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最不羈、最自由的藝術團體裡,是怎樣一種體驗?

“布魯姆斯伯裡團體”由上世紀英國文學和藝術圈的精英組成,他們前衛、自由、桀驁不馴而又離經叛道。這個卓越的“小團體”,從生活和作品中發揮著對制度和傳統的攻擊。

布魯姆斯伯裡團體(The bloomsbury group)是一個英國20世紀初號稱“無限靈感、無限激情、無限才華”的知識分子小團體。“團體”一開始僅僅像是一個同學會,有畫家、作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等,他們大都來自劍橋大學。如果你熱愛西方藝術、文學抑或是經濟,都能在這個群體中發現令人心動的名字。

布魯姆斯伯裡團體

布魯姆斯伯裡團體以大名鼎鼎的女作家弗吉尼亞·沃爾夫(Virgi年 Woolf)和她美麗的畫家姐姐范奈莎·貝爾(Vanessa Bell)為中心,他們聚集在位於布魯姆斯伯裡的范奈莎家後花園,探討和交流著那個時代最自由和不羈的想法。他們開放而超前,直到今天,都還讓許多傳記家們為之著迷。

范奈莎·貝爾(左)和弗吉尼亞·沃爾夫(右)

范奈莎·貝爾被稱為這個團體的“統治者”,而團體的聚集地查爾斯頓農莊,就是范奈莎·貝爾的家。二戰時期,因為遠離落在倫敦的彈火,這座農莊成為了范奈莎和布魯姆斯伯裡團體成員們的“避難所”。他們以精英自居,感情錯綜複雜,讓人們對他們的故事津津樂道。

今天的查爾斯頓農莊已經成為了每個前往那裡的人都會拜訪的地方

始於後花園的英倫“肥皂劇”

布魯姆斯伯裡團體受英國哲學家摩爾(G.E. Moore)的影響,相信“在生活中,一個人的首要主體是愛、創造、享受的審美經驗和知識追求”的理念。他們反對一夫一妻製,即使他們之間有著已婚夫婦,但也不乏情人。

布魯姆斯伯裡團體人物關係

弗吉尼亞·沃爾夫是被譽為20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先鋒的女作家,世界大戰時期英國文學界的領軍人物。沃爾夫的小說摒棄了物質上的表象,注重描繪人類的潛意識和精神世界,她也被譽為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人物,“英國散文大家中的最後一人”。

英國作家弗吉尼亞·沃爾夫

范奈莎·貝爾筆下的妹妹弗吉尼亞·沃爾夫

沃爾夫革新了英語語言,不斷挑戰著新的寫作手法。女性主義貫穿其作品,她無限地用文字強調女性的價值和應有的獨立性。除了沃爾夫最知名的小說《戴洛維夫人》《到燈塔去》《雅各的房間》等,她最動人的小說之一應該就是獻給自己情人薇塔·薩克維爾·韋斯特(Vita Sackville-West)的《奧蘭多》。

英國詩人、作家、園藝家薇塔·薩克維爾·韋斯特(1892年3月2日-1962年6月2日)

《奧蘭多》是沃爾夫寫給薇塔的信,是她在墜入愛情時寫下的動人對白。薇塔的兒子稱這部作品為“文學史上最長、最動人的情書”,而《奧蘭多》充滿超前意識的女性主義,也讓沃爾夫從維多利亞時代女性的自我蔑視中得以解放。

《奧蘭多》內頁

作為沃爾夫的姐姐,范奈莎·貝爾除了自己的畫作,在歷史上並未留下過多記錄。在妹妹沃爾夫的光芒下,范奈莎將重心更多地放在了自己鍾愛的繪畫和室內設計上。然而,向來低調的她卻是布魯姆斯伯裡團體的“創始人”以及絕對核心。

范奈莎·貝爾《自畫像》,1915年

幼時自學繪畫,後師從於約翰·辛格爾·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和亨利·唐克斯(Henry Tonks)等大師,范奈莎的繪畫天賦一直不容小覷。她的作品構圖大膽、色彩鮮明,深受後印象派和抽象派的影響。

范奈莎·貝爾的油畫作品

范奈莎·貝爾《Still Life on Corner of a Mantelpiece》,1914年

與妹妹沃爾夫超前的觀點相同,范奈莎在和藝術評論家、形式主義家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結婚後,也允許對方在婚外尋找情人。克萊夫與范奈莎生下兩個兒子,從那以後,范奈莎的生命裡就只有兒子和繪畫。

