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眾文化出圈靠綜藝,脫口秀卻隻紅了李誕?

號脈影像經絡,洞悉娛樂風潮

7月21日,《脫口秀大會2》播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檔節目其實是《吐槽大會》的衍生品。

然而,第一季《脫口秀大會》雖然如《吐槽大會》一樣請來明星坐鎮,卻遠不如後者出圈。

正當《吐槽大會》口碑逐漸下滑,《脫口秀大會2》迎頭而上,在慢綜藝與音樂類綜藝風起雲湧之時,脫口秀節目能否也迎來自己的夏天?

吐槽是門手藝

脫口秀亦稱為談話節目,是指一種由觀眾聚集在一起討論主持人提出的話題的廣播或電視節目。在西方“脫口秀”是一個視頻節目的形式,也是一種主持風格。

而《吐槽大會》與《脫口秀大會》,其實並非是歐美傳統意義上的“Talk Show(脫口秀)”,在形式上其實更傾向於“Stand-up comedy(單口喜劇)”,即一個人在台上口頭表演,扔包袱、拋梗、講段子,逗人發笑。

在這兩檔節目出現之前,單口喜劇其實在電視熒屏上也曾刮起過一陣風。

2012年,以王自健為主的《今晚80後脫口秀》在東方衛視播出,節目每期通過脫口秀的形式講述年輕人的生活,插科打諢中展現年輕人對社會熱點、文化事件、時尚潮流的態度和立場。

在展現年輕人風采的同時,用反諷的方式對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不良現象進行批判,針砭時弊,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李誕與王建國在這檔節目中代表了部分追求自我的年輕人,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為他們在《吐槽大會》獨挑大梁打下了基礎。

如果說《吐槽大會》是以嘉賓為主,進行一場從頭到腳的調侃,《脫口秀大會》則是更注重於喜劇本身,每期通過一個固定的主題來進行緊張搞笑的表演,例如,這次的競演主題——“有本事再刷存在感”。

前者在於是否吐槽到位,向一個人開炮,不僅要打在點上,還要有喜劇效果;後者則在於講段子是否出彩,對於“命題作文”的競賽,就看誰的效果更佳。

最初,《吐槽大會》以“狠”出圈。請來當下具有爭議性的明星做嘉賓進行跨界表演,並以他們身上的話題為“槽點”,雙向解讀。

例如,被觀眾視為“玲花一個人也能唱”的鳳凰傳奇組合,將曾毅在演唱時貢獻不大這一現象作為槽點大肆吐槽,把質疑聲放大,一解觀眾的口嗨欲,而嘉賓的現場反應也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

《吐槽大會》第一季反響熱烈,獲得豆瓣評分7.5。接下來,不僅打造出系列作品,更孵化出衍生品《脫口秀大會》。

2017年的《吐槽大會2》豆瓣評分6.9,口碑稍有下滑,《脫口秀大會》雖然有“北大還行撒貝寧”這一話題被全民熱議,前11期平均流量超過1億,但節目本身卻沒有出圈。2018年,《吐槽大會》冠名商增多,邀請嘉賓咖位也日漸增大,卻遭到觀眾吐槽:節目越來越不好笑了。

人紅節目不紅,脫口秀出圈難

不過,正如李誕在《脫口秀大會2》第一期中說的,節目播出後,非但沒有推出新人,脫口秀在國內的存在感仍然很低。

《吐槽大會》使李誕迅速走紅,大大小小的綜藝邀約、無處不在的貼片廣告,通過脫口秀,李誕成功出圈。觀眾熱衷於李誕的搞笑,卻忽略了節目本身,導致人紅了,脫口秀文化卻沒有出圈。

小眾文化通過綜藝節目出圈,已經成為一種現象。《奇葩說》推出辯論文化、《聲入人心》推出歌劇文化、《中國有嘻哈》推出嘻哈文化、《這就是街舞》推出街舞文化、《樂隊的夏天》推出搖滾文化......

其實,從《脫口秀大會》不難看出,節目有意弘揚脫口秀文化:仿照歐美脫口秀設立了有線話筒,兩隊競賽、多人對戰,全方位展現了脫口秀表演。

《脫口秀大會2》與第一季不同的地方在於,加入了以於謙、李誕、吳昕三人組成的“領笑員”,看似是製造氣氛,實際上是作為三種不同領域的代表人物來解讀嘉賓的表現。

李誕開始在節目中講解脫口秀的創作,通過對於選手節奏、內容、技巧等方面進行講解,便於觀眾了解脫口秀文化。

於謙是相聲演員,而傳統相聲也屬於一種單口喜劇,於謙對於選手的點評則多了專業性。

吳昕則代表了純粹被逗笑的觀眾——對脫口秀文化沒有深度的了解,只是被其中的內容所打動。

邀請嘉賓對脫口秀進行專業解讀,更便於觀眾從多個角度理解這種文化。《脫口秀大會2》跳出了脫口秀傳統的表現形式,也使節目在創作、製作上更加成熟。在內容上,設立一系列接地氣、生活化的話題來表現態度,更容易引發觀眾的共鳴。

《脫口秀大會2》第一期節目在豆瓣獲得7.2分,超過第一季的6.9分,不斷求新求變,注重培養新生力量,是一檔小眾文化節目應該做的。如此看來,離脫口秀文化出圈也不遠了。

【文/大水梨】

The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