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研究:多喝咖啡能延年益壽

鳳凰FM·管理一點通

多喝咖啡能延年益壽來自鳳凰讀書計劃00:0015:41

新研究:多喝咖啡能延年益壽

很多人認為喝咖啡不好,喝過量咖啡更是有損健康。但最新研究表明,喝咖啡不會給人的身體帶來什麼壞處,甚至能讓人延年益壽,即使每天多喝幾杯也沒問題。這項研究內容已經在6月3號的英國心血管學會會議上公布了。36氪介紹了這項研究。

研究者調查了8400多名受試者,這些人接受了心臟核磁共振掃描和其他心血管檢測,並且提供了各自的咖啡攝入情況。他們發現幾乎不飲用咖啡的人,與每天飲用一至三杯、甚至是四五杯的人,患有動脈硬化的情況沒什麼區別。

研究團隊的成員之一、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肯尼思-馮(Kenneth Fung)說,「雖然我們沒能在這項研究中證明兩者的因果聯繫,但至少證明了咖啡對動脈的影響並沒有以前的研究中說的那麼壞,」不過他也警告說:「這些咖啡攝入量是受試者自己提供的,所以存在局限性,真實的攝取量可能被高估或低估。」

此外,去年刊登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同樣證明了「飲用咖啡多的人死亡風險更低,即使每天飲用8杯咖啡以上。」研究發現,咖啡可以「降低患上某些癌症的風險,以及2型糖尿病、膽結石和痛風」。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咖啡對大腦健康也有積極影響:能降低患帕金森症、抑鬱症和阿茲海默症的幾率。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呢?美國梅奧醫學中心指出,這或許是因為研究的實驗設計不同。早期的研究大部分直接將咖啡與心臟病、癌症以及增加死亡風險的一些因素聯繫起來,但並沒有考慮到其他因素,比如喝咖啡的人可能吸煙或酗酒。很多研究只是用了簡單的方法。

目前,研究人員仍在探索咖啡對人類健康的益處從何而來,但研究也指出,咖啡並非沒有健康風險。研究表明不習慣咖啡的人,確實會因為它血壓上升,而習慣喝咖啡的人不會。還有,咖啡不會阻礙兒童的成長,但鑒於其強烈的刺激作用,專家們一致認為它對兒童有害。總之,這項新的研究結果可以讓經常喝咖啡的人心理更踏實。但同時研究也表明,要想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健康的飲食和經常鍛煉更重要。

人際交往應遵守的5個原則

克里斯·法利克是美國風險投資機構First Round的合夥人,他也是業界公認的全球頂級超級聯繫人。如果有人問他,在取得現在這些成就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麼,他會直接回答說是這麼多年建立起來的人脈關係。公眾號IDG資本的一篇文章,分享了他在人際交往中遵守的5個原則。

第一,向對方表示最真誠的欣賞和感謝。在溝通中要全身心投入,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熱情、善意和欣賞,不要指望通過簡單的打招呼就能讓對方對你產生好感。你要確保自己對對方的想法感興趣,發自內心地希望從與對方的交流中學到新知識。

第二,在傾聽過程中表示鼓勵,並適當提出疑問。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傾聽者,最關鍵的兩點是:第一,清楚地表現出自己已經聽清楚了對方所有的話;第二,鼓勵對方繼續說下去,並且根據你聽到的信息來向對方提一些後續問題。

第三,表現得謙虛。在交流中坦率地承認自己的缺點和犯過的錯誤,能夠讓一段人際關係走得更遠,也能夠讓對方更願意繼續與你保持聯繫。尤其是當對方想向你徵求建議或向你尋求幫助時,你最好要表現得謙虛一點,這樣有助於營造一種輕鬆的氛圍。

