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個人如何活成一家公司?

創投圈大小事,你都能盡在掌握

騰訊創業 | ID:qqchuangye

把雇傭變成合作,把工作變成「自己的事業」,讓整個社會的資源高效運轉起來。

作者 / Lachel

來源 / 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未來的時代,一定是「獨立工作」的時代。每個人以個體為部門,把雇傭變成合作,把工作變成「自己的事業」,讓整個社會的資源高效運轉起來。

那麽,我們如何更好地擁抱和迎接這個時代?

不妨,從思考「我能提供什麽產品」開始。

很多讀者在留言中,都表示:「合作的產品」「別人的產品」講得很透了,能不能就「自己的產品」再展開講講?

恰好,我在生活中,遇到更多的,其實也是這樣的人:

擁有一技之長,在公司裡也算業務骨乾,但卻缺乏將技能「產品化」的能力,缺乏商業思維和嗅覺,不知道從何入手。

因此,今天,我想和你聊一聊:如何培養自己的商業思維?

如何才能打破企業和團隊的局限,讓自己的能力延展出來,接觸到更多的機會,獨立延展成一個系統?

這條路沒有人能替你去走,但我希望能分享一些意識、思維,幫助你打破原有的工作慣性,開始去思考全新的可能性。

1

向上:圖景再定位

我提到過一個概念,叫做Big picture。

這是系統思維裡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中文裡似乎還沒有對應的術語,一般可理解為「圖景」「大局」——在這裡,我將其稱為「圖景」。

那麽,什麽是圖景?

其實很簡單。就是用巨集觀、系統的視角去看待一個節點:

它創造了什麽樣的變化?

它更高一層的系統是什麽?

是什麽使得它能夠持續存在?

舉個例子:如果把「公司」看作一個節點,那麽,它的圖景是什麽呢?就是:將零散的「個人」整合起來,通過有效的流程,生產出滿足需求的產品,再賣給客戶。

在這個過程中,「公司」實現了更高效的資源配置:它將一個無序、低效的狀態(每個人都需要找夥伴、客戶),轉變成一個有序、高效的狀態(公司提供崗位,每個人各司其職),並從中汲取燃料(股東權益),以此保障自己的持存。

這就是圖景的視角:將節點放到整體的環境之中,去思考它能夠起到的意義,向更高的層次歸納、提升,重新給它一個定位——這就是「再定位」(Repositioning)。

舉個案例:有個朋友在某大公司裡做翻譯。他的日常工作是什麽呢?整合各部門、工程師提供的文檔資料,把它們翻譯、統一成標準格式,保證企業內部和對客戶之間的順暢溝通。

這種情況下,可以給一個什麽樣的「再定位」呢?企業知識管理。

一旦你把自己的工作,從「翻譯」,理解為「企業知識管理」,你就會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你的使命並不是「把中文變成英文」,而是確保人與人、部門與部門、企業與客戶之間資訊的流暢對接和保存,這才是你工作的意義。

那麽,你是不是可以開始考慮:如何更好地收集和儲存資訊,如何構建企業知識網絡,如何統一溝通規範,如何提高溝通效率……

甚至,是不是一定要通過「翻譯」?能否有其他的形式,來確保資訊的暢通傳輸?能否把文檔轉變成活動、會議、互動、成果?等等。

這就是將自己的工作和技能,向整個團隊、向更高的層次去「延展」——你未必有足夠空間去實踐,但你可以通過思考,樹立這麽一個意識,慢慢去拓展自己所能接觸到的領域。

緊接著,你就可以去思考:如果我沒有了現在團隊的支撐,僅靠我一個人,我可以如何實現這個「再定位」?我需要補充什麽東西?找到什麽樣的夥伴?

