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海上成功發射火箭,中國航天再進一步

觀察家

海上發射對於通信系統傳輸、海上平台穩定度、複雜多變天氣應對、火箭自主控制等,都是一次全面檢驗。

航天發射成為了近期熱點,世界主要航天強國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台。俄羅斯剛剛完成重磅航天發射,美國就突然發力,完成一箭60星發射。信息時代深度發展的今天,航天領域成為各界爭奪的焦點,馬斯克雄心勃勃的“星鏈”計劃已經拉開序幕。航天不僅是現代各種高端技術的聚集地,體現一個國家的科技綜合競爭力,更是未來軍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幸運的是,中國在航天領域有著獨到的競爭力,昨天,航天迷就迎來了一個好消息。

據報導,昨天中午12時06分,CZ-11 WEY號運載火箭在我國黃海海域成功將捕風一號A/B衛星、中電網通一號A/B衛星、吉林一號高分03A衛星、天啟三號衛星和天儀研究院的瀟湘一號04星(婁星號),共計7顆衛星,送入約600公里高度的圓軌道。這預示著,中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空白。

海上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在航天發射領域又站到了一個新高地,突破了海上發射穩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關鍵技術,具備了與美俄等航天強國同台競技的資本。

陸地那麽大,為什麽選擇大海?陸上發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為什麽投入巨大精力開拓海上發射領域?

海上發射具備技術新、環境新、流程新、模式新等“四新”特點,是國際航天界醞釀多年的一種新的火箭、衛星發射方式,也是一個全新挑戰。歷史上,美、俄、烏和挪威共同組建的海上發射公司,進行過36次發射活動,成功率為88.89%,而最終入軌成功率為91.67%。僅就成熟度而言,海上發射還不及陸上發射,但從未來前景看,則屬於各國爭奪的高點。隨著技術的成熟,海上發射很可能引領未來航天發射。

毫無疑問,攻克多項核心技術、破除大量障礙才實現的海上發射突破,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高效、安全、經濟,已經成為未來航天發射的主流趨勢,美國SpaceX公司之所以引發世界關注,就是因其在這些方面具有獨到優勢。傳統陸地發射方式雖然技術成熟、經驗豐富,但發射成本高、受限多等缺點卻已經成為了現代航天發射的重大製約,而海上發射則彌補了相關缺陷,具有多個陸地發射無法比擬的優勢。

移動式海上平台的發射方式,具有靈活、便捷、環境製約小等突出優點。海上發射不會對周邊的生產、生活等造成干擾,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由於處於移動狀態,海上發射方式可以更加機動靈活,便於調整發射位置,尋找最為有利的發射時機,克服過去的發射死角,最大限度地提高發射效能。發射後,火箭助推器及第1、2級的殘骸則可直接落入海中,大大降低了安全壓力。

不僅如此,海上近赤道區域低緯度發射還能最大限度節約發射成本。公開資料可知,火箭的運載能力與地球的自轉力量直接相關,距離赤道越近地球自轉的力量越大,火箭發射需要的燃料就越少。有關專家測算,赤道附近的低緯度發射,火箭起飛重量能夠減少28%,這對於降低發射成本顯然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在近赤道海上區域發射能做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飛行軌道與最終軌道處於同一平面,從而節省衛星自身推進劑的使用,在大幅度提升衛星壽命的同時,能夠確保衛星的精準定位和運行,提高衛星的性能指標。

海上發射對於通信系統傳輸、海上平台穩定度、複雜多變天氣應對、運輸補給、火箭自主控制等,都是一次全面檢驗,也極大推動了相關技術和產業發展。

毋庸置疑,這次海上發射成功僅僅是第一步,中國航天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起飛重量達47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超過5噸的“天頂3-SL”面前,這次參與實驗的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顯得明顯“小巧”。但有了好的開始,就可以確信,將來我們必然在海上火箭發射領域取得更大突破,並最終實現海洋上每個角落都是我們發射場的宏偉目標。

謝永亮(軍事科學院博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