,就很開心,渾身充滿力量。”

到2005年,他已經收藏了,400多套古宅。

而這時候,古宅收藏開始風靡起來,轉手賣到國外便可賺高價。也有人向他十倍高價購買,但都被拒絕了。至今一件也沒有轉手過。

古宅的價格水漲船高,光一個石雕門樓,就花了118萬。他有點吃不消,不得不放慢收購的腳步。

停下來之後,他開始思考,手頭古宅的複建。

他決定打造成古宅群落,讓人們到古宅中起居飲食。“想老房子活著就必須使用它,不然很容易就倒塌腐爛。”

複建的地方也不能隨便找,萬一過段時間又被拆掉。2008年,他花1億多,在會稽山下買了塊地。

這塊地有山有水,自然風景秀麗。而且由於位置的原因,被規劃或征拆的幾率不大。古宅有望在這上面,永久保存下來。

為了最大限度,還原古宅的面貌,他找到,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來幫忙指導。

阮儀三是知名的“古城衛士”,平遙、麗江等知名古城古鎮,都是因為他的努力才得以保全。

但阮儀三一直強調“原址保護”,不讚成秦同千所做的“異地複建”。而且他知道的一些企業家做古建築,只是建新舊摻雜的“明清文化園”,純粹為賺錢盈利。

所以剛開始,阮儀三並不給秦同千好臉色。可秦同千一次次誠懇邀請,他終究是心軟了下來,決定去看一下。

當時工程已經開建,幾百位工人,在架子上複建古宅。

秦同千還專門組建了,古建修複團隊。找來幾百位,技藝精湛的工匠,一點點對他收藏的古宅零件,進行修複。

阮儀三看到這種情況後,被深深感動,直說秦同千“是個瘋子”。之後二話不說,跑上跑下,認真地指出細節錯誤。

秦同千認真記下來,把錯的一一拆除,重新去倉庫配對。如果沒有,就去市場搜羅,甚至找工匠重做。

為了一張黃花梨床,他從海南找到相同的木料,又高薪聘請老工匠,花費一年多的時間,才將其恢復原貌。雖然耗資不菲,但他覺得很值。

他對工匠十分尊敬。古建修複團隊的工匠,多時四五百人,長期留聘的也有近百人。

管吃管住,按天發工資,最多的一人一天550,而且不限定完成時間,只要活做得精細。

他甚至還專門找來人,採訪老工匠,幫他們出了一本,“古建保護實錄”的書。

經過這幾年的精益求精,會稽山麓已經複建起50棟古宅。

老式的白果廳、雕花樓、戲台等,成了餐廳、閱覽室、咖啡廳……

上海青浦區朱家角,秦同千收藏的最大古宅“五鳳樓”,和一幢晚清戲台,也按照原樣複建成功。

從興趣開始,到給自己背負,這麽大的使命,並將它堅持下來。

很多人佩服秦同千,也很多人誤會他,但沒有人了解,他承擔的壓力有多大。

他的主業還算成功。但是主業賺的家當,幾乎全部被他投入到古宅裡面。

從收藏到維護,再到修複,和最後的複建,至少花出了6、7億。

他用身家換來的經驗,給古建、古城的保護,提供了一個,引領性的啟示。

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他28年來的所作所為。

中國社會對“老東西”的,輕視、丟棄,漸漸成為過去式。人們已經在反思和回歸。

正如秦同千多年來,堅定不移地信念:“中國人一定會覺醒,中國的東西是好東西。”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