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曾經9.4分的神劇,就這麽歇菜了

作者 |秋?墨,UCL畢業,編劇、影評人

在英國,《黑鏡》是謹言,是在大多數人習慣於舒適區的安逸之下,提出的反思和警醒。

用科技來讓在精神自由階段的精英分子有所思考,以黑科技來讓生存自由的主流人群不要太過於依賴科技,《黑鏡》精準地打開了科技帶來的潘多拉魔盒,將烏托邦社會的恐懼和諷刺拉到了近未來。

2011年,第一季的三個短小而精悍卻滿腹暗黑的故事驚豔出世,以現象級的傳播開天辟地了一塊獨立單元性迷你劇的熱土,八年至今一直維穩9.4的高分。它讓人們興奮的原因在於大膽的腦洞,無法直視的細思極恐,以及永遠都有新角度去解讀的千面哲思。

可最新一季的《黑鏡》三集一次性放出後,《黑鏡》轉而變成了“擁抱科技”,以擁抱新的東西來得到安慰,從而得以自我的進化與提升。我們對它失望,並不是因為它爛,而是它沒有達到我們所期待的那樣出其不意,驚豔絕俗。

如今的第五季,整體風格從黑科技重反轉的重心轉去了人物角色的塑造,背景故事自近未來科技的預言悲歌倒退回了當下2008年倫敦(《碎片》那一集)的科幻生活。

三集的內容,第一個是精神出軌,外加一個疑似的出櫃;第二個是互聯網痕跡下的精神誘惑;第三個是真人演員和虛擬形象的真假切換。跳脫出《黑鏡》的外殼,獨立成戶,更像是一出嚮往的生活,不見《黑鏡》本有的警示價值觀,更不見《黑鏡》獨有的文學式美感。

所以,上映不過兩天,《黑鏡》第五季便一路下滑,跌出了前所未有的七分以下,毫不意外。可沒有了科技和重口的《黑鏡》,接下來究竟還能走多遠?

其實,《黑鏡》早在第三季的時候便由英轉美,而劇集的質量則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滑鐵盧的。有人說,英劇轉美劇,便是鮮花插在了牛糞上,此前的《皮囊》、《IT狂人》以及《小鎮疑雲》都不免撲街。

不是說美劇不好,而是在英國的東西轉成美國貨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有所文化轉換的表達損失,從而失真。儘管美國金主爸爸Netflix出手闊綽,在資金上沒有虧待《黑鏡》,但也因為好萊塢習慣性的大卡司高畫面,讓本來以小見大的未來現實黑童話變成了爆米花生產鏈上的附屬商品,正確卻無聊。

模式化的劇情,看到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全然無趣;一些比如虛擬現實、大數據、社交媒體的套路也都在之前的劇集裡出現過,毫無新意。沒有了反烏托邦的未來腦洞,沒有了反智的社會化議題,那現在的《黑鏡》還剩什麽?

《碎片》(Smithereens)那集在三集裡是相對出色的,探討了人們依賴手機下的生活碎片化,以及社交媒體帶來的隱私透明化。在這個大數據早已滲透我們生活的時代,定義標簽,分析性格已經司空見慣。反而是最後那段對現實的描寫十分深刻。不相乾的網友眾生相,是監視者,卻是輿論的參與和影響者。

一個輿論散去,有一個輿論升起,循環往複,環無止盡。可這一集,也是最不《黑鏡》的。無意說《黑鏡》的故事一定必須科幻未來,可媒體為了流量意淫生造,為了曝光不惜以偏概全的例子已經被各種劇集反覆咀嚼過多次,《碎片》並沒有找到一個新的視角切入,或是引發對於“參與感”和“綁架”的其他解讀。

《生死搏擊》(Striking Vipers)集齊了《黑鏡》以來幾乎全部的槽點。冷飯熱炒,還沒插電,導致再度出現的VR系統生硬冰冷,難以下咽。難不成能夠擴增實境的體感式啪啪啪就算舊梗新番?

除此之外,一上來就十一年後的莫名其妙的時間跨度,到了最後也沒有解釋這個十一年的意義在哪裡更是讓人雲裡霧裡。

最終,看了一集的兄弟二人尷尬打架尷尬啪啪啪後,搞明白了這一集要講什麽——性別認同和性取向認知。費了這麽大勁,造了一個搏擊的生死遊戲,就為了表達這老生常談的古老議題?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最終的大團圓圓滿結局。

《黑鏡》之所以《黑鏡》就是因為它的絕望走向,不會刻意為了迎合主流觀眾習慣性的Happy ending而妥協。但顯然,這一集變質了,變成了溫情的和平友好戲碼。

《瑞秋、潔柯和小艾希莉》(Rachel, Jack and Ashley Too)那集,是詬病最多的。機器和人類和解,於是人類最終要抵抗的其實還是人類本身? 關於人類的存在,到底如何定義,是有思想便是存在,還是肉體活著就算作存在?所有這些點,這一集都有涉及,卻都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讓人很模糊不清。

機器人,叛逆女孩,到底誰才是主軸上的人物?而另一個,又有多少存在的必要? 硬核搖滾,更是有一種為了迎合熱潮而強插的元素。同樣的,這一集也是一個很Peace的故事,科技和人類美好共存,共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總的來說,《黑鏡》第五季就像一部被閹割的劣質品。想象力喂了狗,科技感複製黏貼,近未來世界便是當下的現在。那它,還有什麽存在的必要?人的一生,漫長而又短暫。二十歲的時候,想聽哲學,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六十歲的時候,想聽平和,讓自己可以平靜地離世。

《黑鏡》想來是講給二十歲的我們的,站在我們的位置上諷刺著人生的遊戲化與被遊戲化,卻也同時借以六十歲的心態預測著未來社會的科技災難。我們喜歡的便是它的暗黑、致鬱、燒腦、諷刺。也正是這樣的荒誕,冰冷、狠辣,血腥,才讓我們意猶未盡,欲罷不能。

在不遠的未來,當我們走到了《黑鏡》發生的那一天,再回頭看,希望看到的是橫亙歷史長流的人類文明。那時候,圍在篝火邊,老人給孩子講著《黑鏡》的故事,告訴他們,有這樣一部劇,曾經大膽曾經無畏,曾經荒誕虛無。

到了那天,《黑鏡》會指導我們,如何在誘惑紛繁的世界裡生存,也同時告訴我們,了解祖先,警示自己的無知。而更重要的是,一切看似黑暗,但人類的前方,是星辰和大海。夜幕深邃,柴火燒盡,搖曳的火光融入黑暗,它,遠沒有結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