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成長是一隻凶猛野獸,我隻願守護那金色的麥田

1951年,《麥田裡的守望者》一經出版,震動美國文壇。時至今日,已經成為20世紀不可磨滅的偉大小說,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作為塞林格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這本書其實隻說了三天的故事。

該書以主人公霍頓第一人稱的口吻,焦灼煩悶地講述著自己被學校開除後在紐約城遊蕩的日子。而這種逃脫,是對學校的不滿,是對虛偽成人世界的反抗,也是一種渴望去尋求真理與純淨的內心衝動。

反英雄形象:失落的守望者

由此,霍頓,也被不少評論家認為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的反英雄(antihero)形象之一。

所謂反英雄,就意味著他並不是主流價值裡認定的英雄。這類人在某些方面明顯的缺點或失敗,但同時又具有英雄的氣質或行為。

以霍頓來說,16歲的他,恰逢自我意識日益噴薄的青春期。他的敏感、叛逆與孤獨,與這個假模假樣的世界格格不入。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反叛少年,他與社會、家庭、學校的鴻溝隨處可見。荒廢學業、抗拒長大、決不妥協、渴望獨立,他對待社會的巨大陰影,無力反擊。但在這些表面的反叛背後,是他對純真世界的渴求與守望。

雖然出生於一個富裕的中產之家,但他和父母之間的溝通非常匱乏,他們常常衝他“大發脾氣”。除了給他經濟支撐,他們沒有給霍頓任何的情感支持。他和妹妹談到自己的律師父親時說,律師不一定公正,也得為自己謀點私利,圖慕虛榮。

在他的觀念意識裡,他對那些為了贏得社會地位和權力身份的人深惡痛絕,包括自己的父母。“Phony”一詞在書裡多次出現,指的就是虛偽、贗品。人模狗樣兒地逢場作戲、趨炎附勢是霍頓最為唾棄的。

霍頓就讀的學校名叫潘西,雖是一所頗有名望的貴族私立學校,可學校的教育情況卻令人大失所望。在霍頓看來,這所學校充滿著偽君子,既不能為學生提供健康的成長環境,也不能提供良好的學校教育。

學生功利讀書,只為可以買一輛炫目的法拉利,聊天裡還夾雜著滿是汙濁的話語;校長也是見風使舵的勢利眼、巴結權富牆頭草;那些看上去煞有其事的老師,都揣著利己主義者的觀念;權勢是這座學校的通行證,虛假在這座被稱為知識殿堂的地方成為習以為常的流行。

在風華正茂的年紀,這些都不是霍頓想要的。從學校開始,他就陷入一種孤立無援的境地。

之後的遊蕩之旅,無論是偶遇精致虛偽中產階級的家長,還是紐約一城的黑暗經歷,他的反叛在龐大而不可撼動的社會氛圍前變得不值一提。他所有的苦悶與孤寂並沒有因為他的出逃而找到出口,反而變得更加潰敗。

可見,霍頓雖然在書裡是以一位頹靡的失敗者示人,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有著一份底線的堅守。他是一股年輕力量的代表,是陳腐社會裡的反抗軍,是對虛偽世界Say No的精神英雄。

霍頓是我們每個人青春的影子

以創作背景來說,二戰結束後的美國,經濟繁榮,成為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大國。在經濟快速飛躍的拉扯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開始走入荒漠。這樣的時期,功利主義也好,利己主義也罷,都是當時社會凸顯的問題。

而霍頓就是在這樣的時期,在這片物欲橫流的土地上揭竿而起。社會對人精神世界的異化,自然成為他批判大環境的主旋律。燈紅酒綠、聲色犬馬、權勢富貴擠壓著一位青年的生存空間,他無法呼吸,也沒有出口。

但我們要意識到的是,這些對虛妄世界的憤恨,其實都根植於霍頓內心深處的純淨之地。畢竟,對虛偽的憎恨,相伴著的便是對真誠的向往。

比如,童年與孩子,就是霍頓心裡的淨地。無論是通過一個棒球手套所窺見的他對離世弟弟的真摯之情,還是與妹妹菲比親密無間的信任與支持,他所堅守的那份誠摯的情感世界雖然一直被不斷打破,但也一直都在。

書裡,霍頓離世的弟弟,叫作艾力,他是霍頓心中純潔的代表。而D.B.則是霍頓那個原本有才華,卻跑到好萊塢追名逐利的哥哥。這樣的三個階段——艾力、霍頓、D.B.,就此拚湊出一個男人的完整一生。純淨、撕扯與妥協,好像是順應成長的必經規則。

當我們再回頭看,會發現霍頓是矛盾的,他的逃離,一方面是想要早點經歷成人世界的險惡,一方面又對這些撲面而來的凶猛浪潮避之不及。

絕地逢生,是霍頓長大的方式,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長大的方式。

年輕生命的野蠻生長,是每一個人都曾經歷過的陣痛。我們未必會采取如同霍頓那般直接而強烈的方式,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都曾經是霍頓,都曾經在一次次經歷過被社會一擊又一擊的瞬間,聽過一聲又一聲的回響。

我的夢想是做一位麥田捕手

霍頓在書裡說過非常重要的一段話,他說“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麽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乾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在擔憂自我迷失的旅途裡,霍頓以看似消極抵抗的方式,不僅堅守著自己的純真領地,也想要成為其他即將被虛無吞沒的孩子的救世者。

而我們這些曾經在懸崖邊奔跑的孩子,其實終將有一天從懸崖跌落,“光榮”成為成人世界的一員。霍頓那充滿麥田金黃色的想象,最終卻只能成為一個夢。

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裡寫到“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其實與霍頓的守望有幾分相似,不願孩子再次跌落曾經歷經的黑暗,隻願光明將其圍繞。

故事裡的霍頓,就像《皇帝的新衣》裡看穿所有的謊言,卻仍然不會有人選擇和他站在一起的孩童。他的看法乍看脫節,實際都是直指我們習以為常的症結。

書裡,有一個非常動人的細節。當霍頓反覆糾結“冬天,湖面結冰以後,鴨子去哪了”的時候,其實就是他對一去無回的純淨童年的痛惜。

塞林格用一種戲謔的方式構築霍頓的三日青春時光。他曾在書裡說“用自己掙的錢蓋個小屋,在裡面度完餘生。”而他也真的買了一塊90多英畝的土地,住在四周都是樹木,裝著報警器,布著鐵絲網的遠郊隱居起來。

塞林格心裡的霍頓是不是還存在於他的骨子裡從未消失,我們不得而知,但一定還有很多很多的霍頓迷惘而憤怒地行走在這個來勢洶洶的世界。

這本《麥田裡的守望者》也是本季《一本好書》收官之作,打開騰訊影片,搜索一本好書,一起共赴這場野蠻而柔軟的青春故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