范奈莎·貝爾於1905年寫給丈夫克萊夫的信,提出了要舉辦布魯姆斯伯裡團體聚會的想法。

克萊夫在給范奈莎的妹妹沃爾夫的信中曾說道,“我從范奈莎那裡得不到任何感情,孩子佔據了她的一切。”而正因如此,克萊夫與沃爾夫在范奈莎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後,開始公開地調情。

范奈莎·貝爾筆下的克萊夫·貝爾與孩子們

在和克萊夫的第二個兒子出生後,范奈莎與著名畫家、藝術批評家羅傑·弗萊(Roger Fry)開始了戀愛。然而很快地,弗萊就被畫家鄧肯·格蘭特(Duncan Grant)所取代,范奈莎和格蘭特生下了一個女兒,卻由名義上的丈夫克萊夫視為己出地培養長大。

羅傑·弗萊《自畫像》,1866年

鄧肯·格蘭特《自畫像》,1885年

羅傑·弗萊是西方現代主義美術的開拓者,英國後印象派運動的主導者,他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批評家之一。雖然與范奈莎的戀情熱烈而短暫,他們卻是生活和藝術上一生的摯友。

羅傑·弗萊畫中的范奈莎·貝爾(左)、范奈莎·貝爾畫中的羅傑·弗萊(右)

鄧肯·格蘭特先與羅傑·弗萊相識,後者給了格蘭特的繪畫許多啟發和影響。在結識了范奈莎後,格蘭特發現他們有著更加相通的藝術理念,他漸漸取代了弗萊在范奈莎心中的地位。即使如此,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三位布魯姆斯伯裡團體的主要藝術家都在密切地一起交流和創作。

范奈莎·貝爾《抽象畫》,1914年

羅傑·弗萊《Essay in Abstract Design》,1914-1915年

鄧肯·格蘭特《Interior at Gordon Square》,1915年

一戰過後,范奈莎與克萊夫、格蘭特以及格蘭特的同性情人一起搬到了查理斯頓莊園。在這個讓人瞠目結舌的人物關係網中,范奈莎與格蘭特卻一直保持藝術與生活上的交流與激情。他們一起合作了數多室內設計作品,還參與了多部舞台劇的劇場與服裝設計。

鄧肯·格蘭特身穿他與范奈莎·貝爾一起設計的舞台服裝

鄧肯·格蘭特與范奈莎·貝爾所作的室內設計

反傳統的自由家

布魯姆斯伯裡團體還包括了小說家愛德華·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傳記作家裡頓·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以及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等。這些在藝術和文學界赫赫有名的人物思想上極為投契,大部分成員來自劍橋的事實也帶給了布魯姆斯伯裡團體濃厚的學術氛圍。

布魯姆斯伯裡團體成員的野餐聚會

推崇知識交流是劍橋人共通的特質,也是布魯姆斯伯裡團體成員們信奉的意識。他們漠視權威、敢於懷疑和創新,反對維多利亞後期的傳統觀念。

范奈莎·貝爾畫中的布魯姆斯伯裡團體聚會

20世紀初期,由塞尚、畢加索和馬蒂斯等畫家的畫作組成的後印象主義畫展被羅傑·弗萊介紹到倫敦,引起了群眾的憤怒。布魯姆斯伯裡團體極其推崇後印象主義,他們藐視權威的旗幟也在這個事件的發酵下愈發鮮明。

羅傑·弗萊《Rivers with Poplars》,1912年

羅傑·弗萊《Still Life with T'ang Horse》,1919年

與此同時,20世紀的中國,徐志摩、胡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組成的“新月社”,就是受到了布魯姆斯伯裡團體的影響。徐志摩在劍橋時深受布魯姆斯伯裡團體氛圍的熏陶,並將這個團體的理念帶回中國,以其為模板建立了“新月社”。

《油畫》新月社

有人評論布魯姆斯伯裡團體已經與現實無關,他們自我陶醉的生活姿態也常常受到質疑。然而,這些具有超前意識的精英推動了社會和藝術寬容性的事實不可否認,他們反戰以及對後印象派發展的幫助都是革命性的。他們深深地影響了文學、美學、批評、經濟學,以及群眾對女權主義、和平主義和性的態度。

第二次後印象主義畫展的參展藝術家名單,鄧肯·格蘭特與范奈莎·貝爾的名字和塞尚與布拉克的名字寫在一起。

范奈莎·貝爾曾在她的回憶錄中說道:“我們無所顧忌,無話不談。你可以說任何你喜歡的藝術、或者宗教之類的話題,也可能是非常無聊地談論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日子過得令人興奮、充滿驚奇和快樂。我們必須探詢生活,欣慰的是,我們可以自由地做這一切。

[編輯、文/Amber]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