這就是一種商業思維了。

如果局限於「職場成長」,那我能寫的東西、能做的事情,其實非常有限:我可能每天埋頭於「如何跟老闆溝通」「如何做好PPT」「如何應對煩人的客戶」……

這些重要嗎?也重要,但只是治標不治本。什麽才是能夠治本的?答案是元認知。

即關注認知本身,思考思維本身,並不斷去修正、優化它們——這才是從底層出發,去一勞永逸解決一切問題的方式。

不妨嘗試者打破「任務」和「工作」的局限,去找到自己職業的「圖景」,重新給自己一個「再定位」。

你或許會發現,一切變得豁然開朗。

2

向下:場景細分

如何才能發現適合自己的市場?一個永遠不會錯的辦法,就是不斷去做細分。

什麽叫細分呢?簡單來說,就是找到自己能力的應用場景:在什麽樣的情況下,別人會需要你的技能?會願意為你的技能買單?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聖誕節剛剛過去,每年聖誕節,我們總能看到什麽話題呢?送禮。

要不,就是男生或女生在求助「該送另一半什麽禮物」;要不,就是對於性別價值觀差異的揶揄和吐槽(比如「猜化妝品價格」之類)。

我圈子裡有個人,是做什麽的呢?她對護膚品、化妝品非常熟,乃至能根據你的需求,幫你給女朋友「定製」一整套送禮方案,比如什麽膚質、什麽習慣、喜歡哪些明星、喜歡什麽風格……然後幫你去香港代購,你付點辛苦費就行了。

這東西能掙錢嗎?當然養活不了自己。但進一步想:如果做成一個商業模式,一個個人品牌,專門去打破這種「性別壁壘」呢?

類似的模式還有很多。

我以前有一個同行,對各大時尚品牌如數家珍,後來她做了一個自媒體,什麽內容呢?專門搜羅明星參加活動的照片、影片,然後告訴你:這個明星穿了什麽牌子的衣服,戴了什麽款式的首飾,塗了什麽色號的口紅……

這是一個非常小的細分領域。但我相信很多人一定都有過這樣的需求,哪怕只是一瞬間的念頭。

稍微「正經」一點的,就更多了:

有專門幫助講師、自媒體人和小公司做線下活動策劃的;

有專門幫小微企業做法律事務谘詢和對接的;

有專門幫創業者寫BP、完善商業計劃方案的;

還有專門幫傳統企業高管培訓形象、定製儀容儀態的……

每個人必定都有自己的知識積累。你擅長什麽領域,在哪個領域上投入了大量時間,就一定有人「沒你擅長」——無論是多麽微不足道的領域。

關鍵只是在於,如何去找到這些人。

所以,有兩點建議:

1.拓展自己的圈子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外,盡量去接觸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人,哪怕只是簡單的交流也好,去弄清楚他們在想什麽,煩惱什麽,需要什麽。很有可能,這其中就潛藏著你的機會。

2.理解世界的運轉

這個世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系統對接起來組成的。每個系統的內部、對接的地方,多多少少必然存在冗余和不良——這些地方,都是你可以去協調和優化的空間。

試著跳出自己熟悉的領域,去了解其他系統的運作方式,了解它們是怎麽形成的,又是怎麽工作起來的。

你可能會發現,這其中「低效」的地方,有優化空間的地方,多得令人難以想象。

3

向前:門檻差異化

在以上兩點的基礎上,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就是去思考:

在我擅長的領域,我可以如何做得比別人更好?

一個產品的價值,直接取決於兩點:它的需求有多旺盛,以及同類型的供給有多豐富。

那麽,你如何做得比別人更好,或者說,如何讓別人選擇你?這就是你的價值和優勢所在,也就是你所能夠安身立命的「門檻」。

在這個方面,有一個很有效的方式,叫做「差異化」。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過:我們的「心智空間」,一般只有3-5的容量。什麽意思呢?當你需要一項服務時,你能夠想起來的選擇,一般就是3-5個。

而大多數時候,我們往往只會在這其中進行挑選。

定位之父特勞特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當你創造一個新產品的時候,你需要問的第一個問題,不是「我比競爭對手好在哪兒」,而是「我在哪個方面是第一?」

所以,不妨問自己:

跟我競爭的人是誰?

他們在哪些方面是強項?

我有哪些東西,是他們(可能)不具備的?

