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飛機上哭鬧,母親怒懟:有本事你一輩子別生孩子

作者 | 艾陌

10月7日,在一架吉隆坡飛往武漢的班機上,因為嬰兒哭鬧不停,乘客與孩子母親發生爭執。

被孩子哭聲叨擾的一對情侶,直接喊話孩子母親:「管好你的孩子」。

而此時,孩子母親也已煩躁不堪,更是怒懟乘客:「有本事你們一輩子別生孩子」。

孩子母親解釋稱,孩子一直哭,想辦法哄卻沒有效果,自己也很無助。

同為母親,我特別理解她當時的處境。

孩子在封閉的環境中哭鬧不止,母親心疼孩子,卻又無計可施,內心的煩躁和焦慮可想而知。

這是一件看起來很小的事情,沒有爆粗,沒有打罵。但它卻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有娃派」理解母親的行為:即使你不生孩子,也沒必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居高臨下地指責一個已經崩潰的媽媽。

「無娃派」則認為,在公共場合影響別人本就不對,實在管不了就別帶孩子出門。管不了孩子還想別人理解你,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

孩子哭鬧、犯錯是常有之事,哄不下來、勸止不住也是家常便飯。此時,父母有難處,旁人被打擾,沒有哪個大人心情是愉悅的。

但在這個時候,大人依舊還是大人。不管是孩子的父母還是其他人,最該做的不是控制孩子,而是調整自己。

對孩子的大度,彰顯了你的氣度

沒有母親喜歡別人責罵自己的孩子,而且大多數人都會對善待兒童的人報以好感。

前兩天,朋友跟我說,她取關了一個關注很久的博主。而在這之前,她曾不止一次地跟我分享過這個博主的文字。

取關是因為這位博主,在微博裡不僅謾罵一個「熊孩子」、斥責孩子毀了她美好的旅途,更是詛咒這樣的孩子不要長大。

朋友說,雖然無法準確知道她遭遇了什麽,但身為母親,她實在無法接受這位博主字裡行間對孩子的厭惡。

一個對孩子都可以惡語相向的人,很難讓人相信她有良好的家教和素養。

深以為然。沒有人有義務容忍一個孩子,「孩子」這個稱謂確實不是他們犯錯的豁免符。但同樣,侮辱、謾罵、詛咒他人也不是一個成年人宣泄憤怒的通行證。

一個人對待孩子的態度,直接彰顯了他的格局和氣度。給予孩子包容和理解,不僅是一個人思想高度的體現,更會在很多時候影響孩子的一生。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有一個膾炙人口的「四顆糖教育學生」的故事。

有一天,身為校長的陶行知發現學生用泥塊砸同學,他當即製止了學生,並讓學生放學後到校長室。這位學生自然也是做好了挨罵寫檢查的準備。

然而陶行知卻先後掏出四顆糖獎勵了這位學生。

第一顆糖獎勵他遵守約定,準時到達校長室;第二顆糖獎勵他聽了校長的勸阻,及時住手;第三顆糖獎勵他維護被欺負的女同學,為人正直。

三顆糖下去,學生已被感動地哭了,他早已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後悔地說:「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顆糖果遞過來,說:「為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沒有多的糖果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換一個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一個用泥塊砸同學的「熊孩子」就成了遵守約定、為人正直的「好孩子」。

作為普通人,我們即使沒有陶行知的高度,但如果能對孩子報以寬容和微笑,那對父母和孩子來說也是溫暖到心窩裡的事情。

是的,秩序規定了不能擾亂他人,但氣度和格局促使一個成年人包容和選擇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

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影響孩子三觀

我們理解母親帶娃的不易,並不意味著支持她面對指責時的怒懟。

孩子對周圍人造成的影響有時候真的不可避免,面對這樣的情況,有些父母以惡製惡,將事態惡化,而有些則能提前一步,換位思考。

日前,深圳一女子被曝在書店當著孩子的面罵人,全程持續十幾分鐘。

書店店員稱,女子帶著小孩與人拚桌,因孩子吵鬧影響到了他人,被一名寫論文的女孩提醒,女子不高興開始謾罵。

店員勸阻無果,寫論文女孩只得獨自離開。

護犢之情,人皆有之。

但她忘了這本是道個歉、製止一下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卻被她的不服氣演變成了一場罵戰。

在一旁的孩子,看到母親咄咄逼人、口出髒話的樣子,會作何感想?

父母怎麽做,都是為了孩子。但盛氣凌人的父母養不出溫暖有愛的孩子,而善解人意的父母卻總能有春風化雨的力量。

不久前一位網友發了一段視頻:一條長長的走廊裡,許多家的門上都被掛上了一個西瓜。

原來,小寶寶要斷奶,媽媽怕晚上哭鬧打擾到大家休息,就給鄰居們送個西瓜,表示歉意。

就這一舉動,獲得網友十萬點讚。如此看,解決孩子帶來的矛盾,也挺簡單的,那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有了換位思考,也就有了互相理解。

父母換一個角度處理問題,也是在給孩子展示一種為人處事的是非觀。

這不僅會直接影響了整個事件的發展,更在潛移默化中熏陶著孩子,讓孩子明白給別人造成困擾確實不對,當得到別人的寬容時,要心存感恩。

著名文學家梁曉聲對「文化」有一個很靠譜的解釋: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在有「文化」父母教育下的孩子,有什麽理由不禮貌、不正直、不豁達呢?

請記得給孩子立好規矩

在出現問題時,大人應該調整自己,但這並不意味著永遠都是「孩子第一」。

一兩歲的孩子在車廂裡哭鬧耍賴,尚會有人給予理解,可五歲八歲依舊滿地打滾,那就會有人毫不留情地送一句「熊孩子」了。

知乎上曾有一個話題#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困難#,這個話題吸引了16萬人關注,有近1.5萬個回答。

很多人都描述了自己曾經被熊孩子折磨的經歷。可見,熊孩子真不少。

其實導致孩子「熊」的原因不是孩子天生頑劣,而是他們規矩的缺失。沒有人告訴過這個孩子,他的行為是不對的。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曾提出:兩歲以後,六歲之前一定要給孩子立好規矩。兩歲以後的孩子,正逐步進入規矩敏感期,而且具有初步的判斷是非的能力。

這個時候,家長只要管教得當,孩子自然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若不想讓孩子成長為一個「萬人嫌」,父母就不能忘了給孩子立好規矩,讓孩子明白社會生活本就有一定的秩序,打擾別人就是錯的,不管你是不是孩子。

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是非對錯,哪些該做哪些不行,是父母給孩子受用一生的禮物。

- End -

作者:艾陌,自由撰稿人,工學碩士,熱衷親子育兒研究的80後媽媽,篤定育兒之路並不艱辛,做一個懂得思考的母親,成為一個會欣賞生活的女子。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