第四,坦誠誠實。人們有時不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有很多原因。他們不希望因為自己說了實話而降低一段關係的質量,更不希望因為自己說了實話而讓對方不喜歡甚至反感自己。如果你想要讓自己與眾不同,給對方留下印象,那可以盡最大努力去保證誠實。但是要記住,一定要保證你的誠實能夠給對方帶來益處,這能夠為日後相互間的往來奠定基礎。

第五,與對方一起開展開放式頭腦風暴。有時你無法提供給對方他想要的東西。但是,你可以與他們進行開放式的頭腦風暴,來改變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式,讓他們覺得能夠從交流中獲得收穫。這裡的關鍵在於,討論時,雙方要處於一種平等的狀態,而不是你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對方。

如何擺脫「錯失恐懼症」心態

隨著科技、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豐富。自然的,每個人面臨的選擇也越來越多。但36氪的一篇文章指出,過多的選擇自由會導致人們產生巨大的壓力,讓我們變得越來越焦慮。這就是「錯失恐懼症」。

首先,文章指出,「錯失恐懼症」會給我們帶來以下3個不良影響。一是分析癱瘓。相比於50個選項,我們更容易從僅有的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更多的選項,即意味著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分析抉擇,同時也有更高的可能性陷入無法抉擇的困境。

二是預料性後悔。面對更多的選擇,我們總是認為其中肯定有最完美的選項。因此,在奮力找出這個選項的過程中,不斷給自己施壓,讓自己總是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但事實是,完美的選項永遠都不存在。

三是抉擇後後悔。也就是說無論你做出什麼選擇,你總會覺得自己沒有選到最完美的那個,會在做出抉擇之後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並且認為這一切都是因為你的錯。

那麼,我們該如何戰勝「錯失恐懼症」呢?文章建議,在遇到難以抉擇的事情時,不妨問自己以下3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 「之前哪些快速決策沒有成功,但是早點發現比晚點發現要強?」很多時候我們拖延著決策,是因為我們預感到結果可能並不理想。但是早點面對確定性的結果,往往比之後面對更有利。比方說,你想邀請一位權威專家合作,發郵件給對方後沒得到回復;可比起你花一個星期苦思冥想郵件措辭,然後才發現對方沒有意願合作,節約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第二個問題是,「上一件你沒有把握但是結果不錯的事情是什麼?」回答這個問題,可以讓你相信自己,能夠在沒有百分百把握的情況下照樣做出正確的決策。

第三個問題是,「如果不在這件事情上過度思考,省下來的時間精力可以做什麼?」有些人會表示,自己並不是優柔寡斷,只是享受思考的這個過程。但是放棄過度思考,你就可以把省下來的時間用在發展興趣愛好、關心家人朋友以及其他方向上。

垃圾分類的社會成本

最近,上海推行的垃圾分類成為全國網民的熱門話題。雖然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吐槽。FT中文網的一篇文章認為,在沒有考慮到時間成本以及民眾需求的前提下,垃圾分類這件事是要付出社會成本的。

首先,垃圾分類是一個去專業化的行為。以往大城市裡的可回收垃圾,主要是靠到處可見的拾荒者和收廢品的人回收的。這個過程是高度市場化的,回收的垃圾一定是高度可回收的,他們因此獲得了收入,這是一個比較有效的市場。

現在因為一些原因,大城市清退了低收入的拾荒者等收垃圾的人。垃圾分類的主體由專業的、市場化的拾荒者退回到普通居民、拿固定工資的街道乾部和小區志願者,他們並不比普通人專業多少,也無法從回收垃圾中獲利,可回收垃圾的質量必然是降低的。激勵機制也決定了,財政必然要大量貼補資金或者給他們壓力,才能讓垃圾分類的這個系統運轉。

其次,家庭進行垃圾分類需要付出時間,也需要消耗注意力。每天每人哪怕只有5分鐘,匯總到上海市所有人,時間量也非常可觀,每年合計7.3億小時,按標準工作時間計算,損失時間相當於36萬個全職職工全年的工作。文章說,中國推行新的政策,很少會考慮居民家庭的時間利用,五分鐘雖然少,但這個時間對GDP和家庭幸福的影響並不小。