最簡單的方式:如果你業務上難以跟別人拉開差距,那麽,你在溝通上創造優勢,這就是一個差異點。

再比如:如果你是一個程式員,大家寫代碼的能力都差不多,但是你同時還懂產品,能站在產品的角度考慮問題、甚至能幫產品經理解決問題,這也是你的差異點。

不妨從現在開始思考:在你目前的公司裡、圈子裡、甚至行業裡,說到你,別人的第一反應是什麽?

是「這個家夥整合資源的能力特別強,什麽問題都能找到合適的人」,還是「喔,就那個人啊,好像沒什麽特別的,人還蠻老實?」

然後,試著有意識地去引導、管理好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給自己貼上你想要的標簽。

慢慢的,讓自己成為「第一」,乃至「唯一」。

4

向後:關注「缺席的東西」

普通人的思維方式是:關注「有」的東西,思考「如何還能更好」。但專家的思維方式是什麽呢?他們會這樣思考:

有什麽是缺席的?

需求背後沒有被說出的是什麽?

我可以加上什麽、創造什麽?

創新專家克里斯坦森提出過一個理論,叫做「消費者任務」。什麽意思呢?他認為,推動消費者購買你產品的源動力,是消費者「需要完成的任務」。

很多時候,這個「任務」是不可見的、看不到的,但我們往往會把目光,放在已有的產品、商業模式上,忽視了消費者真正關心的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競爭對手並不是狹義上的同行,而是能夠完成「消費者任務」的所有備選項。

舉個例子:

克里斯坦森認為,柯達為什麽會失敗?並非由於柯達沒有投資數位成像技術,而是由於,柯達錯誤地理解了潛在客戶的「任務」。

他們認為:客戶拍照是需要把它沖洗出來。但實際上,98%被沖洗出來的照片,客戶只會翻看1次,所以這個任務是不存在的。客戶真正想要的,是如何高效地把照片「分享」給別人。

說來有趣,這恰好也是手機打敗數位相機的理由:手機的鏡頭和傳感器比不上數位相機,但那又如何?它在社交性上的壓倒性優勢,完全可以碾壓後者的所有優點。

同樣,公眾號的對手是什麽呢?是別的公眾號嗎?不是。讀者真正想完成的任務,是「如何有趣地消磨一段時間」。

在這個意義上講,公眾號彼此之間,其實是同盟關係,它們共同的對手是手遊、短影片……這些能夠搶奪用戶時間和注意力的東西。

反而,只有當用戶願意回來看別的公眾號,你的公眾號得到點擊曝光的幾率也會更高。

這一點很有意思,也是值得你去好好思考的:我能「看到」什麽,我「看不到」的,又有什麽?

很多時候,這些就是我們的盲點,也是你可以去嘗試的方向。

5

嗅覺練習

最後,介紹一個小小的練習——我將其稱為「嗅覺練習」,幫助你提升商業嗅覺。

不妨在你產生一個點子,或是創造一個產品時、鑽研一項技術時,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它可以賣給誰?

這個問題會促使你轉變視點,從「創造者」轉變為「使用者」,從用戶和消費者出發,去思考,如何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具體而言:

哪些人可能需要它?

它可以解決他們什麽問題?

它跟其他同類產品的差異是什麽?

它如何賣出去?

這個問題會促使你去思考它最終的形態。它可以如何應用到實際中?可以跟哪些系統相結合?可以如何碰撞、發揮出新的價值?如何傳遞給消費者?

具體而言:

它可以用在哪些場景下?

它的使用方式和流程是怎樣的?

如果不使用它,會有什麽問題?

它可以賣多少錢?

這個問題可以促使你從「成本-收益」角度,去分析這項產品或技術的商業前景。

具體而言:

用戶可能會花多少錢購買它?

它可以幫助客戶實現多少價值?或者節省多少資源?

它可以通過什麽管道賣出去?

無須強求能夠回答這些問題,但你需要轉變思維,知道自己需要彌補哪些東西,如何思考問題,如何提高商業化、產品化的能力。

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事業」。

你認為應該如何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歡迎評論區留言,與大家分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