第三,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垃圾分類是沒有收益的,他們的動力主要來自兩塊:一是道德上的自我約束;二是對懲罰的恐懼,遵守規則以避免懲罰。這意味著家庭扔垃圾的過程,必須要有人盯著,扔錯了懲罰,由於社會中總是存在個別不遵守規則的人,為了避免他們亂扔垃圾,設計了監督和執行機制,使得全社會所有人一起承擔被監督的成本,其中大多數是遵守規則的人,比如「不分類、不清運」的規定,少數家庭不分類,如果小區監督不到位,小區整體將會被懲罰。這個制度設計的邏輯就存在問題。

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到,上海的垃圾分類政策,形成了簡單的監督和被監督的關係,你監督、我執行,並不是基於居民的一致同意的產物。也就是說,上級政府必須不斷的投入監督的人力物力才能維繫這個體系。這個體系和此前拾荒者為分類主體的機制完全不同,後者是一個自運行的體系,用不著外部的壓力就可以運作良好。

文章最後指出,一項政策,只有多數居民同意,才能大幅降低政策執行的成本。如果多數居民心不甘情不願,僅靠監督和懲罰來執行,這個政策對社會的損耗就太嚴重了。垃圾分類當然是好的。但政策要實施,我們需要基於居民同意的原則去設計實施公共政策,漠視他們的聲音往往意味著社會成本被忽視了,這種社會治理只會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帶來更多、更大的麻煩。

毛大慶——

創業應該做產品還是做行業

毛大慶,是共享辦公空間優客工場的創始人。在創業之前,他隻做過兩份工作,在兩個上市公司當了11年高管。在紅杉基金舉辦的一場活動上,毛大慶分享了他的一些創業經驗。

首先,創始人要想明白四個問題。第一,你的優勢是什麼;第二,知道自己的短板是什麼;第三,你的人脈圖譜在哪兒;第四,問問自己你的性格特徵是什麼。在認清自己之後,你要選擇清晰的創業方向。當然,沒有哪個方向是一開始就清晰的,但確定的是越調整越清楚。同時,他建議,作為CEO,要花時間、花精力和團隊成員溝通。不光是最近發現了什麼新現象,還要直白地分享自己的迷茫、困惑。溝通會使你不再迷茫,使目標越來越準確,讓你在「走夜道」的時候不再害怕。

其次,做產品還是做行業?毛大慶說,創業其實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做一個產品,一種是做一個行業。但這兩者區別很大。做一個行業的創業,要能顛覆性地解決原來傳統行業裡的問題,這對創始人把控問題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組織資源的能力。而對於做產品創業的人,需要你對這個產品特別了解,技術要很專。但不管怎樣,在大趨勢裡,找到一個屬於你的小趨勢很重要。所以他建議各位創業者要先想清楚,自己乾的事符合哪個趨勢。另外必須搞清楚你有沒有顧客。顧客主義是極其重要的,今天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得先把顧客搞清楚。

最後,毛大慶建議,創始人應找到自己的冒險邊界,設定一個清楚的預期。他說,創業者在創業時,應該想清楚,到底是做一個自己的生意,還是要做一番事業。如果按做生意的思路,就是要算帳,算盈利,算每天賺多少錢,這種思路挺難做大的。如果你要做個事業,那你肯定要承受一段時間的快速增長,包括一定的虧損。他認為,融到錢後,三分之一可以拿去冒險,三分之二拿去做確定的事情。此外,但對於早期創業的人,如果一上來就光想盈利,不是好事。

收聽更多精彩內容

問伴讀君

要讀書,更要發聲!不論你是想吐槽還是有疑惑,有觀點還是想表達見解,都歡迎私信我們暢所欲言,伴讀君每周精選精彩問題匯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